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西安人都看過這張?zhí)崎L安城里坊圖,棋盤式的城市布局舉世無雙。從唐朝至現(xiàn)代,從長安到西安,這個城市的格局都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但是滄海桑田,那些千年時光遺留于此的不同,究竟有沒有人能說得清?長安城不是一日建成的,對唐長安城里坊的研究也歷經(jīng)千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代長安城平面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我們見到了這樣三幅圖——唐長安城古今疊合圖、唐長安城郭城內(nèi)遺跡圖和唐長安城與今西安市區(qū)道路疊合圖(出自《唐長安城坊古今注》科學出版社2024年4月)。這三張圖,是以古代遺存的唐長安城史料為基礎,結合近代以來的考古成果和遙感影像繪制而成。圖中可以看到今日西安市城區(qū)與唐長安城對應的點位,其中名人故居、寺廟道觀、唐詩中描述的位置所在等一目了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師生團隊研究探討古今對照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崔凱指導學生團隊研究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崔凱教授,就是這三幅圖的主要研究制作者,在14年的執(zhí)著鉆研中,他帶領團隊參考了唐《兩京新記》以及北宋《長安志》等古籍,將古今西安城跨越時空重疊起來。唐人韋述的《兩京新記》中記述了從隋代至唐開元年間都城長安的街坊、官舍、府宅、園林位置、建造過程及時人掌故,是現(xiàn)存專門記述唐代京城的最早著作,今存殘卷?!堕L安志》是宋人宋敏求在《兩京新記》和《長安志圖》基礎上撰寫的,對長安城有更詳細的記錄。此外,參考的還有南宋程大昌《雍錄》、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和徐松《兩京城坊考》等。近代至今,大量的科學考古資料和準確詳盡的地形測繪圖、衛(wèi)星遙感影像更是為繪制這些圖提供了最直接而真實的參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京新記》殘卷 清刻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雍錄》南宋程大昌著,明刻本

讓我們展開這張?zhí)崎L安城古今疊合圖,細細看過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長安城古今疊合圖

“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一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坊市總一百一十區(qū),萬年長安以朱雀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萬年領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長安領之。”這段描寫就是唐長安城108坊的所在,地圖的上方中部,是唐皇城,大概位置是北至今北二環(huán)以北,南至今環(huán)城路南段,東西約在北新街至環(huán)城路西段之間。大明宮建成以后,成為唐朝的統(tǒng)治中心,當時的皇親國戚、大臣眷屬也就以大明宮為中心,散住在與之相近的里坊之中。比如初唐名臣魏徵,他的住所前身曾經(jīng)是隋朝規(guī)劃大興城的建筑專家宇文愷的舊宅,位置就在皇城東邊的永興坊里,當然,此永興坊非今永興坊,而是在今東新街人民大廈一帶。再如唐中期大將郭子儀宅邸在親仁坊的西北區(qū),位于今天的測繪路一帶;升平公主與郭噯住在宣陽坊;閻立本居延康坊;安祿山宅在親仁坊的東南隅;白居易曾在常樂坊、永崇坊和昭國坊租過房子,最后定居在新昌坊,即今天的樂游原遺址公園和雁翔路一帶;賀知章宅子在宣平坊;韓愈、武元衡在靖安坊等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長安城與今西安市區(qū)道路疊合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長安城郭城內(nèi)遺跡圖(圖內(nèi)標注了1949年以后做過考古發(fā)掘、出土過窖藏文物且已經(jīng)公布的地點)

另兩幅圖——唐長安城郭城內(nèi)遺跡圖,在古今疊合圖的基礎上,經(jīng)過細致考據(jù),標記出長安城內(nèi)眾多古跡遺址和重要文物出土的位置;道路疊合圖則清晰地展示出古今西安布局始終如一的穩(wěn)定,古今完全重合的道路在全城隨處可見,例如從朱雀門延伸至明德門的天街——朱雀大街,當時是整個城市的中軸線,現(xiàn)在也是古都西安重要的南北主干線……看著這些圖,假設穿越回唐朝,我們每個人都不禁會想,“我住在一百零八坊哪個坊?我會與唐時哪位名人為鄰?”此刻,長安108坊便不再是古籍里的名詞,而是一座城的文明基因。

考察遺址、埋頭故紙做這些考據(jù),如同在史海中拾起翻落的浪花,可能產(chǎn)生不了立竿見影的經(jīng)濟效益,崔凱說倘若有一天,這些融合了前人智慧的研究成果能成為西安街頭的文化標識,矗立于里坊故址之上,以厚重的文化積淀彰顯大唐盛世的風貌,便是它們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