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不僅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更是當前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風暴眼。尤其是在近年來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外界對“大陸若統(tǒng)一臺灣,美國是否會動用金融武器、凍結或沒收大陸巨額海外資產”的猜測越來越多。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美國一聲令下凍結了俄羅斯超過3000億美元的外匯資產,給全世界都敲響了警鐘。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貿易國,其在海外的金融資產高達數萬億美元,其中包括1.2萬億美國國債、在全球各地的直接投資和主權財富基金持有的權益。
若大陸統(tǒng)一臺灣,美國會不會照搬對俄羅斯的手法,動用金融戰(zhàn)對中國實施制裁,甚至直接凍結或沒收這些巨額資產?這一問題早已超出中美之間的雙邊范疇,而成為全球關注的地緣政治與金融安全焦點。
事實上,臺灣問題的歷史根源與戰(zhàn)略重要性決定了其復雜性與危險性。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臺灣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成為中華民族復興路上最大的遺留問題。從佩洛西訪臺引發(fā)的2022年“圍臺軍演”,到2024年大陸在臺灣周邊常態(tài)化部署??樟α浚@場看似遙遠的統(tǒng)一大事,似乎正逐步接近現實。

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媒體和智庫開始集體研究一個“極端假設”——若大陸出手統(tǒng)一臺灣,美國將如何反應?而“凍結中國海外資產”被認為是美國可以選擇的最強硬、但也最危險的一張牌。
面對“沒收中國海外資產”的可能性,西方專家紛紛出面“潑冷水”。他們普遍認為,相較于俄羅斯,中國的體量太大、聯系太深,美國若真敢這樣做,不僅自身難以承受,其盟友乃至整個世界也將深受其害。
首先,從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來看,中美已經不是誰能輕易脫鉤的關系。2021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了7500億美元,美國18%的進口依賴中國商品。從iPhone到玩具,從電機設備到日常消費品,“中國制造”貫穿美國民生經濟的方方面面。

中國也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西方在中國的投資體量同樣驚人——據統(tǒng)計,西方國家在華的直接投資達3.6萬億美元,加上衍生金融資產,共涉及近6萬億美元的資產。若美國動手凍結中國的財產,中國完全可以反制,直接“充公”在華的西方企業(yè)資產,且在法律上不乏依據。
從全球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角度看,美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其根基是全球對美元和美國資產的信任。一旦美國輕易凍結他國資產,無異于掀翻自己賴以維系全球霸權的牌桌。
除了金融與經濟層面,美國內部也有諸多現實因素掣肘,讓“凍結中國資產”的選項成為一個“不太敢碰的高壓線”。
一是國內通脹與供應鏈危機。2022年以來,美國通脹問題持續(xù)惡化,CPI一度漲至8.5%,創(chuàng)40年新高。在此背景下,如果對華全面制裁導致中美貿易斷裂,原本已經緊張的供應鏈將雪上加霜,從生活必需品到高科技原料都會出現短缺,消費者直接承受高價與供給危機的雙重打擊。
美國普通民眾并不會因為政府的地緣政治考慮而對通貨膨脹報以理解,相反會對執(zhí)政黨提出更嚴厲的質疑。
二是美國政治分裂嚴重,對華政策難有共識。共和黨與民主黨在對華態(tài)度上分歧顯著,前者鼓吹強硬、支持臺灣,后者則更加傾向維持現狀與風險管控。

2022年中期選舉后,美國國會進一步分裂,總統(tǒng)行政命令很難通過國會審查,意味著對華發(fā)動系統(tǒng)性制裁面臨重重障礙。
三是美國軍方對臺海開戰(zhàn)并不樂觀。根據2022年美國國防部的評估報告,大陸在導彈、反艦、電子戰(zhàn)和海空體系方面取得飛躍,已具備局部壓制美軍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美方許多政策制定者開始意識到,臺灣問題對中國是核心利益線,屬于“不可談判”的紅線。一旦跨線,中國反應將遠遠超出預期。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若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持續(xù)挑釁,可能會加速與中國的全面對抗,后果遠比烏克蘭嚴重?!?/strong>

如果美國真的試圖凍結或沒收中國的海外資產,大陸絕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擁有一整套“反手牌”,可以讓西方國家陷入更大的困境。
第一張牌,是沒收在華西方企業(yè)的資產。眾所周知,西方在中國擁有極高的資本投入。從高科技到消費品、從能源到制造業(yè),幾乎涵蓋所有行業(yè)。
若全面反制,中國有法律和行政手段收回外資資產,并鼓勵本土資本接盤。這一招,不僅打擊面大,而且立竿見影,能夠迅速對沖因被制裁帶來的金融壓力。

第二張牌,是大規(guī)模減持美國國債并引導市場恐慌。中國持有1.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美國債務的重要支撐。
一旦中國拋售國債,引發(fā)全球機構跟風,美國國債價格下跌、收益率飆升,美國政府融資成本暴增,美聯儲加息空間被擠壓,美元霸權地位將受到挑戰(zhàn)。
第三張牌,是推進“去美元化”戰(zhàn)略,構建多元化的國際金融體系。近年來,中國加速與俄羅斯、伊朗、巴西等國家推進本幣結算與金融合作,試圖構建以人民幣為核心的區(qū)域性金融網絡。

同時,中國央行和主權基金已將資產逐步向黃金、歐元資產、日元和人民幣本幣資產轉移,為金融戰(zhàn)做了充足準備。
第四張牌,是構建全球“反制聯盟”。中國可以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被制裁國家”的戰(zhàn)略協(xié)作,同時聯合全球南方國家,尤其是非洲、拉美與東南亞國家,共同反對美元霸權與單邊制裁。這一“反美朋友圈”將逐步削弱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法性與主導權。
從這些反制手段來看,西方一旦對中國資產下手,就等于開啟一場無底線的系統(tǒng)性對抗,而中國的反應手段不但具備殺傷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世界多極化與金融去美元化的歷史進程。

臺灣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實現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其戰(zhàn)略目標早已明確,雖然過程可能會因內外部復雜因素而有所拖延,但大勢不可逆轉。這不僅是中國內政問題的終極考題,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是否敢于采取例如凍結中國數萬億海外資產這樣的極端手段,不僅取決于其對抗意志,更取決于其承受風險的能力。畢竟,這樣的舉措不只會動搖中美關系,更可能沖擊全球金融秩序,引發(fā)法理爭議、信譽危機與盟友分裂。
當前中美關系已處于典型的結構性對抗階段,制度分歧、戰(zhàn)略博弈、技術脫鉤交織為一個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格局。但同時,雙方在經濟、金融、產業(yè)鏈與安全等多領域依然深度綁定,一旦輕啟金融戰(zhàn),不僅中國受損,美國也將遭遇資本逃逸、市場混亂與信用失衡的多重打擊。
正因如此,西方智庫與主流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國尚不具備“孤注一擲”的條件。凍結中國資產雖可能作為極端威懾手段存在,但真正動用的可能性極低,因為代價太大,后果難控。
從長遠看,統(tǒng)一臺灣的歷史趨勢已經確立,金融對抗不大可能成為主要戰(zhàn)場。更可能出現的,是圍繞地緣安全、產業(yè)控制、信息話語等維度的拉鋸式博弈。這場較量不會是某一天的攤牌,而是持續(xù)多年的戰(zhàn)略周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