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們總愛打趣問孩子道:
你更喜歡奶奶,還是更喜歡姥姥?
孩子指了誰,誰就會開心地給孩子包個紅包。
而沒有被指的家長,則會把孩子抱過來親幾口,以泄“落選”的傷心。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忙于工作,孩子都交給老人來管。
我的同事便是如此,由于工作太忙,就讓自己的婆婆和媽媽一起來照顧孩子。
她說,因為姥姥帶的時間更長,孩子會更喜歡姥姥一些,一見到就手舞足蹈的。
那么,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到底是孩子和奶奶更親,還是和姥姥更親呢?
從傳統(tǒng)角度:奶奶更親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夫妻倆生了孩子,一般是跟著父親姓。
于是,便有了這樣的稱呼,兒子的孩子是親孫子,女兒生的孩子是外孫。
從稱謂上來看,親疏非常明顯,那就是奶奶和孩子更親。
尤其是在農(nóng)村地區(qū),奶奶會將自己的孫子視為自己家里的血脈,而將外孫視為別人家的血脈。
和奶奶相比,姥姥的親近感就會更弱一些。
過年走親戚,常常把去奶奶家稱為“回自己家”,而將去姥姥家稱之為“去外婆家”。

這種親疏的區(qū)別,與我國特殊的家庭結構密切相關。
在父系社會中,每個家族都對傳承香火有著執(zhí)念,而且只有兒子才能為家族傳宗接代。
因此,兒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遠遠大于女兒。
兒子的孩子,就會被稱為“嫡系”。而嫁出去的女兒所生的孩子,則被稱為“旁系”。
這種傳統(tǒng)習俗離我們并不遠,只過去了一百多年。
延續(xù)了幾千年的觀念,轉變起來十分困難。
現(xiàn)如今,那些認為奶奶比姥姥更親的人,便是受到了這種觀念的影響。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姥姥更親
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社會調(diào)查,來研究到底是奶奶親,還是姥姥更親。
經(jīng)過了一系列社會調(diào)查之后,結果發(fā)現(xiàn),姥姥比奶奶更親。
從進化心理學來看,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中,總會保留那些對自己生存有利的心理特征。
比如,當人看到蛇等危險動物時,大腦會自動產(chǎn)生害怕并且逃跑的心理,這樣的保護機制讓原始人直接避免了接觸危險行為。
這便是有利的心理特征——利于人類生存。
可能有點抽象,但和姥姥更親,也是進化心理學所選擇的結果。

許多社會調(diào)研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姥姥往往比奶奶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美國心理學家托德·德凱就曾表示,在相處時間、禮物和學習等方面,姥姥所投入的都比奶奶更多。
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經(jīng)??吹竭@樣的情況,孩子長得特別像姥姥。
生物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母系遺傳”,指的是兩個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一代總是會表現(xiàn)出母本姓遺傳的特征。
這是因為,mtDNA只能通過卵細胞,將自己的遺傳信息傳給下一代,讓下一代中的線粒體DNA與母親一致。
有位寶媽博主發(fā)視頻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和太姥長得實在是太像了。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寶媽做了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和太姥的基因重合度極高,甚至連吃飯的口味都一樣,這其實就是母系遺傳的力量。
從現(xiàn)實角度:誰帶親誰
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和誰親并不取決于傳統(tǒng)觀念和基因,而是誰陪孩子的時間更長。
孩子和姥姥接觸的時間長,就和姥姥更親,反之亦然。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近因效應”是人們往往會和經(jīng)常接觸的人建立更親密的關系。

1950年,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曾做了一個實驗,來論證“近因效應”。
他去了一座單元樓,對每一戶住戶進行上門訪問:在這個單元樓中,你經(jīng)常打交道的是哪一戶鄰居?
這是一個完全隨機的單元樓,每家住戶都與其他住戶是陌生人。
然而,調(diào)查結果卻顯示,距離越近的住戶,往往交流更加地密切。
費斯廷格還發(fā)現(xiàn),人們與鄰居的親密度,甚至高于和遠距離朋友的親密度,盡管這些朋友們有著共同的經(jīng)歷和興趣愛好。
也就是說,誰給了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就和誰更親。

總而言之,對于姥姥和奶奶誰喝孩子更親,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情況。
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陪伴越多,愛護越多,和孩子就越親密。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權請聯(lián)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