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覺得文明實踐活動離自己挺遠,現在這些活動就在家門口開展,實實在在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臨縣居民李大爺感慨道。這一變化,得益于臨縣大力推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下沉基層舉措。臨縣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一直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視為重要任務。為確?;顒釉鷮嶉_展,成立了由該縣委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構建起“1+23+N”組織架構。縣、鄉(xiāng)、村三級書記親自抓,將其納入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工作考核范圍,并開展專項督查和互評互促,形成了上下聯(lián)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陣地建設方面,臨縣按照“五有”標準,強化資源整合與功能融合。累計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建成23個實踐所、500個實踐站,還將33處場所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建設,實現“一個中心、多點輻射、全域覆蓋、多重功能、共享使用”。同時,健全縣、鄉(xiāng)、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組建“8+N”志愿服務隊伍,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1200余支,注冊志愿者7.1萬余人。為了讓文明實踐活動更貼近群眾需求,臨縣積極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實行一月一專題,周周有活動,通過制作季度、年度活動計劃,常態(tài)化、多樣化、個性化開展各類志愿服務主題活動。例如,在全縣開展“趕集講堂”,利用趕集日人流量大的時機,將移風易俗宣講與嘮嗑拉家常相結合,把單一式“說教”變?yōu)橛腥さ摹皣Z嗑”,深受群眾歡迎。自推出“趕集講堂”以來,已開展移風易俗專題宣講160余場,發(fā)放宣傳資料256000余份。此外,還開展了“文明實踐+宣講”“文明實踐+閱讀”“文明實踐+秧歌舞”“文明實踐+送戲下鄉(xiāng)”等系列活動,去年共舉辦1860余場,引導村民培養(yǎng)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志愿服務項目上,臨縣注重精準化、常態(tài)化、便利化、品牌化建設。精準設計項目,既著眼滿足群眾普遍、共性的需求,設計普惠性項目;又關注群眾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定制特惠性項目。圍繞重要主題和節(jié)慶節(jié)點,開展集中性志愿服務;依托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打造“15分鐘文明實踐圈”,開展經常性志愿服務;根據群眾特需,用好點單配單服務。同時,組織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選樹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公益青年林”“人人電商”“致敬老兵”“走進書香”等一批項目脫穎而出,全縣文明實踐氛圍愈發(fā)濃厚,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在服務群眾方面,臨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也成果顯著。開展上門殘疾評定工作,把服務“窗口”搬到群眾“家門口”;組織法治志愿服務隊,在臨縣法律援助中心和23個鄉(xiāng)鎮(zhèn)工作站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為群眾答疑解惑1518次;開展“愛心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困境兒童活動,223名愛心媽媽與172名學生結成對子,給予孩子們生活和學習上的關懷;舉辦“青春興晉”大學生“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xiāng)建設注入青春活力;組建人居環(huán)境整治志愿服務隊,實行“四定”網格化常態(tài)化志愿服務,參與整治1.1萬余人,出動大型機械設備260余臺,推動全縣環(huán)境整治,形成“常態(tài)保潔、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臨縣還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全縣465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一約四會”,23個鄉(xiāng)鎮(zhèn)實現鄉(xiāng)賢會全覆蓋。積極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掛牌活動,累計掛牌12.65萬戶,占全部農戶的72%,引導群眾摒棄陳規(guī)陋習,樹立文明新風。下一步,臨縣將持續(xù)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下沉基層工作,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讓文明實踐的活力持續(xù)注入基層,讓更多群眾在文明實踐中得到實惠,為建設宜居宜業(yè)宜游新臨縣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記者 馮海硯)
來源:呂梁日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