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上動詩心

高 昌 文/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滕王閣

春日登臨滕王閣,心頭卻驀然浮起那年秋天的故事——想起少年才子王勃,想起他那首穿越千年的《滕王閣》詩。詩句如清泉般在心底流淌: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五十六字被古人贊為“俯仰自在,筆力所到,有千萬言之勢”。憑欄望去,贛江水勢平緩,恰與“檻外長江空自流”的意境相契。仰望南浦云來,靜觀西山雨至,頓覺胸襟為之一暢。

此番重游原不為觀景。閣中一磚一瓦仿佛早已諳熟于心,只為在春風(fēng)里重溫王勃的錦繡文章,便覺滿心歡喜。抬頭望見閣上高懸的藍(lán)底金字大匾,筆力雄健,傳說是蘇東坡的手跡。想當(dāng)年王勃所見,自然非此舊物。匾額幾經(jīng)更迭,恰似滕王閣本身,歷經(jīng)二十九次興廢。如今瓦當(dāng)上“滕閣秋風(fēng)”四字猶在,滴水瓦上的孤鶩圖案依舊,總教人遙想初唐的文采風(fēng)流。

適逢周末,游人絡(luò)繹,導(dǎo)游舉著喇叭高聲誦讀“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千古名句。然此刻既無落霞,亦無孤鶩,唯有春江水暖默默北流,牽動無限幽思。

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數(shù)不勝數(shù)的錦繡詩篇。白居易的《鐘陵餞送》:“翠幕紅筵高在云,歌鐘一曲萬家聞。路人指點滕王閣,看送忠州白使君?!崩钌鎸懴隆吨氐请蹰w》:“滕王閣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半是半非君莫問,好山長在水長流?!被ㄈ锓蛉藢懴隆敖鹆瓿枪搽蹰w,畫向丹青也合羞”,歐陽修寫下“有時夜上滕王閣,月照凈練無纖埃”,黃庭堅寫下“重來滕王閣,楓葉江上秋”,楊萬里寫下“滕王閣下重相從,君如天驥追秋風(fēng)”……珠玉聲聲,在此閣留下千古印記。

明代湯顯祖也曾在此觀演《牡丹亭》,留下詩二首,其一:“韻若笙簫氣若絲,牡丹魂夢去來時。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銷魂不遣知?!?閣中專門陳列著一幅圖卷,描繪《牡丹亭》演出的浪漫場景。畫面中的湯顯祖、柳夢梅、杜麗娘等人物都是閉著眼睛的,他們神游太虛,仿佛在問“不知今夕何夕”。

滕王李元嬰,這位唐太宗之弟,“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先后在滕州、洪州、閬州三筑滕王閣。杜甫曾為四川閬州的滕王閣賦詩二首,“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然而,即便詩圣之作,似也難以超越王勃的盛名。所以至今談到滕王閣,人們還是首先想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南昌滕王閣。民間更將王勃的才思神化為江神相助,羅隱以詩贊曰:“江神有意憐才子,歘忽威靈助去程。一席清風(fēng)雷電疾,滿碑佳句雪冰清。煥然麗藻傳千古,赫爾英名動兩京。若匪幽冥佑詞客,至今佳景絕無聲?!边@是《歲時廣記》中的版本?!缎咽篮阊浴分杏幸黄恶R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為王勃的故事更添幾分奇幻色彩。內(nèi)中收有羅隱這首詩的另一版本:“江神有意憐才子,倏忽威靈助去程。一夕清風(fēng)雷電疾,滿碑佳句雪冰清。直教麗藻傳千古,不但雄名動兩京。不是明靈佑詞客,洪都佳景絕無聲。”兩個版本,主要是后四句改動較大,但中心語義“至今佳景絕無聲”則是一致的,同樣引起人們的共鳴。

憑欄遠(yuǎn)眺,贛江如練。想當(dāng)年滕王建閣,不過為聲色之娛,誰料“佩玉鳴鸞罷歌舞”后,竟成千年文脈所系。

當(dāng)代詩人王斌有詩云:“網(wǎng)紅炒得豫章牛,一賦名揚天下樓。孤鶩落霞曾記否,子安未踏幾人游?”筆者也不禁因詩感發(fā),暗暗思忖:若無王勃那篇即興之作,此閣焉得如此盛名?

今日游人如織,幾人真解物換星移的深意?而那“閣中帝子今何在”之問,至今依然如長風(fēng)浩蕩,撼動心旌。

北宋魏野詩云“滕王閣上動詩心”,誠哉斯言。滕王閣無論在魯、在蜀,還是在贛,總是感動無數(shù)詩心、撩動無數(shù)詩情。前不久,作家莫言訪南昌滕王閣后,也寫了一首長詩,開頭幾句是這樣的:“登上滕王閣,放眼望洪州。江水滔滔去,湖光冉冉浮。長橋臥巨浪,平川矗高樓。昔日群賢會,少年筆力遒。才華驚四座,佳句美難收……”此作以小說家的細(xì)膩之筆接續(xù)初唐遺響,自成境界。墨客千秋,丹忱一脈,時空疊印處,俱是超然襟抱和激揚情思。

昔我往矣,清波粼粼;今我來思,好風(fēng)徐徐。臨別高閣,收拾春思,筆者也即興賦詩一絕:“再上名樓訪子安,飄然天地驀然寬。幽思飛作紛紛鶩,伴我浮云負(fù)手看?!贝私^句并非寫景,實乃寫心。心如風(fēng)鈴,隨風(fēng)而鳴。江風(fēng)拂面,涼意幽幽。此時縱目而望,云兒倒是不少,閑閑地浮在天上和水中,正帶著千年詩情,悠悠飄向遠(yuǎn)方……

遠(yuǎn)去的倉央嘉措

敖 超 文/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藏風(fēng)光

1683年早春時節(jié),西藏門隅納拉山腳下宇松地區(qū)一個叫烏金林的地方,寧瑪派的在家僧人扎西丹增迎來了他可愛的孩子阿旺諾布。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門隅,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降雨充沛,森林覆蓋率很高,被稱為隱秘樂園。年幼的阿旺諾布經(jīng)常在樹林之中穿行,懸崖峭壁上的猴群是他的朋友,林木上的杜鵑是他的伙伴。

這個孩子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他3歲就會在樹葉上寫字,還說自己要去布達(dá)拉宮等奇怪的話。結(jié)果,他被認(rèn)定為五世達(dá)賴?yán)锏霓D(zhuǎn)世靈童。

作為六世達(dá)賴?yán)?,住進(jìn)拉薩布達(dá)拉宮的倉央嘉措在生活上受制于人,連思想也要受制于人,這激發(fā)了他對人間繁華、對自由的向往。但他是被認(rèn)定的活佛,生命很難有兩全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

翠綠的布谷鳥兒,

何時要去門隅?

我要給美麗的姑娘,

寄過去三次信息。

——倉央嘉措(莊晶譯)

人世悲歡千般滋味,他只想做蕓蕓眾生中的一介凡夫俗子。傳說倉央嘉措為了心愛的女子到處游玩,夜不歸宿。

入夜去會情人,

破曉時大雪紛飛。

足跡已印在雪上,

保密還有什么用處?

——倉央嘉措(莊晶譯)

從此,布達(dá)拉宮中少了一位活佛,塵世間多了一位詩人。打開了牢籠的倉央嘉措,以詩歌,以獨立的思想意志,以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勇氣,敘述自己想作為一個人的訴求,對被政治旋渦裹挾的人生進(jìn)行了孤絕的反抗。

有人說倉央嘉措的詩歌是道歌,有人說是情歌,有人說是圣歌,總之他的一首首詩歌流傳了下來。因藏語和漢語語境、音律的不同,再加上譯者的不同,讀者看到的漢語版?zhèn)}央嘉措詩歌區(qū)別甚大。

拿一首人們熟知的詩舉例。于道泉的譯文為:從東邊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兒出來了?!拔瓷铩钡哪槂?,在心中已漸漸地顯現(xiàn)。

曾緘的譯文為: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劉希武的譯文為:明月何玲瓏,初出東山上,少女面龐兒,油然縈懷想。

王沂暖的譯文為:從那東方山頂,升起皎潔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時時浮現(xiàn)我心上。

莊晶的譯文為:在那東山頂上,升起了皎潔的月亮。嬌娘的臉蛋,浮現(xiàn)在我的心上。

這還只是翻譯的不同。隨著倉央嘉措故事的廣泛流傳,一些詩歌更是被硬安在了倉央嘉措頭上,使他的故事更顯神秘。他本人也脫離歷史的面貌,成為現(xiàn)代人眼中的情感符號,引發(fā)深切共鳴。

倉央嘉措的詩歌到底是怎樣的?拉薩地區(qū)的歌謠歷史悠久,分為魯體民歌和諧體民歌。諧體民歌在整個拉薩普遍流行,倉央嘉措的詩歌可以參考諧體民歌,一般每段4句,每句6個音節(jié),分3頓,每頓兩個音節(jié),簡單而優(yōu)美。

倉央嘉措的精神世界充滿了矛盾。他是雪域之王,住進(jìn)布達(dá)拉宮;他流浪在拉薩街頭時,又化身為世間最美的情郎,追求自由與愛情。他受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卻始終不能擺脫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

拉薩八廓街東南角的一棟二層小樓,是當(dāng)年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約會的地方。相傳,倉央嘉措一到晚上就化名達(dá)桑旺波,以貴族公子的身份流連于八廓街頭的酒家、民居,再后來竟“身穿綢緞便裝,手戴戒指,頭蓄長發(fā),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宮外女子之家”。

某天晚上,他雪中密會瑪吉阿米,回來時留下了腳印,執(zhí)掌戒律的鐵棒喇嘛發(fā)現(xiàn),以為有刺客,便進(jìn)入倉央嘉措寢宮,發(fā)現(xiàn)他一個人睡在屋里。于是,鐵棒喇嘛循著腳印,找到了他們約會的地方。

“瑪吉阿米”在藏語中意為“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這究竟是倉央嘉措喜愛的女子的真名,還是一種廣義的代稱,歷來存疑。他寫給瑪吉阿米的詩《在那東山頂上》流傳很廣,這首詩由當(dāng)代作曲家張千一譜曲后廣為傳唱。

放浪形骸并沒有讓倉央嘉措真正感到快樂,畢竟他永遠(yuǎn)不可能回到少年時代的自由天地,永遠(yuǎn)不可能與任何一個女子長相廝守。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倉央嘉措(曾緘譯)

這是倉央嘉措詩歌中很有名的一首,反映了倉央嘉措特殊身份的束縛與渴望人間情愛的沖突,從中可以讀到這位活佛的痛苦,也能讀到他不同凡俗的悟性。

1706年,倉央嘉措在青海共和縣境內(nèi)悄然消逝。有說圓寂的,有說隱遁阿拉善的,也有說被秘密保護(hù)在五臺山終老的??傊@位多情的詩人、命運多舛的活佛,在歷史的風(fēng)中永遠(yuǎn)消逝了。

柳宗元與柳州的未了情

賓 陽

在廣西柳州,人們親切地稱呼柳宗元為“老市長”。這位“老市長”在柳州度過了人生最后的4年,寫了不少詩,干了不少事,與這里的民眾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至今讓人懷念。

公元815年,柳宗元因永貞革新運動被貶到柳州。當(dāng)時柳州是蠻荒之地,初來乍到的柳宗元情緒相當(dāng)?shù)吐洹?/p>

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到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在《別舍弟宗一》中寫道: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詩中表現(xiàn)出詩人送別堂弟時的孤寂與對家族離散的哀嘆,也交織著對柳州環(huán)境的復(fù)雜感受。貶謫以來親人相繼棄世,弟弟宗一又要北去,詩人更覺形單影只、愁苦無依。

他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寫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fēng)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楚楚動人?!皫X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以地理特征喻謫宦愁思,成為柳州山水的詩意注腳。

為什么“寄漳汀封連四州”?公元805年,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領(lǐng)導(dǎo)的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其中,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后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雖有人主張起用他們,終因有人梗阻,再度貶為邊州刺史,貶地分別是廣西柳州,福建漳州、汀州和廣東封川、連州。他們的際遇相同、休戚與共,因而詩中表現(xiàn)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但相思之苦無法自抑。

其中,柳州柳宗元和連州劉禹錫的故事尤為感人。公元815年再貶時,柳宗元得知劉禹錫需攜八旬老母赴任播州(今貴州遵義),冒死上奏“愿以柳易播”,終使朝廷改任劉為連州刺史,成就“以命換貶”的千古義舉。

“在立魚南,其間多美山,無名而深。”柳宗元在柳州創(chuàng)作《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時,特將文稿寄給劉禹錫潤色,后者增補的“其地南北”考據(jù)段落,現(xiàn)仍存于《柳河?xùn)|集》注疏。其中的“立魚”即立魚峰,也叫魚峰山,傳說是壯族歌仙劉三姐飛升之地。至今柳州還流傳著一首民間歌謠: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zhí)叮?/p>

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

如今,魚峰山是柳州、廣西乃至中國南方的山歌文化圣地。這里的歌圩,每天有眾多山歌愛好者對歌傳情、以歌會友。

在柳州,柳宗元解放奴婢、鑿井濟(jì)民、植柳興學(xué)等政績彪炳史冊。他并不因為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自暴自棄,相反,他始終心系民眾疾苦,有一腔悲天憫人的情懷。其間,他從“北望長安夢未休”到“我的長安是柳州”,實現(xiàn)了既來之則安之的心靈轉(zhuǎn)變。比如《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寫道: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xué)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yǎng)老夫。

柳宗元期待橘樹成林之日,能為自己帶來甜蜜的滋味,表現(xiàn)出他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在這片“異服殊音”的土地上,柳宗元也帶來了中原文明,將貶謫文人的愁腸九轉(zhuǎn)化作滋潤南荒的甘泉。

作為一介文人,柳宗元也有細(xì)膩的情感和生活情趣,這在《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中可見一斑: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宦情之苦與羈思之深撞擊著柳宗元的心扉,他要尋求解脫又無可奈何,在這種心境下只好走出書房漫步庭院,感知嶺南的時節(jié)物候。

公元819年,柳宗元彌留之際,將幼子周六和文集托付劉禹錫,手書“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后劉禹錫耗時20年,對柳宗元的文學(xué)遺產(chǎn)進(jìn)行了系統(tǒng)整理,編撰《柳河?xùn)|集》,為中國文學(xué)樹起一座豐碑。

柳宗元去世后,民眾為表紀(jì)念,特制上等楠木棺材將其遺體運回山西運城老家安葬。沿途百姓聞訊皆自發(fā)到路邊相送,場面感人。路程耗時數(shù)月,開棺時遺體卻仍完好無損、面容如生,人們歸功于柳宗元的仙氣和柳州棺材的品質(zhì),“死在柳州”的俗諺由此流行,在舊社會,無數(shù)達(dá)官貴人以擁有柳州棺材為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集“韓文”“柳事”“蘇書”于一體的荔子碑 吳冠煒 攝

柳宗元和他的詩文讓柳州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居于獨特的地位。柳州市中心的柳侯祠中殿立著一塊巨大的古碑,碑身已斷為三截,但文字仍蒼勁有力,這就是被譽為“三絕碑”的荔子碑,集“韓文”(韓愈的詩篇)、“柳事”(柳宗元的事跡)、“蘇書”(蘇東坡的書法)于一體,曠世罕見。

時至今日,柳宗元筆下的“異服殊音”已演變?yōu)槎嗝褡逦幕睒s共生的和諧畫卷;柳江兩岸的崖刻已成為詩歌長廊,中原文脈在嶺南已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

2025年4月19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fā)特別報道

《滕王閣上動詩心》、

《遠(yuǎn)去的倉央嘉措》、

《柳宗元與柳州的未了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