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近期美國政壇出現歷史性場景:民主黨籍前總統(tǒng)巴拉克·奧巴馬、喬·拜登和比爾·克林頓在短短兩周內相繼公開批評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動向。歷史學家指出,這種集體發(fā)聲的密度與直接性在美國政治傳統(tǒng)中“前所未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位前總統(tǒng)的批評焦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比爾·克林頓?
    4月19日,克林頓在俄克拉何馬城紀念默拉聯邦大樓爆炸案30周年的儀式上,借城市團結的案例暗諷當前國家分裂。他質問:“我們是否要將國家機構和資產置于危險中,只為證明自己永遠正確?”?其發(fā)言被解讀為針對特朗普政府近期對聯邦機構的大規(guī)模裁員?。

  2. ?喬·拜登?
    4月15日,拜登在卸任后首次公開演講中直言,特朗普政府在“不到100天內已造成巨大破壞”,矛頭直指聯邦機構預算削減及社會保障政策調整?。

  3. ?巴拉克·奧巴馬?
    4月3日,奧巴馬在漢密爾頓學院呼吁公眾抵制“對高校等機構的攻擊”,強調“民主的基石是公民敢于說‘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背景與學者解讀?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蒂莫西·納夫塔利指出,前總統(tǒng)通常避免直接批評繼任者,但當前局勢的特殊性促使他們打破慣例:“若國家走向危險,前總統(tǒng)有責任發(fā)出警告?!?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未發(fā)聲的共和黨籍前總統(tǒng)小布什雖保持沉默,但其對特朗普的不滿亦廣為人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政治信號與輿論反響?

分析認為,三位前總統(tǒng)的聯動釋放了兩重信號:

  • ?政策危機?: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激進改革(如機構裁撤、社會政策轉向)引發(fā)建制派強烈反彈?;

  • ?民主警示?:克林頓提及“250年聯邦歷程面臨風險”,呼應學界對民粹主義侵蝕制度規(guī)范的擔憂?。

目前白宮尚未回應上述批評,但輿論普遍認為,這一罕見現象或加劇美國兩黨對立,并影響2026年中期選舉的輿論基調?。

報道綜合自《華盛頓郵報》、新浪財經、網易新聞等權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