咨詢人:孩子媽媽

孩子信息:28歲男生

指導老師:齊敏老師及督導團隊

概況:他與父母的親情十分淡漠,連去年父親的離世他也沒有情緒波動,只是說:“管我什么事”。母親覺得自己白白付出了這么多年,而孩子卻是覺得父母從未愛過自己。

經過指導后,親子之間冰釋前嫌,明白了彼此之間的委屈,以及正確表達愛與關心的方式;孩子主動擔起生活的責任,情緒也穩(wěn)定了下來。

我真是沒想到,兒子能這么混賬!

從小到大,他就沒讓人省心過:

上學是時候成績倒數、還經常打架惹事;

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yè),他又沒有工作躺平三年;

最后說要創(chuàng)業(yè),借了親戚家5萬,結果全賠進去了;

就連去年他爸爸去世,孩子也是不耐煩的板著臉,一滴眼淚都沒掉!

你們說,這孩子是不是來找我報仇的!

我的頭發(fā)也熬白了,眼淚也熬干了,本來想著都認命了;

偶然間看到九州金榜家庭教育,我就打了電話過去問問是不是沒有像我家這么白眼狼的孩子了;

卻沒想到,那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我和我兒子的人生!

如今的生活,我簡直想也沒想過;

兒子會主動和我道歉,還會在我累的時候給我捶背、揉腿;

看著兒子在職場混得如魚得水,回到家又對我體貼孝順,別提多幸福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為齊敏老師贈送錦旗)

01

我清楚記得兒子小時候抱著我哭的樣子。

那時候為了賺錢,每周只能回家匆匆待上一天,看著他常常嚎啕大哭,我也沒有辦法。

卻沒想到,齊老師說,這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源頭。

后來他上學后,成績不好,經常罵他、揍他。

教育孩子不都是不聽話就挨打嘛,我小時候也是這么過來的;

誰知道到了兒子這里就這么脆弱......

他大學畢業(yè)了又一事無成,我天天看他跟別人家的孩子簡直沒法比;

后來在我和他爸的催促下借錢開了健身房;

當時他信誓旦旦地說,跟別人打工沒出息,這次能賺大錢!

最后陪得啥也不剩,還把親戚們都鬧僵了。

他爸氣的得了腦出血,在醫(yī)院沒撐多久就拋我們走了。

我看著冷漠無情的兒子,恨不得趕緊跟老頭子一起走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齊敏老師說,兒子之所以對父親的去世表現得煩躁、冷漠,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從未得到過愛。

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感到非常挫敗,得到的也只有批評和打壓;

父親的去世更是壓垮了他,他一方面覺得終于沒有高期望再賦予自己,一方面又覺得自己自責害了父親;

才會陷入情緒之中,以此來逃避現實保護自己。

02

齊老師還從專業(yè)的角度為孩子做了分析:

孩子早期的成長經歷對其人格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嬰幼兒時期,母親長期缺位、父親情感冷漠,使得小富未能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指出,穩(wěn)定且溫暖的早期依戀是個體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小富在關鍵的成長階段缺失這種情感聯結,導致他對人際關系始終抱有懷疑和恐懼,逐漸封閉自己的情感世界。

進入中學后,學業(yè)上的挫敗感與父母長期的忽視,進一步加劇了小富的低自尊和自我否定。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青春期是個體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階段;

而小富在這個階段不僅未能獲得來自家庭的認可,反而頻繁遭受批評和指責;

這使得他難以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陷入 “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的思維定式,從而變得孤僻內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年后的職業(yè)挫折,成為了壓垮小富的 “最后一根稻草”。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強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往往源于對 “追求優(yōu)越” 的渴望;

當小富在努力追求夢想卻遭遇失敗時,過往積累的負面情緒和自我懷疑徹底爆發(fā),導致他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無力感。

而與表姐的金錢糾紛以及借貸行為,本質上是小富在情感缺失狀態(tài)下尋求 “控制感” 和 “存在感” 的極端表現。

當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情感支持和價值認可時,試圖通過掌控金錢、威脅他人等方式填補內心的空洞。

父親去世后小富冷漠的反應,更是他情感封閉的極端體現 —— 長期壓抑的憤怒和失望,使他對親情產生了徹底的疏離和否定。

這種情感隔離,既是對過往創(chuàng)傷的防御,也是他在絕望中與世界對抗的方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齊老師說:“孩子是因我們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不單純是為我們而來。他們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父母要做的是承認孩子的獨立性,并幫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獨立,這樣做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p>

從這以后,我跟著齊老師的指導不再經常以命令的語氣跟兒子說話,而是尊重兒子的想法,用溫和的語氣與他商量。

經過幾次溝通之后,兒子突然問我:

“你最近為什么對我的態(tài)度變了,你不強迫我,我不同意你居然也答應,以前你不是這樣的。”

趁這個機會,我認真地跟兒子道了歉說:

“對不起兒子,以前是媽媽錯了,害了你,以后我會尊重你的想法。爸爸的離世也是病根突發(fā),不是你的錯。”

兒子沒有說話,只是從這次以后,他對家里的態(tài)度的確改變許多,我們之間再也沒有了沖突。

齊敏老師說:“如果父母為了孩子放棄自我,那她就會下意識地控制孩子,在孩子身上找回這部分地“自我”。

自己喜歡什么,便要求孩子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便硬塞給孩子什么。

這種以‘愛孩子’為名的偏執(zhí),就是控制;

所以,要將自己的靈魂從孩子身上抽離出來?!?/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了老師的話,我開始不再過多地關注兒子,而是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

以前我?guī)缀趺刻於紩Z叨兒子,現在我不再說負面語言,而是不斷夸贊他。

慢慢地,我發(fā)現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了,兒子與我的話也更多了,有時他還會向我分享他的生活。

齊敏老師說:“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總是不允許負面情緒的流動。似乎只有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才能被稱之為是一個好孩子。

可無論是哪種情緒出現,都是很正常的,限制負面情緒流動反而容易導致更大的問題。”

多年來,我一直在把兒子往“優(yōu)秀”的方向養(yǎng),完全忽略了兒子是普通人,也有情緒。

慢慢地,我開始接納兒子的情緒,我放棄了與兒子的對抗,在兒子向我發(fā)脾氣的時候,我也會盡力安撫他。

現在兒子可以肆無忌憚在我面前發(fā)泄情緒,訴說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不如意。

一次兒子跟我說:“媽,我現在覺得在你面前非常的舒服,我很放松?!?/strong>

兒子的話讓我心中充滿暖意。

04

不到三個月,我和兒子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我以前覺得人生很絕望,日子苦得過不下去;

現在,我學會了感受幸福,傳遞幸福。

不再一看見兒子就是煩躁失望,因為即便兒子一無所有,他也是我最愛的人、最優(yōu)秀的人。

兒子也不再常常發(fā)脾氣,對我愛答不理了;

他變得情緒穩(wěn)定,有自信心了。

他不僅主動走出去找工作,還說以后要賺錢回報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歷了這些我終于明白,精力有限讓無數家長們只能暫時顧工作,這份無奈,成了親子關系中難以言說的隱痛。

董卿說過:“世間一切,都是遇見,而父母與子女的遇見,是一場愛與被愛的修行。

”年輕人對父母的“厭恨”,從來不是單純的厭惡,而是愛而不得的失望、求而不得的無奈,以及角色轉換后的情感拉扯?!?/p>

只有放下指責,學會換位思考,才能讓這份愛不再沉重,讓親子關系回歸溫暖與理解的本質。

血濃于水的親情,值得我們用更多耐心去經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父母如果沒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

而孩子在面對情感困境時,往往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正面的鼓勵。

對于成年人來說,雖然已步入社會,但內心的情感創(chuàng)傷依舊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及時的心理輔導和家庭支持,可以有效幫助走出困境,重建自信與社交能力。

點個關注,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