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海拔3500米的天然草原,紅軍長征三次從中經過,犧牲了無數(shù)戰(zhàn)士。
如今80多年過去,若爾蓋草原舊貌換新顏,成為全國三大草原牧區(qū)之一,是眾多珍稀動物棲息地。
為何若爾蓋草原的前世今生差別如此之大?

紅軍過若爾蓋草原
1935年,紅軍到達川西北部區(qū)域,本想在此發(fā)展革命。
但是川西的情況較為特殊,多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而且群山密布,人口稀少,發(fā)展難度較大。
于是中央決定北上到基礎條件好一些的陜北。
而要到達陜北,自然是困難重重,不但要翻越雪山,還要經過一片廣袤的草原。
從4月到7月,紅軍幾乎一直在雪山中行軍。
由于雪山的海拔較高,氣溫很低,加之山上多積雪,山間有勁風,周圍又沒什么人居住,所以這段征程十分艱辛。

在8月,紅軍越過雪山,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
與雪山相比,雖然草原的海拔稍低,但是也有3500米。
長期的饑餓與疲憊,已經讓很多人十分憔悴,而且這片草原的面積太大,幾乎只有草,想找些吃的都很難。
為了順利越過草地,紅軍專門花了一些時間準備干糧。
他們將青稞做成炒粉,向本地人學習辨認野菜和草藥的技巧,又找來一些馬匹和牛,再配上辣椒和酒御寒。
不過,即使是做足了準備,很多戰(zhàn)士也只是帶了五六斤干糧,有的甚至更少。

那片草地與我們印象中的草地完全不同,由于沒經過開發(fā),草地深深淺淺,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十分消耗體力。
而且有些地方看起來與其他地方差不多,但真的踩下去就會陷進泥沼里。
最讓紅軍戰(zhàn)士們頭疼的是下雨天,有些本就受傷生病的戰(zhàn)士更扛不過凄風冷雨。
由于過草地的難度遠超大家的想象,所以行軍時間被大大拉長,很多戰(zhàn)士攜帶的糧食完全不夠吃。
戰(zhàn)士們只能不停的往嘴里塞草,有的甚至將鞋子煮了吃。

如今聽到這些,恐怕很多人感到不可置信,但是在那個時刻,卻是長征路上的真實寫照。
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戰(zhàn)士沒有走出草地,永遠地留在了這里。
20米寬的班諾河算不上太險峻,但是紅軍戰(zhàn)士們餓得沒有力氣過河,有800人在這里犧牲。
過了這條河之后,情況才有所好轉。
在過雪山和草原期間,原本8萬多人的紅軍部隊,直接銳減到了4萬人,人員損耗非常大。
可以說,當時的若爾蓋草原簡直就是“吃人”的地方。

若爾蓋草原的變化
如今80多年過去了,曾經處處兇險的若爾蓋草原大變模樣,不再是環(huán)境惡劣的不毛之地。
新中國成立后,若爾蓋草原上出現(xiàn)了聚居的人群。
他們大多從事農牧行業(yè),會趕著成群的牛羊來這里吃草,久而久之,原本險惡的草原一點點改變了樣貌。
當大量牛羊來這里吃草時,全球氣候變暖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明顯。
比如原本濕潤松軟的草地變得更加干燥,一些危險的泥沼更是消失不見。
到了20世紀60年代,若爾蓋地區(qū)的居民不斷增加,大家在此處開溝排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

1994年,若爾蓋被規(guī)劃為自然保護區(qū),人們減少了對它的開發(fā)。
經過多年努力,若爾蓋基本恢復了原本的模樣。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牧人搭建的臨時住房,成群的牛羊,遍地的青草,還能看到各種稀少的鳥類從藍色的天空飛過。
2022年,若爾蓋國家公園方案通過審批,這意味著未來的若爾蓋將以自然和旅游為基底,發(fā)展特色文化產業(yè)。
根據(jù)相關資料,若爾蓋的旅游資源一直在穩(wěn)定完善,從2009年到2022年,總游客數(shù)量達到了406.21萬人次。
等若爾蓋國家公園正式建成,這一數(shù)據(jù)有望加速上升。

總結:
從“吃人”的草原轉變?yōu)槲说墓珗@,若爾蓋草原的轉變之大,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但不管怎么變,屹立在此處的烈士紀念碑不會褪色,那段壯烈的歷史也不會消逝。
當年悲壯的長征詩篇,當年用血淚與生命鑄就的勝利,托舉起了如今的新時代。

參考資料:
《過雪山草地:鑄就長征的不朽豐碑》光明日報
《孜孜以求,讓綠色成為最美發(fā)展底色》四川日報
《長征革命遺址、遺跡》若爾蓋人民政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