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登基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公元前 221 年,從那一刻起,登基儀式的場景所反射出的光線就開始向宇宙中傳播。這些光線承載著歷史的影像,如同一場無聲的電影,在宇宙中不斷上演。

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光線如今已經傳播到了距離地球 2246光年的位置。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此刻瞬移到 22416光年之外的某個星球上,并且擁有一臺足夠強大的望遠鏡,理論上是有可能捕捉到秦始皇登基時發(fā)出的光線,從而看到那場跨越千年的盛景。
在這個遙遠的星球上,觀察者接收到的光線是 2246 年前從地球出發(fā)的,就像是打開了一臺時光機器,讓人們得以窺探歷史的一角。
假設我們無法實現(xiàn)超光速航行,那么通過在地球上建造一臺超級望遠鏡,直接觀測 2000 多光年外星球上反射回來的光線,是否可行呢?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這面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工程挑戰(zhàn)。
望遠鏡的分辨率是決定其觀測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根據分辨率公式 θ=1.22λ/D(其中 θ 是最小分辨角,λ 是觀測波長,D 是望遠鏡的口徑),要觀測到 2000 多光年外地球上的細節(jié),比如秦始皇登基的場景,需要一臺口徑極其巨大的望遠鏡。
以可見光為例,其波長約為 0.5μm,要分辨出地球上的細節(jié),望遠鏡的口徑需要超過冥王星的軌道直徑。
這在現(xiàn)實中是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為目前人類建造的最大望遠鏡,如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 / 亞毫米波陣列(ALMA),其最大等效口徑也只有 16 千米左右,與所需的口徑相比,相差了數個數量級。

光子擴散效應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當光線從地球傳播到 2000 多光年外的星球時,會在宇宙空間中不斷擴散。
根據平方反比定律,光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平方而減弱。在 2000 光年的距離上,地球反射光的能量密度會降至極低的水平,大約為 10^-23 瓦 / 平方米。

這意味著接收到的光線極其微弱,要從如此微弱的信號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對探測器的靈敏度和噪聲抑制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目前,即使是最先進的探測器,也難以在如此低的能量密度下準確地探測到光子。
星際塵埃的消光作用也會對觀測產生重大影響。
銀河系中存在著大量的星際塵埃,這些塵埃會吸收和散射光線,導致光線的強度減弱。

據統(tǒng)計,銀河系的平均消光系數約為 0.5 星等 / 千光年,這意味著在 2000 光年的距離上,可見光會衰減 90% 以上。星際塵埃的分布并不均勻,其消光作用也會隨著方向和位置的不同而變化,這進一步增加了觀測的難度。
即使我們能夠克服超光速航行和超級望遠鏡的技術難題,成功地接收到 2000 多光年外星球上反射回來的光線,要從這些光線中解碼出秦始皇登基的信息,也面臨著量子層面的極限挑戰(zhàn)。
單個光子攜帶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趨近于零。
在量子力學中,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它的狀態(tài)具有不確定性。要從大量的光子中提取出準確的圖像和信息,需要對光子的量子態(tài)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

然而,量子噪聲的存在使得這一過程變得異常困難。宇宙中的背景輻射,如微波背景輻射,其等效溫度約為 2.725K,會產生大量的量子噪聲,干擾我們對光子信號的讀取。這些噪聲會導致測量結果的不確定性增加,使得從光子信號中提取有用信息變得更加困難。
全息成像技術被認為是一種可能實現(xiàn)高分辨率成像的方法,但它也需要突破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無法同時精確地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或者能量和時間。在全息成像中,需要對光子的相位和振幅進行精確測量,以重建物體的三維圖像。
然而,量子噪聲和不確定性原理會導致測量誤差的產生,使得全息成像的分辨率和準確性受到限制。要實現(xiàn)對 2000 多光年外星球上場景的全息成像,需要克服這些量子層面的限制,這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