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埃及腹地的“瓦迪阿布里什”空軍基地迎來了一批特殊訪客——殲-10C、空警-500、運油-20,還有一整套空軍中遠程投送體系。這不是一次走過場的展示,而是一次繞過中東多個國家領空、跨越6000公里,遠程部署實操,背后牽出的是一場不說破的能力互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仗雖無硝煙,卻比實彈來得更實在。

與以往常見的“訪演打卡”不同,這次“文明之鷹-2025”聯合演訓,真正拉出了“戰(zhàn)略投送”這條線。也就是說,不是你來了多少架飛機,而是你能不能完整把作戰(zhàn)體系運到別人家門口、落地、展開、協(xié)同、作戰(zhàn)、再轉場。中國這次不僅做到了,還刻意做得“干凈利落”:從未暴露關鍵戰(zhàn)機飛行軌跡,到關鍵裝備“隱形式抵達”。

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簡要提及,參與演訓的多型戰(zhàn)機,包括殲-10C、殲-10S雙座機、空警-500預警機、運油-20加油機,以及某型中型直升機,都于4月15日前后抵達埃及。而真正關鍵的信息,是這批部隊如何抵達:官方用詞是“空轉+空運”混合模式,但背后的門道不止于此。

在戰(zhàn)術層面,“空轉”指的是戰(zhàn)斗機編隊直接跨國飛行;而“空運”則是通過運-20這樣的重型運輸機,將燃料、維修保障裝備,甚至部分無法長航飛行的戰(zhàn)機整機托運。這種模式的最大價值,是實現了戰(zhàn)斗機與后勤保障“一路同行”,而不是靠中轉機場臨時拼湊。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次“跨國遠征版”的快速開設海外基地演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少業(yè)內人士注意到,這一次運油-20和空警-500飛行軌跡公開,而殲-10系列的航跡卻未被公開,結合多家航媒(如《航空界觀察》、《飛行者簡報》)報道推測,極有可能是通過6架次運-20完成了戰(zhàn)斗機托運——也就是說,戰(zhàn)斗機是“被打包”帶去埃及的。

這點很關鍵。

因為傳統(tǒng)戰(zhàn)斗機航程有限,從中國飛到中東通常需要多次降落加油,而此次戰(zhàn)斗機直接通過運輸機空運過去,不僅規(guī)避了沿途風險,還壓縮了部署節(jié)奏,達到了“頭天抵達、次日展開”的作戰(zhàn)響應時間。這種節(jié)奏,過去只有少數北約成員國具備。

《中東防務快訊》評論稱,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在非洲執(zhí)行具備完整空戰(zhàn)體系的遠程兵力部署演訓任務。不同于以往艦艇靠港、地面部隊訪訓,這次是空中作戰(zhàn)力量實打實落地聯訓,對接的是實兵對抗,不是模型比劃。在這些戰(zhàn)機亮相之前,一整套跨國部署方案早已悄然啟動。

而更為微妙的是演訓科目選擇。

根據埃及國防部簡報,在瓦迪阿布里什基地,中國殲-10C戰(zhàn)斗機與埃及空軍的米格-29M/M2機群展開異型對抗科目演練。這一型號的米格戰(zhàn)機,是埃及近年來采購的俄制高性能平臺,具備一定的超視距打擊能力。用一句話講,就是“拿能打的來真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空中對抗之外,這次還有戰(zhàn)術通信協(xié)同、空中加油對接、遠距警戒配合等體系級科目,換句話說,不只是比拼單機性能,而是考察一個空軍能不能“拎包入住”,到哪兒都能成建制打仗。

而這背后,還藏著另一個重頭戲:空軍裝備的“出口體驗式展示”。

首次隨隊出境的殲-10S雙座戰(zhàn)斗機,本質上就是“飛行教練機+展示樣機”。在埃及空軍基地落地后,它可以直接帶飛當地飛行員上手體驗,相當于“試乘試駕”。這對于埃及后續(xù)采購方向、甚至訓練體系改革,是非常具象的參考。而過去這類體驗,基本由美俄陣營壟斷,現在中國空軍“帶人飛一次”,等于拿出一把鑰匙——不止是賣飛機,而是賣“飛行員如何變成作戰(zhàn)主力”的整套方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拉伯防務周刊》援引埃及空軍內部消息稱,埃方飛行員對殲-10的中低空操控表現和雷達反應速度表示“印象深刻”,而地勤團隊則對該機型的地面維護效率給予積極評價。這些話雖不算正式采購信號,但圈內人都明白——這就是鋪路。

更關鍵的是,聯合演訓所選的地理位置——埃及中南部腹地瓦迪阿布里什,距離蘇伊士運河不足400公里,位置靠近北非能源要道與紅海出口,軍事信號外溢性極強。在當前地區(qū)局勢復雜、多國航線戰(zhàn)備等級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國空軍“非武裝但有力”的出現,是一種新型戰(zhàn)略存在的試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路透社》在20日報道中指出,盡管此次聯合軍演未宣布任何裝備交易或正式安全協(xié)議,但此次飛行路線穿越巴基斯坦、伊朗、沙特等多國領空,顯然經過了高級別外交協(xié)調,而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完成批量遠程部署,“顯示了中國空軍正在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緣約束框架”。

事實上,從空軍戰(zhàn)略轉型角度看,這次“6000公里編組機動”,是過去幾年航空工業(yè)、遠程投送、跨部門協(xié)調的一次成果檢驗。與艦艇部署不同,空軍的挑戰(zhàn)在于“快而全”:既要遠程跨域,又要確保作戰(zhàn)體系完備。而這恰恰是空軍未來參與國際事務的關鍵門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覺得演習就是秀一秀。但圈內人知道,這種級別的演訓是雙向測評,既是給對方看的,也是自己內部的一次“體檢報告”。

一位參與前期航線評估工作的業(yè)內人士透露,這次聯訓過程中,運油-20與殲-10之間空中對接的穩(wěn)定性,在實際飛越多國上空時遭遇強風帶挑戰(zhàn),“能在遠程中斷補油鏈后迅速恢復接力,是飛訓系統(tǒng)過去三年仿真模擬積累的直接成果”。

如果說過往的演習多停留在“戰(zhàn)術級”,這次則邁入了“體系級”;而如果說之前是展示武器,這一次則是驗證能力、評估信任、推動下一輪“合作可能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飛機能飛多遠,從來不只是油箱多大,關鍵是后面有沒有人給你協(xié)調航線、打通流程、保障落地。打鐵還得自身硬,鋪路也得人家愿意讓你落腳。

未來會不會簽約采購?會不會擴展至更高階合作?暫且不提。但能實打實地飛到那,落下那,打得上去,那就已經不是試探,是落子。

這場遠程聯訓不像平時打個招呼就走,它真真切切把人馬拉出去了、打了回合、也得了人情。這步棋落下去,不說見效立竿,但絕不是白走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