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史迪威在1942年4月1日從緬甸前線飛返重慶,帶著滿肚子怒火去見蔣介石。
他如此回憶道:
“中午12點去見蔣介石,對他毫不假辭色,這使他不免大吃一驚。我直截了當?shù)馗嬖V他,我不干了。我打算另外建立一支獨立的軍隊,我不會用空軍第十大隊支持他那些指揮官。下午1點鐘我才離開。讓他們留下來自己去發(fā)愁吧?!?br/>
又說:“那是一場坦率的對話,炸彈四處開花…商震深感震驚,蔣介石夫婦憂心忡忡。”
1、蔣介石與史迪威的摩擦
史迪威抱怨中國將領不服從指揮,而且指名要求撤換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蔣介石當即答應對史迪威的指控進行調(diào)查。然而最讓蔣介石驚訝的是史迪威表示他想辭職。

因為按照蔣介石想法,史迪威既然是一個軍人,就應該懂得中美兩國軍隊的重大差異,也應該注意兩國人民思想上的差別。蔣介石固然不滿意史迪威要脾氣和要求過分,但是他尤其擔心的是史迪威受英國人愚弄。史迪威聲稱要“建立一支獨立的軍隊”純屬虛聲恫嚇,或是不知天高地厚,而蔣介石心中卻清楚美國政府根本無意派遣軍隊赴緬作戰(zhàn)。如果美國果真派遣軍隊,那就是中國求之不得的大喜訊。
然而,盡管蔣介石此時認為中國軍隊在緬甸戰(zhàn)場的犧牲已經(jīng)不再有意義,但是他還是想維持和史迪威之間的關系,目的是顧到同盟國整體利益和中美雙邊關系和諧。顯然,在蔣介石心目中,和盟邦維持團結(jié)形象已經(jīng)漸漸成為影響中國軍事決定上的重要政治目標。
面對史迪威抱怨,蔣介石的具體響應是,他采納蔣夫人建議,決定親赴緬甸前線,并當著中國將領們的面去提高史迪威的權威。
他也同時決定派羅卓英將軍為史迪威的副手,協(xié)助史迪威貫徹命令。
最后,他還把國軍的人事任免及處分權授給史迪威。在這個新安排之下,史迪威并不直接下命令給中國將領們,而是經(jīng)由羅卓英把命令轉(zhuǎn)達給這些將領們。不過,蔣介石此時私下也開始擔心,如果中國軍隊在戰(zhàn)爭中遭遇重大傷亡,恐怕將無法得到補充。他還擔心,如果中國在緬甸遭受失敗,其國際地位將遭受重大打擊。
盡管如此,但是為了平息史迪威的怒火,同時也是為了維護中美合作關系,蔣介石與夫人還是決定親赴緬甸前線(4月5~9日),并親口告訴中國將領們必須服從史迪威的命令。
史迪威在得到蔣介石這些讓步之后,也在日記中承認:
“說句公平話,要中國人把兩個軍的兵力,托付給一個完全不認識而且又缺乏信心的外國佬在一個重要地區(qū)運用,這本身也的確是一件相當過分的事?!?br/>
他還承認:
“多年來蔣介石一直習慣于發(fā)號施令,旁邊又圍著一群馴服的小人,以致讓他誤以為自己永遠正確。不過,他倒的確是果斷而有決心,而且堅持作戰(zhàn)?!?br/>
蔣介石把羅卓英擺在史迪威和其他中國將領之間的做法,其用心并不為美國軍方體會,但卻有特殊的中國文化意義,同時也間接顯示了蔣介石和他部下的特殊關系。由于時間和環(huán)境因素的限制,蔣介石無法要求他部下立即改變對史迪威這個外國人的態(tài)度,因此他能夠做的就是讓羅卓英成為協(xié)調(diào)人,因為羅卓英在國軍中的資歷足以得到杜聿明和其他將領的尊重,而這種道理對美國人來說卻不能理解,又看來毫不相干。

出于同樣理由,史迪威不斷要求把杜聿明撤職一事,從美國的體制而言似乎言之成理,但從中國政治現(xiàn)實來看則是不切實際。這倒不是因為蔣介石無權撤除杜聿明的職務,而是因為他知道第五軍內(nèi)部的團結(jié)基礎,相當一部分系于杜聿明和他部下之間的個人關系。杜聿明一旦被撤職,那么第五軍下屬各單位彼此的信任和忠誠度就可能嚴重受損。
在緬甸,蔣介石能夠幫助史迪威消除其不滿的上策,就是減少史迪威與中國將領們之間的直接接觸。讓蔣介石感到兩難的是,一方面他不能為了將就一位外國將領而舍棄他最忠實的部屬,另一方面他也了解這位外國將領對中國有非凡的重要性。因此他對史迪威的感覺必須小心處理,讓后者覺得中國對他的確夠委曲求全的了。
一般來說,美國人尊重制度,而中國人卻既擁有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又看重私人關系。因此,蔣介石的解決方式就是用羅卓英作為指揮系統(tǒng)中的新潤滑劑,盡量化解美國軍人和中國軍人之間的矛盾。
2、蔣介石的疑慮
史迪威在1942年4月5日陪同蔣介石夫婦回到緬甸時,中國軍隊的戰(zhàn)線已開始向緬北后撤,但基本上仍舊保持完整,沒有產(chǎn)生大規(guī)?;靵y。史迪威當即重新部署兵力,希望把日軍誘入一個口袋后加以重創(chuàng)。假如他的構想能夠?qū)崿F(xiàn)的話,那么中國軍隊就還有機會順利退守曼德勒,重建一條更靠北面的防線。諷刺的是,這正是蔣介石當初建議卻被史迪威排斥的方案。虛耗一個多月之后,史迪威又回到了原點。
如果當初保衛(wèi)曼德勒方案曾有過實行的機會,那個機會此時已經(jīng)消失。原因是,史迪威當時選擇了向南冒險推進,隨后又被迫向北撤退。這就給了日軍足夠時間,兵分三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上。日軍目的是在5月中旬雨季來臨前,清除臘戌到更的宛河之間的中英軍隊。
更有甚者,日本還秘密地從仰光港口運進了大批士兵和裝甲車支持作戰(zhàn)。其間又利用了英國人撤退時來不及燒毀而遺留在仰光港的大批軍事器材。蔣介石也是在此時方才得知,原來英國人在曼德勒根本沒有修筑工事,但是又不準許中國軍隊進城修建自己的工事。
這一連串的信息都使蔣介石對英國人的怨憤逐日上升。
4月7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當著史迪威的面向全場中國將領們宣布,史迪威將以他的聯(lián)軍參謀長身份,全權指揮在緬甸的中國部隊,并擁有全權和英國協(xié)商一切有關同盟國合作事宜。蔣介石的宣布顯然讓史迪威非常高興。

他寫道: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新紀錄。他已經(jīng)接受我的說法,那就是我們必須就地作戰(zhàn),并保護石油和糧食。我們此時必須進行決戰(zhàn)。羅(卓英)、杜(聿明)現(xiàn)在也完全支持作戰(zhàn)…英國人答應在我們到來之前一定守住他們的陣地。一旦我們完成準備,我們就會進攻…即使在一個月之前,這件事看起來完全不可能,我也不相信它會變成事實。然而,杜聿明和羅卓英現(xiàn)在卻說,他們在打敗日本鬼子之前絕不回中國。他們可能是胡扯,但他們至少已經(jīng)做出承諾?!?br/>
不過蔣介石在緬甸的實地視察也讓他產(chǎn)生新懷疑,到底中國是否值得繼續(xù)留在緬甸作戰(zhàn)。原因是他到處所見都是當?shù)卣畽C構全面瓦解,通訊交通徹底癱瘓,人民極度惶恐不安,士兵戰(zhàn)斗意愿低落,市區(qū)一片混亂和失控,而民間反英和親日情緒卻既旺盛又普遍。蔣介石還親眼看到,曼德勒城在日本飛機轟炸兩天后(4月7日)依然在燃燒中,受難者尸體在烈日下曝曬街頭,而警察卻早已逃之夭夭。
蔣介石又得知英國人在退卻時居然沒有破壞公路,以致日軍得以全速推進。更讓他不滿的是,英國人宣布只愿意向中國軍隊提供一天的糧食,而不愿意作長期承諾。
緬甸戰(zhàn)場險峻局勢使得蔣介石不得不在時間還允許的條件下,開始設想把軍隊撤離緬甸。但是史迪威卻向蔣介石提出保證,一旦英國軍隊崩潰,中國軍隊依然可以通過棠吉進入安全地帶。而蔣介石似乎也接受了這個說法。因此在經(jīng)過幾度掙扎之后,蔣介石還是決定讓軍隊繼續(xù)留在緬甸作戰(zhàn)。
由此可見,雖然蔣介石此時對于緬甸戰(zhàn)爭的軍事價值已經(jīng)產(chǎn)生懷疑,但是依然信任史迪威可以作出妥善處理,而且想以打好戰(zhàn)爭來維持國際形象的政治考慮也開始發(fā)生作用。
事實上,他訓令部下將領們務必要和日軍打硬仗,要把保衛(wèi)曼德勒(緬甸首都)看成和南京(中國首都)有同樣重要的象征意義。因為這是中國軍隊首次有機會保衛(wèi)一個外國重要城市,而他要求他們務必努力作戰(zhàn),以維護中國的國家榮譽。
由此可見,蔣介石在緬甸戰(zhàn)爭中的動機是要打一個好仗,而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譽又是他的重要考慮。這與史迪威和美國軍方后來對他動機的猜疑,認為他一味只想避免戰(zhàn)爭保持實力的說法,有著重大差異。
就在蔣介石決定繼續(xù)在緬甸作戰(zhàn)的同時,他還是忍不住給史迪威更多的訓令,叮囑他應該如何與日本人作戰(zhàn)。毫不意外地,這只能使史迪威火冒三丈。不過有趣的是,蔣介石此時給史迪威和中國將領們的訓示,并不是要他們保存實力,反而是催促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去進攻敵人,并決心防守自己的陣地等等。然而對史迪威而言,他一心一意只想把蔣介石排除在戰(zhàn)場之外,所以蔣介石訓令內(nèi)容究竟是進取或是保守,對他都無關緊要。

既然最讓蔣介石擔心的是英國人的動向,因此他不免三番五次地敦促史迪威一定要取得英國人承諾,保證他們一定會守住自己的陣地。由于蔣介石認為英國對緬甸的態(tài)度取決于它對印度的態(tài)度,因此當聽到英國和印度民族運動領袖之間的談判破裂時,他立即認為英國人可能寧可讓印度陷入日本人手中,也不愿意對印度人承諾將來賦予他們自由和獨立,來換取他們當前對同盟國的全力支持。
3、中國軍隊的后路如何被切斷?
事實上,史迪威對英國人的動向也有他自己的憂慮。4月13日,當他看到英軍在馬格威地區(qū)防務徹底崩遺時,已經(jīng)料到英軍戰(zhàn)線將全面不保。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4月16日)寫道:
“我想我們不久將會挨一場痛揍…中國軍隊一直表現(xiàn)良好,但是如果它們沒有好的武器,我們就無法指望它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戰(zhàn)果?!?br/>
從邏輯上來說,既然史迪威在4月中旬已經(jīng)看出英軍全面崩潰將無可避免,那么他最急迫的任務理應是向蔣介石據(jù)實以報,同時緊急著手籌劃如何安全撤退中國部隊。然而讓人不解的是,他不但把對英軍的判斷向蔣介石徹底保密,而且在兩周后戰(zhàn)場失敗終于發(fā)生時,他的反應依然慌張失措。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向羅斯福及丘吉爾提出建議(4月17日),為了挽救緬甸局勢,盟邦必須增加對中國的援助。當然,他的呼吁并沒有得到后者任何響應。
整個4月份,日軍進展非常順利。它基本上兵分四路:
(1)第五十六師團從東瓜東進撢部高原,向臘戌方向攻擊中國軍隊。
(2)第五十五師團攻占同古后,向雅美前進,4月19日占領板間。
(3)第十八師團于4月11日在仰光港登陸完畢,于16日向板間急進,參加第五十五師團攻擊。
(4)第三十三師團在4月20日占領馬格威和仁安羌兩地。
因此,到了4月下旬,緬甸局勢已經(jīng)急劇惡化。同盟國(大部分是中國的)陣地遭到日軍不斷轟炸,而史迪威又無能力為它們提供任何空軍支持。由于缺乏空中偵察能力,因此史迪威完全沒有察覺到大批日軍正在從四面八方對盟軍進行包圍。
等到日軍開始攻擊英軍西側(cè)的仁安羌(油田)時,史迪威依然命令中國軍隊以急行軍方式支援英軍。雖然這個英勇行動是同盟國團結(jié)的好榜樣,但是它也給日軍制造機會把中國軍隊在雷列姆防線打破一個大缺口,并且殲滅了中國第五十五師。

在此之后,同盟國防線就再也無法恢復完整。到了這個地步,同盟國部隊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如何求生。到了4月20日,戰(zhàn)局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史迪威也得到許多令他震驚而又無法證實的壞消息。但是他心中已經(jīng)有數(shù),全盤崩潰之日即將來臨。
史迪威寫道:“英國人會不會開溜?當然會。結(jié)局已經(jīng)日益明顯?!?/p>
就在此時,重慶政府也不斷收到壞消息。4月29日蔣介石獲知,英國人剛剛在前一天把大量軍用物資付之一炬。令他特別痛心的是英軍的這批物資一直對中國人保密,目的就是不要和中國軍隊分享,最后寧可燒毀。在蔣介石眼里,當前情況已經(jīng)十分明顯:英國的撤退表示它已經(jīng)決定全盤放棄緬甸。正如蔣介石怒氣沖天地寫道:“平生軍事之經(jīng)歷,未有如此次英軍之愚而弱也??赏礃O矣?!?/p>
盡管遭遇這些挫折,4月29日當臘戌失守時,中國第五軍仍然保持大致完整,剛剛渡過伊洛瓦底江抵達北岸,并在著手建筑新工事。而中國的機械化部隊也還未遭受重大損失。雖然蔣介石還沒有收到有關第六軍和第二○○師準確位置的戰(zhàn)報,但是他仍然相信它們也尚未遭遇重大損失。雖然實際情況比他想象要糟糕許多,但是從客觀而言應該仍然有路可退。
種種跡象顯示,假如史迪威在4月底能夠采取果斷決定的話,中國軍隊仍然有機會在被日軍從兩邊包抄切斷后路之前,沿鐵路向北安全撤退到曼德勒和密支納。再從這個地區(qū)沿公路返回中國。但是史迪威猶豫不決,根本的原因是他在內(nèi)心中還沒打定主意,到底是命令中國軍隊返回中國還是去印度?
由于這種拖延,公路不久就被大量的難民堵塞,導致中國士兵在退卻途中因為日軍飛機輪番炸射而傷亡慘重。就在史迪威本人穿過曼德勒和士威坡往北走的途中,他得知日軍已經(jīng)占領臘戌,因此切斷了中國軍隊經(jīng)由緬甸路回國的正常途徑。
4、史迪威的關鍵隱瞞
蔣介石最早對緬甸前線情況感到大事不妙是在5月6日那天。

當時他在毫無預警情況下,突然接到杜聿明將軍報告稱,史迪威已經(jīng)下令中國軍隊向印度撤退。這個消息讓蔣介石大吃一驚,并趕緊設法更改行軍命令。但是對許多部隊來說,向中國北撤的時機已經(jīng)錯過。蔣介石事后對居里抱怨說,他在戰(zhàn)敗前曾經(jīng)明確指示史迪威,中國軍隊必須撤回本國。
讓蔣介石感到特別氣憤的是,史迪威盡管有辦法在任何時候直接與蔣介石保持電報通訊,但他事先既未請求批準,事后又未提出報告。事實上,史迪威在5月2日還曾接到過蔣介石電報,命令他抓緊時機率領第五軍向密支納方向退卻。5月3日,史迪威又先后接到蔣介石三通電報。
換言之,雖然史迪威一直和蔣介石保持聯(lián)系,但他決定把打算向印度方向撤退的意圖,對蔣介石絕對保密。
史迪威為什么要向蔣介石保密?最明顯的解釋是他在等候美國軍部指示。
在4月30日或更早時間,史迪威已經(jīng)了解緬甸戰(zhàn)局正面臨“立即的瓦解和崩潰”。因此,他發(fā)電“請求軍部指示應該去哪里——印度還是中國?”
這一通電報證實,即便此時,只要他愿意,他仍然有機會帶領部隊返回中國。它同時也顯示,他在故意誤導美國軍部,因為蔣介石已經(jīng)明令他只可以回到中國,所以他并無“選擇”余地可言,更不能要求美國軍部越俎代庖,取代中國政府作出任何決定。但他卻選擇對軍部秘而不宜。當軍部拒絕提出明確答復時(大概因為馬歇爾完全明白軍部無權決定此事),史迪威就自作主張地向印度方向撤退。
在第一次緬甸戰(zhàn)爭的最后幾天中,史迪威這一連串行為馬上突出了一個極不尋常的現(xiàn)象。那就是,雖然史迪威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來自中國政府的授權,但是他卻只向美國軍部提供及時戰(zhàn)報和請求指示,同時故意切斷自己跟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之間的一切聯(lián)系,期使后者完全喪失發(fā)言權。
有趣的是,美國軍方并沒有對這個反常行為表示不安。即使馬歇爾本人也沒有對史迪威的行為提出糾正,他最多只是避免被史迪威卷進一場是非而已。反倒是國務院的項貝克立刻察覺史迪威的行為乖張,并問說:“為什么他要問美國而不問蔣介石呢?”
項貝克指出:“從政治觀點出發(fā),史迪威要離開緬甸的話,除非蔣介石委員長命令他去印度,(否則)他就應該去中國。不然,他至少也應該先去重慶和蔣介石委員長會商,征求同意后再從重慶去印度?!?/strong>
當然,項貝克和國務院此時都已失去了發(fā)言權。

西方史學界對于史迪威逃往印度的責任歷來都不愿深究,他們所持的說法是:由于當時戰(zhàn)場情況危急和中國軍隊指揮系統(tǒng)已經(jīng)全面失控,所以史迪威無法進行有秩序的退卻。
史迪威在4月30日以前(甚至更早)就已經(jīng)知道應該著手規(guī)劃總撤退,但是浪費了多日寶貴時間,目的就是為了等待美國軍部指示,而軍部又偏偏拒絕下達指示。在這段時間里,盡管明知蔣介石的決定是要把軍隊撤回本國,他卻把自己的意圖向中國政府隱瞞。難怪看在中國人眼里,史迪威的行為不但是明目張膽地違反軍紀,而且是完全無視中國主權,把自己的意愿凌駕于中國政府之上。令人不解的是,史迪威在教訓中國將領們時,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一位鐵面無私注重軍紀的長官,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行為時又表現(xiàn)出言行不一致。
當然,他這么做的唯一可能解釋是,他相信他本人和美國軍部擁有更高的權威,來替中國人作決定,甚至包括違抗他的統(tǒng)帥的命令。而根據(jù)日軍作戰(zhàn)記錄顯示,緬北主要城市只有臘戌一地是在4月29日失守,其他地方都是在5月上、中旬失陷。
因此從時間上看,只要史迪威盡力為之,他應該來得及安排大部分部隊向中國國境作有次序的撤退,但他卻完全無所作為。
5月6日,史迪威終于向蔣介石透露他的行蹤,但卻又選擇了一個最輕描淡寫的方式。他避免直接向蔣介石提出報告,而是寫了一張便條叫馬格魯?shù)聦④娹D(zhuǎn)交蔣夫人宋美齡(不是蔣介石),聲明自己已經(jīng)啟程前往印度。史迪威以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通知蔣介石,他的用意就是不讓蔣介石有任何機會命令他改變行程。不難想象,他這個做法使蔣介石怒不可遏。
正如蔣介石在馬格魯?shù)码娢纳嫌H筆的眉批所言:“史迪威脫離我軍,擅赴印度,只來此電作為通報,不知軍紀何在?”

5月9日,蔣介石更是把滿腔怒火傾注在日記里:
史迪威擅自令我華軍赴印度,而彼且離開隊伍,先行赴印。并無一電請示。此種軍人,殊非預想所及。然此乃余考察無能與信人太過之罪,而于人何答?
明確地說,蔣介石對史迪威態(tài)度的轉(zhuǎn)折點,并不在于中國軍隊在緬甸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過程,或是遭受挫敗的結(jié)局。真正的導火線是史迪威對蔣介石有關撤退路線的指令充耳不聞,并且擅自拋棄部隊。
當撤退后來導致數(shù)以千計的中國官兵死亡時,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厭惡終于變成無可扭轉(zhuǎn)。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