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聞根本不能連著看,不然很容易精神分裂。
最近網(wǎng)上有這么一條新聞,相信不少人都看過。
“男子搬磚9年攢下200萬,對話當事人:還會繼續(xù)干?!?/strong>

萬萬沒想到,一覺醒來,搬磚成了“香餑餑”,不僅可以賺錢,而且還能大賺特賺。
整條新聞,不管是標題,還是文案的寫法,依然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新聞說的是,來自四川南充的90后搬磚工何吉林,通過搬磚、砌墻等,9年攢下200萬的勵志故事。
報道中有細節(jié)讓人回味無窮,就是當事人在接受采訪時,特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就是拼命的干,在我們這行,只要拼命干,這個收入很正常?!?/p>
這個收入很正常嗎?我沒做過這行,所以不清楚。但依稀記得當初媒體在報道外賣小哥三年掙102萬時,似乎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話。
彼時我沒有送過外賣,所以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如今我卻真的在送外賣,所以才發(fā)覺當初的那條新聞有多可笑。
3年掙102萬,意味著平均每年掙34萬,這也意味著平均每個月就要掙2.8萬元。月入2.8萬元,對于絕大多數(shù)行業(yè)以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天方夜譚,更別說送外賣了。只有真正送外賣的才知道,很多時候你大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只有一單,有時候在那等單子一等就是好久。
所以靠送外賣月入2.8萬,想想就知道有多離譜。
有時候真的忍不住感慨,我們只是窮,又不是傻,為什么要編這種故事來侮辱人的智商呢?侮辱智商就算了,還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
回到搬磚9年攢下200萬這個話題中來,這就意味著他每年要攢下22.22萬元。注意,這是每年需要攢下來的錢,也就是說已經(jīng)除去租房吃飯生病等各項開支。換算下來,這意味著他每年最少要掙30萬,才能一年攢下22.22萬元。
在工地上一年掙30萬,想想都知道不可能,現(xiàn)在做水電和貼磚的,基本上都是四五百塊錢一個工,一個月不休息差不多一萬五。他這種搬磚頂多算小工雜工,怎么算也不可能攢下這么多。
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他們中間,肯定有一方說謊了。
無獨有偶,就在媒體報道“搬磚攢下200萬”神話故事的前幾天,網(wǎng)上有媒體報道了另一條有意思的新聞。
有意思之處就在于,新聞的主題依然是賺錢,只是對象由搬磚變成了跑網(wǎng)約車。
“男子花155萬買邁巴赫S480跑滴滴:月凈賺萬元,睡到自然醒?!?/strong>

這條新聞的點贊數(shù)為“-88”,你沒看錯,就是負數(shù)。

而在評論區(qū)有這樣一條評論卻收獲了一千多點贊:
“算了,還是賣竹鼠賺錢,兩年就能賺臺邁巴赫...”
看似是調(diào)侃,實際上是嘲諷,嘲諷媒體一次又一次不負責任地編造“致富神話”。
這幾年,媒體似乎很熱衷于編造類似的故事。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
比如,程序員改行賣早餐,一年盈利30多萬;
保安辭職抓知了,一個月賺三四萬;
音樂專業(yè)畢業(yè)生賣烤豬,月入3萬,還買了兩套房子;
00后女生掄大錘砸墻,月入3萬;
干美縫的,一個月賺三四萬...

人們之所以把這些新聞當成笑話去看,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降智”。
當然,現(xiàn)實中不乏一些勵志新聞,那些新聞才是真真實實的“勵志”,可惜很少有媒體愿意報道。更確切地說,他們壓根不敢報道。
比如某國企的劉某,1999年出生,2019年職校畢業(yè),24歲就坐上了分公司副總的寶座。

又比如萬安縣的3名95后女干部,全部是在職大專學歷,全部供職于鄉(xiāng)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無一例外又全部擬提名鄉(xiāng)鎮(zhèn)人大副職。

這些人,都沒上過大學,都是職校或在職大專畢業(yè),都是95后,卻全部做到了同齡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們的人生難道不夠成功嗎?履歷難道不夠勵志嗎?為什么媒體不敢深挖報道?
我想不到理由,也不敢想。
恍惚間,只想起那句古詩:
百煉千錘一根針,一顛一倒布上行。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