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在節(jié)假日逛故宮,你至少得提前一兩周開始搶票才能有機會”。這是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誰都知道故宮是北京的“必去景點”,但作為普通游客,真能逛的明白故宮嗎?別的不說,單說故宮中雕刻的龍、鳳、獅、鹿、麒麟、鴿子等數(shù)萬只動物究竟象征著什么,之間有何異同,就不是外行人能看得出門道的。
還好我們有書。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古建專家周乾在《故宮里的神獸》一書中,詳細講解了故宮里的動物們分別有何意義。那太和殿中的一萬多條龍,那各大殿的門前銅獅頭上的疙瘩,那慈禧太后最為鐘情的鹿……書中寫了故宮中的二十多種動物,種類囊括強政的、消災的、納福的,也有作為寵物的。下文將選取龍、獅、鹿、鴿四種加以呈現(xiàn)。
古代皇家在殿里殿外擺放的動物,如同今人擺在柜子里的手辦、玩具,這類物品,最能反應一個人的所思所愛。
本文摘選自《故宮里的神獸》。經(jīng)出版社授權(quán)推送。篇幅所限內(nèi)容有所刪減。
01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古人通過各種與龍相關(guān)的活動,表達了對龍的敬仰崇拜及思想寄托,以求得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龍亦為古代帝王尊崇。明清時期的故宮是帝王執(zhí)政及生活的場所,在故宮中,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
古人認為,龍具有上天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本領(lǐng),是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因此在華夏歷史上,龍自古就是帝王的象征。作為明清時期二十幾位皇帝執(zhí)政和生活的場所,故宮的建筑里處處都有龍的形象。屋頂上的琉璃瓦、天花和藻井、門窗的包葉、殿外的御道、臺基的欄桿、影壁等構(gòu)件都有著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同的龍的形象;建筑的內(nèi)外檐彩畫有升龍、降龍、坐龍、行龍等各種龍紋圖案;皇帝寶座、屏風、香爐等陳設(shè)上亦有多種式樣的龍紋。

孔雀羽穿珠彩繡云龍吉服袍
龍是封建皇族專屬的服飾紋樣。對照清代宮廷中帝王冠服格式所規(guī)定,此袍為“吉服”,繡有龍九條,九是最大的極數(shù),也是皇族最高地位的象征。

(戰(zhàn)國)湖南博物院藏《人物御龍圖》帛畫
《人物御龍圖》為帛畫,出土于長沙子彈庫楚墓一號墓穴,當時平放在槨蓋板與棺材之間,現(xiàn)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此畫描繪的是墓主人乘龍升天的情景。畫面正中繪有一男子,側(cè)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zhí)韁繩,駕馭著一條升天巨龍。此巨龍的龍頭高昂,龍身平伏,龍尾曲翹,不失威武之狀。龍尾上部站立有一只鷺,圓目長喙,頂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態(tài)瀟灑自然。

故宮九龍壁。九龍壁的塑面共由270個塑塊拼接而成。琉璃壁面共分為九龍、山石、云氣和海水四層塑體,花紋復雜,工藝難度很大。每兩條龍之間有一組凸出雕刻的山石,將九龍做靈活的區(qū)隔。每條龍的足下有起伏的海浪,使得九條龍互為關(guān)聯(lián),且增加了畫面的完整性。浮雕的山石、云氣,襯以孔雀藍色的海水,形成煙云出沒、幽深奧秘的意境。
九龍壁屬于影壁的一種。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墻,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位置一般在建筑的大門外或大門內(nèi)。從風水學來看,古人認為邪氣、煞氣通常都是直來直去的,在院門設(shè)置影壁,可以擋住不利氣場。另外,影壁還可遮擋住外人的視線,即使建筑大門敞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nèi),有利于遮蔽和保護隱私。
故宮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qū)皇極門外,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傳說乾隆對北海九龍壁欣賞有加,便命令工匠仿照其形狀,在皇極門外修建了這座照壁,以便退休后欣賞。故宮九龍壁長29.47米,高3.59米,厚0.45米,雖然是北海九龍壁的仿制品,但工藝更為精細,色澤華美,在造型藝術(shù)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作為故宮核心建筑的太和殿,裝飾有一萬多條龍,反映了帝王對龍的崇拜,以及通過龍來鞏固政權(quán)的意愿。金柱、寶座、藻井、彩畫等部位,均有造型各異的龍。
在古建筑領(lǐng)域,室內(nèi)的立柱一般被稱為“金柱”。太和殿寶座的兩側(cè)有六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條體形碩大的蟠龍造型。

太和殿內(nèi)
蟠龍即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造型為盤曲環(huán)繞狀。此龍尾巴在下,周身纏繞立柱,蜿蜒盤曲而上,龍頭上仰,注視上方,雙眼銳利有神。龍尾下方為壽山福海紋飾,龍身周邊為飄浮的祥云環(huán)繞。此巨龍造型威武,張牙舞爪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個紋飾均線條分明,凸凹相間,視覺效果極為震憾。
這六根金柱并非黃金鑄成的,而是和其他立柱一樣,均屬大木構(gòu)件。與其他立柱表面飾朱紅油飾不同,這六根蟠龍金柱表面各包鑲一層黃金,黃金面層的金龍紋飾則由瀝粉貼金工藝制成。
瀝粉貼金:用石粉加水膠調(diào)成膏狀材料,再將材料灌入皮囊內(nèi);皮囊一端安裝一個金屬導管,另一端密封;用手擠壓皮囊,從導管內(nèi)排出材料,附在立柱表面,即形成流暢、鼓起的線條,然后用金箔(真實的金子壓成薄片)貼在隆起的表面,呈現(xiàn)出呼之欲出的蟠龍造型。
太和殿內(nèi)正中,陳設(shè)著一髹金漆云龍紋寶座。這是故宮現(xiàn)存等級最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雕鏤最精美的寶座。寶座為明朝嘉靖年間制作,材料為楠木。13條金龍分別盤繞于椅背上,形態(tài)各異。

太和殿金龍寶座
其中,搭腦(椅背頂部橫木)正中為一條昂首挺立的坐龍,兩側(cè)各做成龍軀形;四根圓柱形椅柱各有多條蟠龍纏繞,做蜿蜒擎空之勢。龍紋寶座肅穆威嚴,彰顯皇權(quán)氣質(zhì)。此外,寶座下方束腰處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盡顯大氣奢華之美。寶座周身雕龍髹金,在裝飾上神圣化。
髹金漆工藝:用足大赤金在廣膠水中研細后,去膠晾干、曬成粉末,再用絲綿掃到打好金膠的寶座上,然后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太和殿寶座工料精良,金龍造型雖歷經(jīng)年代長久,但依舊華燦生輝。

太和殿寶座龍頭
02
太和門前的銅獅是我國現(xiàn)存體量最大的一對銅獅。這對銅獅對稱立在宏偉的太和門前,雄壯而威武。銅獅并非鎏金做法,且無款識,推測應為明代鑄造。
位于故宮中軸線南部區(qū)域的太和門,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時稱奉天門;清順治二年(1645)改名為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1888)被焚毀;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五年后完工。現(xiàn)存太和門為光緒二十年(1894)復建后的建筑樣式。太和門面寬九間,進深四間,采用重檐歇山屋頂形式,是故宮內(nèi)最大、最壯麗的門座建筑。

太和門及門前銅獅。太和門在明清時期曾是帝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和出入要道。
與乾清門前的銅獅不同,太和門前銅獅的耳朵是豎起來的,似乎在警惕闖入宮的不速之客。這對大型銅獅的頭部和身體是圓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圓地方。每只銅獅子的高度都達到2.4米,蹲坐在高0.6米的銅座之上,通高達3米。雄獅在東側(cè),雌獅在西側(cè)。二銅獅頭頂螺旋卷毛(俗稱疙瘩燙),張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綬帶雕花精美,前掛鑾鈴肩掛纓穗,肢爪強勁有力,前肢后肘各有三個卷毛,后背有錦帶盤花結(jié),整體顯得異常英勇威猛。
太和門前銅獅的底座為漢白玉須彌座,長約2.2米,寬約3.0米,高約1.4米。須彌座不僅體量龐大,而且在四個面上刻有行龍(上、下枋位置)、巴達馬(位于上、下梟)、椀花綬帶(束腰位置,寓意“江山萬代,代代相傳”)、三幅云(圭角位置)等精美圖案。

太和門前東側(cè)銅獅正立面。雄獅頭飾鬈鬃,頸懸響鈴,兩眼瞪視前方,氣勢雄偉,其右足踏繡球,象征皇家權(quán)力和一統(tǒng)天下
雌獅頭略朝下,其左足撫幼獅,象征子嗣昌盛。
失蠟法:失蠟法工藝流程大致包括:制蠟模、制作外范、熔化銅液、鑄后加工等幾個過程。明代《天工開物》中有失蠟法較為詳細的記載。
太和門前銅獅的雕塑和鑄造工藝極為精細,無論是銅獅全身,還是銅座上的紋飾,都雕鑄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潔無痕,應是采用古代失蠟法整體鑄造而成。
獅子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據(jù)北宋時期釋道原所著佛教史書《景德傳燈錄》卷一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fā)出獅子吼般的聲音,大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被稱為“獅子吼”。另據(jù)古印度佛教經(jīng)典《大智度論》卷七記載,佛是人中獅子,佛坐的寶座,都是獅子座。由于獅子是佛的化身,釋迦牟尼說法都是“獅子吼”,可以驅(qū)趕邪惡,帶來光明,且獅子佩戴的銅鈴和瓔珞在佛教中均有驅(qū)邪護法的作用,因而用來鎮(zhèn)宅。另外,獅子被古人認為是“百獸之王”,有獅子鎮(zhèn)宅,各種惡獸不敢靠近。由此可知,獅子是古人心中的鎮(zhèn)宅神獸。
古代橋體上多有獅子石雕,也有鎮(zhèn)橋之意,寄托保護橋免受災禍的愿望。位于故宮西華門區(qū)域的斷虹橋為元代建造,橋上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造型,其中最受人關(guān)注的,是由南往北數(shù)的第四只。這只獅子一手抓著頭發(fā),一手護著襠部,表情痛苦,常被稱作“護襠獅”。

(清)《如來獅子圖》。左邊的獅子馱著金色的蓮臺,蓮臺上有六道檀香,寓意佛法中的六道輪回;右邊的獅子則是如來的坐騎。
據(jù)傳護襠獅與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緯有關(guān)。
奕緯是道光與身份低微的藩邸使女那拉氏所生,性格頑皮、桀驁不馴,道光帝一直不是很喜歡他。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二十日,奕緯在上書房學習時,又走神了。于是老師對他說,你現(xiàn)在要好好學習,以后就能當個有作為的好皇帝。沒想到奕緯一聽就不高興了,回答說,我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你。老師聽了非常害怕,連忙向道光皇帝稟告了這件事。道光皇帝一聽,頓時勃然大怒,讓人把奕緯叫到南三所來。
奕緯還不知道怎么回事,高高興興地進了南三所,若無其事地問候父王。道光皇帝見到奕緯,立刻氣不打一處來,沖上去狠狠地踹了奕緯一腳,沒想到這一腳不偏不倚,恰恰踹在奕緯的襠部。奕緯當場捂著下身,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道光皇帝看到這幅場景,立刻慌了神,連忙叫來太醫(yī),將奕緯抬回他的住處醫(yī)治。然而,由于傷勢過重,無力回天,奕緯幾個月后便去世了,年僅二十三歲。
道光皇帝下令,賜奕緯謚號“隱志”,并以皇子身份下葬。據(jù)說,在奕緯的葬禮上,道光皇帝忍不住撲倒在兒子的棺槨上失聲痛哭。他既后悔多年來對兒子的冷漠,又悔恨自己憤怒之下將兒子踢死。就這樣,奕緯用自己的死亡,在道光皇帝心中,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痛。
幸運的是,兩年后,道光皇帝又得一子奕詝。盡管道光皇帝順利地把皇位傳給奕詝(后來的咸豐皇帝),但是奕緯在他心中仍占有特殊的地位。每次道光帝路過斷虹橋,看見護襠獅一手護襠,一手抓腦,表情非常痛苦,猶如奕緯當年被踢死的樣子,都會勾起無盡的痛苦和對往事的悔恨。為避免觸景傷情,道光皇帝下令用一塊紅布蓋住這個護襠獅,并盡可能不再從西華門出入。
官府門前的石獅(銅獅)與真實獅子不同,毛發(fā)都是俗稱的疙瘩燙形式,其實這種“疙瘩”是一種等級的象征。官府前石獅頭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數(shù)之多寡,顯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為最高,即一品官衙門前的石獅頭上刻有十三個疙瘩,稱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級,遞減一個疙瘩;二品十二個疙瘩,三品十一個疙瘩,四品十個疙瘩,五品、六品都是九個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員府邸門前就不許擺放守門的獅子了。

銅獅頭上的“疙瘩燙”
那么,紫禁城內(nèi)銅獅子身上的“疙瘩燙”數(shù)目是多少呢?四十五個?;实劬哂小熬盼逯磷稹钡牡匚?,護衛(wèi)皇權(quán)的銅獅身上疙瘩數(shù)量自然少不了。九五相乘,即為四十五,因而太和門前銅獅身上的疙瘩數(shù)目為四十五個。
03
故宮西六宮之一的儲秀宮,位于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明清時為妃嬪所居。我們今天看到的儲秀宮,大部分為慈禧于光緒十年改造后的建筑外觀及陳設(shè)。其中,建筑門前的一對銅鹿格外引人注目。

儲秀宮前的銅鹿。儲秀宮門前銅鹿據(jù)傳為清光緒九年(1883)鑄造,高 1 . 6 米,寬約 0 . 3 米,置于高 0 . 22 米的銅座上。有著長長的梅花形犄角,顯示出一種麗人般的氣質(zhì)。其眼神柔順,嘴唇微張,駐足靜立,又給人以馴服、祥和之感。
儲秀宮面闊五間,前出廊,單檐歇山屋頂,建筑外觀及體量較為低調(diào)。儲秀宮是明清后妃的居住之處,而且為慈禧一生最為重要的居所。慈禧是葉赫那拉氏的徽號,該徽號啟用于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葉赫那拉氏從咸豐二年(1852)五月初九入宮之初,一直到執(zhí)掌天下,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儲秀宮。在這里,她度過了作為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的近十年最美好的歲月。
咸豐六年(1856)三月廿三日,葉赫那拉氏在儲秀宮后殿生下載淳,即后來的同治皇帝。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攻進北京,焚燒圓明園。時年八月,葉赫那拉氏隨從咸豐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皇帝病死于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內(nèi);九月,葉赫那拉氏與清廷成員從熱河還京時,她的身份已經(jīng)是皇太后了;九月三十日,葉赫那拉氏(圣母皇太后)、鈕祜祿氏(母后皇太后)等人發(fā)動政變,奪取了政權(quán)。自此,葉赫那拉氏被稱為“慈禧太后”,鈕祜祿氏被稱為“慈安太后”。隨后不久,慈禧由養(yǎng)心殿平安室移居長春宮。光緒十年(1884),慈禧在五十壽辰時,又搬回了儲秀宮。

儲秀宮外立面
儲秀宮門前銅鹿據(jù)傳為清光緒九年(1883)鑄造,高1.6米,寬約0.3米,置于高0.22米的銅座上。有著長長的梅花形犄角,顯示出一種麗人般的氣質(zhì)。其眼神柔順,嘴唇微張,駐足靜立,又給人以馴服、祥和之感。
光緒十年(1884),已居長春宮十年的慈禧太后,為慶祝五十大壽,又搬回儲秀宮,同時打破了乾隆帝定下的祖制,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重修宮室。院內(nèi)游廊墻壁上的題詞,即當時大臣為慈禧太后祝壽的萬壽無疆賦。需要說明的是,據(jù)《國朝宮史》載,乾隆于八年(1743)十二月十二日頒布上諭:“十二宮陳設(shè)器皿等件布置停妥,永遠不許移動,亦不許收貯。”
曾經(jīng)伺候慈禧八年的宮女何榮兒認為慈禧搬回儲秀宮,是頗有深意的。她在《宮女談往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回憶了其中的原因:其一,慈禧十七歲入宮,儲秀宮為咸豐皇帝對她的雨露之處,她的青春也都埋葬在此;咸豐死后,她一直守寡,而儲秀宮處處都有記憶,是其對咸豐帝眷戀之所。其二,儲秀宮是慈禧發(fā)跡之地;慈禧在儲秀宮后殿麗景軒,生下了載淳,她的地位由嬪榮升為妃,并進一步榮升為貴妃;咸豐皇帝死在熱河,載淳即位,有利于慈禧干政及掌權(quán)。所以她長期居住在儲秀宮,是有她的心機的。
04
鴿子
鴿子,又名鵓鴿,是一種羽毛鮮艷、善于飛行的鳥。紫禁城中有專門飼養(yǎng)鴿子的場所,并設(shè)有專人管理。
《大明實錄·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有記載:“西華門(外)等處鴿子房?!绷頁?jù)《明史》記載,明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為節(jié)用愛民,放飛了宮廷豢養(yǎng)的西安門大鴿等動物,以減少府庫開支。明弘治時期,宮中養(yǎng)鴿場所在西華門外、西安門附近。另據(jù)明崇禎時期文人呂毖所撰《明宮史》記載,“曰西安里門,甲字等十庫,曰司鑰庫、鴿子房”,可知鴿子房的位置在西安里門,即今西什庫大街稍東。該處位于西華門的西北角,距西華門約二公里。
關(guān)于清代紫禁城的養(yǎng)鴿場所,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內(nèi)務府全宗》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二十六日一條記載,清代宮廷在景山也有飼養(yǎng)鴿子的場所,飼養(yǎng)鴿子40只?!肚宕圃娢娜で迦首谟圃娙肪砣d有嘉慶的《遂初堂》一詩,中有“喬松蔭閑院,馴鴿語回廊”,說明嘉慶年間宮中有馴鴿,其飼養(yǎng)場所位于乾隆花園的遂初堂附近。
乾隆朝內(nèi)廷大學士鄂爾泰等人編纂的《國朝宮史》卷二十一還記載了清代鴿子房管理人員的基本情況,即由倉震門首領(lǐng)管轄,有三名太監(jiān)負責專門喂養(yǎng)。另金易、沈義羚著《宮女談往錄》,其中“玉堂春富貴”一節(jié)記載,慈禧曾在頤和園養(yǎng)了一群鴿子,由專門的太監(jiān)負責。
紫禁城養(yǎng)鴿的用途比較廣泛,除了食用之外,清宮皇室還將這種小動物用于隱晦的性啟蒙。鴿子喜好交配,且交配方式與別的鳥類不同,是雌鴿在上、雄鴿在下。紫禁城的統(tǒng)治者希望通過鴿子等動物發(fā)情時的相互追逐、吸引的動作,來隱晦啟發(fā)皇子的性意識。
而且鴿子屬于“一夫一妻”,配對后的雌鴿與雄鴿感情專一,生活和睦,永不分離。明代張萬鐘的《鴿經(jīng)》載有“鴿雌雄不離,飛鳴相依,有唱隨之意焉”,稱贊鴿子是忠貞之鳥,這也是宮廷皇子情感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宮中飼養(yǎng)鴿子的另一重要用途是賞玩,賞玩用的鴿子多屬觀賞鴿品種。觀賞鴿有著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艷麗的羽毛,深受帝后喜愛?!而澖?jīng)》載有“諸禽鳥中,惟鴿子五色俱備”,認為在各種鳥類中,只有鴿子五色俱全。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所撰《罪惟錄》卷三十二之“宣德逸記”有明宣德帝好玩養(yǎng)鴿子的記載:“(宣德帝)尤愛促織,亦豢馴鴿。”故宮博物院藏清人繪《鴿犬圖》,其中的兩只鴿子色彩分明,形象栩栩如生。

(清)故宮博物院藏《鴿犬圖》
清代紫禁城內(nèi)也飼養(yǎng)了不少賞玩用的鴿子。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鵓鴿譜》,是清康熙時期的宮廷畫師蔣廷錫,依照宮中賞玩鴿子的造型所繪?!儿P鴿譜》分為上下兩冊,合計40開,每開分左右畫頁,各繪制形象逼真、品質(zhì)上乘的雌雄鴿一對。《鵓鴿譜》反映了康熙對觀賞鴿的喜愛。
道光帝和慈禧太后也都很喜歡賞鴿。道光十年(1830),道光帝命宮廷畫師沈振麟、焦和貴參照蔣廷錫《鵓鴿譜》的樣式,繪制了一套《鴿譜》,共計20開,每開繪制有鴿子兩只,繪法與蔣廷錫頗有相似之處,收錄宮中各種珍奇名貴的鴿子品種,如銀尾瓦灰、纏絲班子、四平等。
紫禁城內(nèi)的鴿子也豐富著皇家的娛樂生活,如鴿哨、射柳、火戲等。在重要活動中放飛群鴿,往往會產(chǎn)生奇特的效果。
所謂鴿哨,即是由竹、葦、葫蘆等材料制成的哨子,系在鴿子腳部。鴿子翱翔于藍天時,鴿哨受風力作用而發(fā)出或高或低、或抑或揚的聲音,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效。鴿哨在我國已有千年以上歷史,至清代,鴿哨的制作水準已經(jīng)達到較高的程度。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了不同種類的鴿哨:“三聯(lián)”(三個哨子)、“五聯(lián)”(五個哨子)、“十三星”(十三個哨子)等,可產(chǎn)生“五音皆備”“悅耳陶情”的效果。

纏絲班子
射柳原為古人用弓箭射柳枝的活動,明清時期,射柳發(fā)展成為與鴿子有關(guān)的娛樂。明永樂時期,宮中射柳游戲的做法是將鴿子放在一個葫蘆里,葫蘆被懸掛在柳樹上,參與者射裂葫蘆,葫蘆中的鴿子飛出。誰射中的葫蘆里面的鴿子飛得高,誰就取勝。
不僅如此,鴿子腳部系有鴿哨。鴿子飛到空中時,鴿哨可發(fā)出清脆的聲音。而當游戲者接連射中葫蘆時,則不斷有鴿子飛出,產(chǎn)生連綿不斷的鴿哨聲,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
火戲,是指正月十五燃放煙花的娛樂活動。清代元宵節(jié)前后,帝后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便是在圓明園觀看煙火。這些煙火盒子里事先放有飛鴿,煙花燃放時,伴隨著煙火形成的繚繞云霧,鴿子從盒中爭先恐后地飛出,可以想見夜空中花火與群鳥齊飛的壯觀場面。
本文摘編自

《故宮里的神獸》
作者:周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年: 2025-4
編輯 | 輕濁
圖片來源|書中原圖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