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路過坡地,看到一叢叢小蒜,我們熟悉它,不知它是否還認識我們?去年,前年,大前年,曾經(jīng)在這片坡地尋過小蒜。有回幾個人一起,那個孩子、那個老漢、那個女人,他們還挖了些蒲公英和薺菜。物是人非,楊柳、水榭、海棠花……一切依舊,耳畔還有當日的鳥鳴,幾只蜜蜂在油菜花地轉轉悠悠。當年的那些人卻萬萬不可能遇見了。人生幻境,化作詩詞歌賦傳奇文章書法繪畫雕塑。真切的實境,從來都像滾滾長江東逝水,一一被浪花淘盡。

低頭在地上尋小蒜,不貪多,一把足夠。野地土質(zhì)太硬,小蒜總也長不大,半尺高,瘦小如毛毛雨。拔過小蒜后,手里有股辛烈氣味,湊近聞聞,直沖腦門。夜里回家,將小蒜擇凈清洗,切成細末,煎了一盤雞蛋。煎蛋時,最好放一兩根韭黃、蒜黃,能消解小蒜的柴和干。一口口小蒜有春日原野氣息,忍不住喝了三杯酒,一杯敬過往,一杯敬今朝,一杯敬明日。

古人稱小蒜為薤,字音謝,從草從韭。《爾雅》注釋道,薤,似韭之菜也。有些似是而非,語焉不詳。韭菜葉子扁平,薤卻半圓形、三棱、中空,更近乎小蔥,只是蔥葉細而圓。薤的形狀不像韭菜,性情倒是近似,割一茬,生一茬,宿根生發(fā),欣欣向榮,沒有窮盡?!对娊?jīng)》無薤,《山海經(jīng)》說峽山多薤、韭。薤曾是調(diào)味品,《禮記》云,脂用蔥,膏用薤……前人作注:肉與蔥薤皆置之醋中浸漬,則柔軟矣。

后漢郭憲撰有《洞冥記》一書,說鳥哀國有龍爪薤,長九尺,顏色如玉,煎成膏,和紫桂為藥丸,服一粒千歲不饑。漢魏時期有挽歌,《蒿里》送別士大夫和庶人,《薤露》送別王公貴人,出喪時由牽引靈柩的人道唱:“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薤葉露水,何其容易曬干。露水干了明天還會落下,人一旦死去,何時能歸?印象中,祖父喜歡吃小蒜。如今一走三十幾年,哪有歸期?

西漢龔遂為渤海太守,勸民眾務農(nóng)桑,令人種過小蒜。漢末饑困,魏國鉅鹿人李孚為諸生時,種小蒜為生計?!洱R民要術》說小蒜二月、三月種,或八月、九月種,秋種者,春末生,唯土質(zhì)要松軟。不知道經(jīng)此傳法,唐五代人食小蒜的漸漸多了。宋朝時,小蒜已分家野。王楨《農(nóng)書》說種植的小蒜“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之,老人宜之?!?/p>

記憶中春耕時節(jié),地里總有小蒜,偷得幾分人力,長得格外壯大肥碩,一尺有余,粗若錐子。即便如此,身材依舊纖弱,絲絲柔柔,還是掛不住清晨的露珠。立夏后,小蒜開始老了,頂端開出紫白相間的花,有點像蒲公英,一團團一簇簇,星星點點,碎碎的,風一吹,很動人。

小蒜老后,苗不堪食,這時可以吃小蒜頭,是為藠頭,農(nóng)人腌做小菜,味道極沖,如脫韁野馬。也有人腌制小蒜苗,蒸熟,澆麻油,據(jù)說佐飯頗佳。

故鄉(xiāng)人把小蒜當作野菜,友人說它亦可入藥,中醫(yī)稱薤白。醫(yī)書上說,薤,心病宜食之,利婦女。心病還須心藥醫(yī),不知小蒜能作引子否?《食療本草》還說小蒜輕身耐老。身輕如燕,飛檐走壁,是我少年時的夢想,如今夢早醒了,唯耐老一條,勾連耳目。人生長恨水長東,肉身易老,多吃小蒜啊。

原標題:《晨讀|胡竹峰:小蒜帖》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wèi)

來源:作者:胡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