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志愿者服務(wù)隊招募中,點擊報名

路,還是那條路:東余杭路。路兩旁的石庫門,還是那些石庫門。只是,東余杭路上,不見了沿路擺放的菜攤,變得寬敞、整潔、亮堂了。那些石庫門呢,有的雖然還是“原汁原味”,有的卻舊貌換新顏。生活在踏著舞步一路向前,但去菜場買菜還是市民生活不變的主題。東余杭路呢,也依然豪氣十足,煙火氣彌漫。

東余杭路上的東安菜場,曾經(jīng)是出了名的馬路菜場,從東余杭路一端的公平路,到另一端的保定路,長二華里,路兩側(cè)擺滿了蔬菜攤、豬肉攤、牛羊肉攤和河鮮海鮮攤,還有雜七雜八的日用五金、電器攤,每天清晨三四點鐘,遠近人家來到東安菜場,等著開市選購蔬菜等。天才蒙蒙亮呢,馬路菜場就喧嘩聲四起,吆喝聲、討價還價聲,甚或爭吵聲,響成了一片。倘若有人有寫生市井風情的興趣,無須另覓他處,來東安菜場即可。

我初識東安菜場,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家住天鎮(zhèn)路,快步十多分鐘,就到了東安菜場。有段時間,我?guī)缀跆焯炝璩咳|安菜場,當然不是趕早市去買菜,而是去蔬菜攤幫攤主剝毛豆。附近人家,有的經(jīng)濟條件不好,每剝得一斤豆粒,攤主付幾分錢作為報償。在今天看來,幾分錢微乎其微,不值一談,可在當年,幾分錢也可貼補家庭生活開支。去東安菜場剝毛豆,須得趕早,倘若晚到一步,攤位旁落他人,剝毛豆的活兒就輪不上我了。

月色褪盡,曙色微露,我揣著攤主付給的幾分錢,高高興興回家,吃完母親燒的泡飯,背著書包去上學。這段初中生活的“小插曲”,使我對東安菜場產(chǎn)生了很深的印象,那些唯獨菜場有的嘈雜之聲,于我,也不覺得刺耳,反而覺得很有點城市生活的味道。幾十年后,我記憶猶新。生活教會了我如何剝毛豆:捏住豆莢兩端,一扭一轉(zhuǎn)一剝,綠瑩瑩、圓滾滾的豆粒兒就蹦了出來,這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樁樂事兒。

我搬過幾次家,生活之根卻始終扎在虹口。幾十年前,我告別老屋,踏上社會,后來落戶張園,十多年后回搬虹口,定居在唐山路,小樓旁有條577弄,妻子每天穿過弄堂,去東安菜場買菜。有時候,我也去菜場轉(zhuǎn)轉(zhuǎn)、看看,尋味舊時生活痕跡,耳邊傳來的,還是熟悉的嘈雜聲。當年,在東余杭路、舟山路相交的拐角處那個蔬菜攤,我坐在小凳上剝毛豆的景象歷歷在目。可是今天,那攤、那人、那豆粒兒,早已了無影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安菜市場

從虹口到徐匯,我又一次搬家,舍不得將唐山路舊屋賣掉,便將“蝸居”改成了簡簡單單的書房,看書、寫作、編雜志,是我虹口生活的常事。累了,歇一會,餓了,去東安菜場找個小飯店,有時還會買一瓶啤酒,自斟自飲。酒足飯飽,回到書房,推窗遙望,好一幅壯美景色,但以前一目了然的黃浦江,如今已被高樓大廈遮擋。唐山路舊屋周圍,老舊建筑相繼拆除,正在為城市更新建設(shè)騰出空間。東安菜場也不再是馬路菜場了,經(jīng)過“瘦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室內(nèi)“小菜場”了。前一陣子,我去東余杭路,穿過舟山路,眼前就是東安菜場??粗苓叄邩锹柫?。撫今追昔,感慨不已。

文章來源:《虹口報》2025年03月21日,有刪改。

作者:陸林森

圖片:虹口區(qū)融媒體中心圖片庫

講述人:周靜

編輯:葛敏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