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廣西沒下過一場像樣的雨。盡管有時候也會陰云密布,或狂風呼嘯,但送來的雨水格外稀薄,只能潤濕地表,再往下翻,土干燥又松散。
最近,氣溫一天天升高,魚塘干了,地被烤出裂痕,作物的苗葉也變得蜷曲枯黃,甚至不再長高。
干旱讓這樣的景況在廣西甘蔗產區(qū)變得常見——4月8日和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氣象局和農業(yè)農村廳兩次聯(lián)合發(fā)布了未來十天甘蔗干旱災害風險預警。15日的預警提到,預計未來十天廣西主要蔗區(qū)降水持續(xù)偏少,氣溫偏高,桂中、桂南干旱災害風險等級升高,面積擴大。崇左、南寧、來賓、百色、貴港、欽州等市大部及河池東南部等蔗區(qū)干旱災害為中風險至高風險等級,約占全區(qū)甘蔗種植面積的67.43%。
眼下無疑到了異常艱難的時刻。在這個條件惡劣的春天,種植戶正想盡一切辦法,讓甘蔗幼苗撐下去。

廣西崇左,甘蔗種植戶在灌溉農田。受訪者供圖
幼苗
甘蔗是廣西最常見的農作物。過去一年,這里的糧食播種面積共有2841.8千公頃,甘蔗占30%。廣西崇左是我國最大的甘蔗種植地,種植面積每年穩(wěn)定在400萬畝以上,人均蔗糖產量曾連續(xù)14年居全國第一,因此崇左也被譽為“中國糖都”。
在崇左人看來,種植這樣的作物并不困難,只需要每年年初播種,等它經歷萌芽期、幼苗期、分蘗期、伸長期和成熟期,大概10-12個月,就可以收獲粗壯的成品。甚至不用特意澆水——在這樣一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地帶,光靠自然降雨,就足夠提供甘蔗生長所需的全部水分。
但在今年年初,依靠自然的模式失效了。
崇左的田間地頭,隨處是運水車和拖拉機,帶著從河邊、池塘抽來的水,灑進干涸的土地。還有人騎著三輪車、提著水桶,裝著從家里接的自來水挑去澆田。
“有總比沒有好?!绷置粩嘀貜瓦@句話。
他在崇左市寧明縣那堪鎮(zhèn)擁有二三十畝甘蔗地,幾乎每天都得和妻子去打理,早出晚歸。以前,他的父親種甘蔗,他也跟著種,50多年過去,偶爾會經歷兩三個月不下雨的情況,但還從沒遇到過今年這樣長時間的干旱。
旱情也讓同鎮(zhèn)的其他種植戶措手不及。
40多歲的黃神梅原本常年在南寧發(fā)展,但看中了甘蔗是家鄉(xiāng)經濟產業(yè)支柱,便在2024年11月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簽下124畝甘蔗地承包合同。
這是她頭回承包土地,但她很有信心,“種植農產品的要素就是‘閉環(huán)’?!秉S神梅覺得,在崇左,從收購甘蔗的商戶到榨糖廠,鏈條一應俱全,不需要擔心沒人收購、作物爛在地里的情況。
自從有了土地,她就把日子、天氣記得清楚。她回憶,從去年9月18日那場臺風之后,當地就再沒下過一場徹底的雨,去年12月開始播種時,她就感覺到土地太干,得澆一遍水才能種。
“我想著冬天沒雨很正常,照常說,春天肯定會有春雨。”但讓黃神梅意想不到的是,轉年開春,既不打春雷,也不下春雨,常說的梅雨天也沒出現(xiàn)。

黃神梅的甘蔗地因干旱開裂。受訪者供圖
“百年一遇的干旱。”廣西甘蔗學會理事長、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所長吳建明這樣形容今年嚴峻的形勢。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從2024年9月至今,當地的降雨都是毛毛雨,土地濕不透,雨水甚至還不夠地表吸收,更難抵達地下,帶來的后果是甘蔗種下去后不出苗,或者出苗很少。
邢昊在崇左防城港市上思縣經營500畝甘蔗田。早年,他就在地里裝了滴灌系統(tǒng),但面對這樣長期的干旱,能挽救的也只有靠近水源的土地,甘蔗田的出苗率從往年的80%,縮減到今年的30%。
據了解,當下正是甘蔗播種出苗、宿根蔗發(fā)株及幼苗生長期。宿根蔗是宿根甘蔗的簡稱,指上季甘蔗收獲后留在地下的蔗蔸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萌芽出土,長成蔗株。
“就是說今年的甘蔗收成以后,留著根,明年它可以繼續(xù)長。”邢昊解釋,他有300多畝地都是宿根蔗,一般可以生長2到3年,長的可以4到5年,之后出苗率變低,就用新苗代替老根。
如今,由于土壤太干,部分地下低位芽無法萌發(fā)出土。
往年此刻,這些甘蔗可以長到半米高。但現(xiàn)在,即便是那些僥幸鉆出土地的幼苗,也因為缺水生長緩慢,葉片干枯、發(fā)黃,耷拉著。

種植戶邢昊地里的甘蔗苗因為干旱有些枯萎。受訪者供圖
人們的生意也蔫兒了。黃神梅已經在這片甘蔗地里投了50萬元,她本來想著,即使第一年沒有利潤,也能留下宿根、第二年用,省下買苗根的費用和人工播種費。
但這場旱情讓一切都成了未知。
盼水
有經驗的農戶很早就覺察到異樣,寧愿空著不種,也不愿意花了錢,卻不出苗。
這也影響了蒙進興的生意。
他在崇左市江州區(qū)新和鎮(zhèn)有1500畝甘蔗良種繁育和推廣基地,因為臨近黑水河,水源充足,加上基地規(guī)模大、灌溉設施完善,肥料充足,基地本身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可因為干旱,往年這時候已經進入尾聲的幼苗售賣,如今還有約400畝沒賣出去。
苗如果留得太久,容易長根、長蟲。不過,最近蒙進興陸續(xù)接到了一些種植戶的訂購電話:因為之前有些苗沒長,他們想補種。

蒙進興的甘蔗良種繁育和推廣基地,因基地能正常供水供肥,長勢較好。受訪者供圖
但補種不是萬全之策。蒙進興介紹,甘蔗是熱帶、亞熱帶植物,種得越遲,過了夏季天氣轉冷,就會長得越矮。矮就意味著重量輕,賣不出價格。一旦甘蔗產量減少,也會進一步影響到糖廠的榨糖量。而食糖不僅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資,也是食品、飲料、制藥、化工等120多個行業(yè)門類的基礎原料。
無論如何,這里都需要水。
目前,廣西各地已經開始采取措施。2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和廣西甘蔗創(chuàng)新團隊研究提出了《2025年甘蔗抗旱和甘蔗春耕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建議加強甘蔗自留種莖精選和保存、合理安排新植蔗種植、加強宿根蔗的管理、大力推廣抗旱栽培技術措施等;崇左寧明縣政協(xié)牽頭建立“政企協(xié)作機制”,協(xié)調糖企向各個蔗區(qū)派駐技術人員,指導蔗農改裝灑水車;崇左江州區(qū)組織開展甘蔗種植管理(灌溉)技術推廣現(xiàn)場培訓等,講解甘蔗早種早管、宿根蔗管理及灌溉(滴管)施肥等技術要點,與此同時,還聯(lián)系協(xié)調當地糖企摸排合適取水點,免費給蔗農取水,或是針對打井和運水發(fā)放補貼。
從三月份開始,蒙進興就看見河邊每天停著幾十輛車抽水去澆農作物,河水水位下降了一米多,有些池塘水已抽干。
這些都需要不少成本。黃神梅說,12月中旬開始,她開始雇車澆水,一車水230元,能澆一畝半的地,要澆透124畝地,得拉80多車水。但當地的沙土并不保水,沒幾天又旱,一周左右就得再澆一次。澆水還需要兩位工人,工錢一天150元。
光是澆水,她就已經花了六七萬。澆水不比雨水,沖擊力過大容易讓土地板結,還需要人工松土,這又增加了一筆成本。即便投入巨大,目前出苗率也只有70%。正常一畝地的收成是6噸,依目前情形,“能收3噸我都偷著笑。”黃神梅說。

4月17日,種植戶黃神梅的甘蔗地剛淋完水。受訪者供圖
相較她的大規(guī)模種植,同村不少老人只種幾畝地,賺個口糧。他們不值當雇車,村子里青壯年也少,只能自己騎三輪車去河邊拉水,水桶承載量有限,一拉一澆,用好幾天才能全澆完,但一開始澆的地又旱了。因此,每次黃神梅雇車來澆水,都順帶把旁邊人家的田澆一遍?!班l(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我?guī)鸵粠??!?/p>
最有效的只能是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此前,當地曾嘗試人工降雨,但因云層條件不夠,作用有限。
吳建明認為,如果近期能下雨且足量,將不出苗的新植甘蔗重新翻種,盡管仍會影響今年的收成,但能挽救明年的宿根蔗,而且現(xiàn)有的宿根蔗低位芽還能萌發(fā)出土。
林茂生還記得最近的那場雨。4月中旬,天空壓滿烏云,風很大,大家興奮極了,舉著手機拍。但雨只持續(xù)了20分鐘,太陽又掛出來了。
盡管如此,也是一點希望?!翱偙葲]有好?!?/p>
(應受訪者要求,林茂生、邢昊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徐鳴 左琳
編輯 彭沖 校對 盧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