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早晨8時30分,太原市尖草坪區(qū)朝陽社區(qū)的網格員范蕊敲響東安苑小區(qū)劉月明老人的家門,這位80多歲的老人笑著接過新鮮蔬菜:“小范啊,你這比鬧鐘還準?。 弊詮膬鹤佣ň犹旖蚝?,劉月明曾四處參加保健講座排解寂寞,直到“共享女兒”范蕊的出現,不僅解決了生活所需,更帶來親情般的溫暖。通過搭建這樣的“親情紐帶”,尖草坪區(qū)朝陽社區(qū)探索推行“共享兒女”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用溫情方案應對老齡化挑戰(zhàn),全力破解老年人“不離親、不離家、不離群”的養(yǎng)老需求。

從“個體困境”到“群體共解”

“社區(qū)是我家,這些‘兒女’就是我的家人?!睎|安苑小區(qū)的康志梅老人至今難忘4年前那個危急時刻。當時,她突發(fā)疾病臥床,八旬家屬顫抖著撥通社區(qū)電話,網格員和志愿者5分鐘內趕到,協助送醫(yī)并輪班陪護直至康復。這個驚險救援,成為了“共享兒女”項目萌芽的催化劑。

朝陽社區(qū)是個“老”社區(qū),居民樓有三分之二建于20世紀70年代;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38.7%,其中空巢老人達到28%;老舊小區(qū)多、老年人口多、養(yǎng)老需求多“三老三多”問題日益凸顯。

“共享經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社區(qū)有豐富的志愿服務資源,把義務維修員、青年志愿者、網格員等這些各有特點的人員凝聚在一起,可以精準長效解決老人的需求?!背柹鐓^(qū)黨委書記郝國英說,“共享兒女”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在摸索中扎實開展。如今,朝陽社區(qū)“共享兒女”志愿服務隊員有330余人,為508位高齡、獨居老人提供生活幫辦、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

從“精準服務”到“溫情守護”

獨居老人楊曉蘭患有高血壓,需要提醒吃藥;空巢老人史愛英,去外地看兒子,需要幫忙給家門電子鎖充電;獨居老人王衛(wèi)紅,剛從外地姑娘家回來,對小區(qū)新換的煤氣表不熟悉,需要幫忙指導……翻開“共享女兒”任彩林的工作筆記,一行行記錄,透出暖暖溫情。

任彩林服務著10余戶老人,除了代繳水、電費,她更注重與老人嘮家常、組織活動。一次緊急尋人,她連找10余處才找到手機沒電的魏大爺,其外地兒子在電話中的哽咽道謝,讓她更懂肩上的責任?!爸形珙櫜簧献鲲?,來我家吃?!薄昂⒆臃艑W沒人接,告我一聲。”老人們的暖心回應,讓她倍感溫馨。

朝陽社區(qū)精準摸排各類老人生活、情感方面的需要,劃分4種家庭類型,分類建立檔案,細化幫扶措施。其中,對高知型家庭,以豐富其精神生活為重點,突出老有所學;對獨居型家庭,以傾聽和陪伴為重點,突出老有所樂;對失能型家庭,以日常生活照料為重點,突出老有所養(yǎng);對貧困型家庭,以定期走訪慰問、解決實際困難為重點,突出老有所依,推進志愿服務精準化、精細化。

從“實驗探索”到“示范推廣”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前不久,90歲高齡的陳大爺迎來了一份“意外之喜”,“共享兒女”們帶著生日蛋糕和長壽面,上門與陳大爺共慶高齡生日。這種情感聯結,也正是項目生命力的源泉。

目前,朝陽社區(qū)積極探索實行結對認親機制,以老人需求為導向,結合志愿者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為老人安排合適的“兒女”,組建“愛心家庭”,建立全方位、寬受眾、多層次的服務體系。推行星級考評機制,成立積分超市,以“愛心存折”為載體,實行志愿服務積分制,以日常服務記錄、服務對象評價為依據進行年度考評,讓服務既有溫度又有精度。

據了解,自“共享兒女”志愿服務隊成立以來,為轄區(qū)空巢、獨居老人提供服務3000余次,解決房產糾紛、醫(yī)療服務、物業(yè)管理等實際問題210項。

從劉月明老人期盼的敲門聲,到康志梅危急時刻被及時救援,再到陳大爺生日會上的笑容……“共享兒女”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既有制度的精度,更有暖心的溫度。這份用真情丈量的“精準刻度”,正在為更多社區(qū)提供養(yǎng)老難題的解決方案。去年,朝陽社區(qū)“共享兒女”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作為全省唯一、全國十佳項目,參加了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主辦的“美麗的平凡”公益文化展示特別節(jié)目,年底編入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年鑒。

“‘共享兒女’不是替代血緣親情,而是社會互助的增量劑。”尖草坪區(qū)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將“老有所依”從家庭責任轉化為社區(qū)共治的創(chuàng)新實踐,正在成為可復制推廣的新時代文明樣本。記者 劉志剛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