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條被廣泛接受的道德觀念。按照傳統(tǒng)的解釋,善惡所“報”,并非很快就能顯現(xiàn)出來,有時甚至需要等幾十年之后才會“報”在子孫后人身上,即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以上觀念具有“勸人向善”的教育作用,因此,古代的文士墨客對相關題材的故事也頗為青睞。查閱史籍,可以找到大量的記載。近來筆者在民國版《福山縣志稿》中就看到一則相應逸聞,其主人公來自當?shù)匚麝P廂的謝氏家族,名叫謝岳東。
福山謝氏舊時為科舉望族,族中子弟多有讀書為官者。但謝岳東本人由于家中貧困,并沒有走上“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而是以挑擔出力為生。
有一天,謝岳東從縣城前往門樓村趕集,返程途徑西埠莊村時(臨近內(nèi)夾河,現(xiàn)在有大橋,舊時行人也多從此過河),發(fā)現(xiàn)有位婦女帶著一雙年幼兒女在河邊嚎啕大哭。謝岳東和同伴不解,便詢問其情形。對方告知:家中赤貧,丈夫去世而無錢下葬,她只好立下典身契賒購棺木;按照與債主的約定,她明日就須離家改嫁,但不能攜帶原有兒女;有感于自己悲慘的命運,加之舍不得拋棄骨肉,她無奈只能站在河邊大哭(注:不排除已有輕生之念)。

(▲如今煙臺市福山區(qū)門樓街道的西埠莊大橋,冬季拍攝)
對話至此,天色已晚。謝岳東的同伴雖然也不無感慨,但這時都著急趕路去了,唯獨謝岳東仍留在原地。
“要是有人替你還了債,你是不是就不用改嫁了?”他向那位婦女詢問道。
婦女說:“道理是這個道理,但誰又愿意替我還債呢?”
“我替你還!”謝岳東毅然道。
婦女見狀,連忙帶著一雙子女撲通跪地,一邊磕頭一邊感謝,連呼“恩人”。
隨即,謝岳東讓婦女找到了村中族人,冒著夜色一起前往門樓街上,找到了經(jīng)營棺木等喪葬用品的債主,告訴對方道:“婦女欠的錢,由我負責償還,原來的契約就此作廢?!?/p>
言罷,他將當天身上的銀錢全部拿出,但這只夠償還一半的欠款。為了讓債主同意贖人,他打下包票,約定下次再如數(shù)奉上另一半。
債主見謝岳東竟然能如此熱心地幫助一位陌生人,大為感動地說道:“謝君積善,吾輩獨不善乎?亦贈半價可耳!”意思就是,你能做出如此善行義舉,我也不能不仗義,剩下一半的錢干脆就免了。至此,這件事情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結果。而謝岳東的為人,事后也隨著消息的傳播而得到廣泛稱贊。
謝岳東本人的命運,并沒有因為此次行善而出現(xiàn)太大改變。但他的兒子“謝文起”后來卻出人頭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謝文起成功考取進士(二甲第九十七名),并選入翰林院,散館后出任貴州清鎮(zhèn)縣知縣?!陡I娇h志稿》行文時,將父親的善行和兒子的顯貴記敘在一起,其言下之意,顯然也是為了佐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道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