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我正式宣布開啟“戰(zhàn)略”系列文章。把我做戰(zhàn)略咨詢的畢生所學,分享給你。
這是第一篇的鏈接,如果你忘了,可以再回去翻翻。
稍微復習一下,到底什么是戰(zhàn)略?
戰(zhàn)略,是關于“如何”的藝術。
戰(zhàn)略,一定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戰(zhàn)略,是在還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給自己出題。
很多人說,快別故弄玄虛了。說說到底該怎么制定戰(zhàn)略吧。
好,帶著上面這些基礎知識。咱們繼續(xù)。
我想給你講透,關于如何制定戰(zhàn)略,世界上到底有哪些主要流派?

每年,我會至少出版1本書。到今天,已經有將近20套書了。
這篇文章的讀者,一定是自家人。所以我告訴大家一個“驚天”秘密:
這些書,都不是我最想寫的那本。
我最想寫的書,是“選擇戰(zhàn)略的戰(zhàn)略”。
還記得嗎,戰(zhàn)略是關于“如何”的藝術。并且沒有一定之規(guī),永遠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那,到底該“如何”選擇戰(zhàn)略呢?
那么一大堆戰(zhàn)略,藍海戰(zhàn)略、爆品戰(zhàn)略、全渠道戰(zhàn)略、差異化戰(zhàn)略...每個戰(zhàn)略都很厲害、都有大師。這導致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容易把這些戰(zhàn)略當成流行歌曲一樣。哎呀,最近這個流行,那就試試這個。
到底能不能有一本書,說明白什么病吃什么藥。究竟什么情況下該選擇什么戰(zhàn)略?
所以,很久很久以前,我剛開始對企業(yè)戰(zhàn)略產生興趣時,我就暗下決心。哼哼,一定要寫一本書,專門說“選擇戰(zhàn)略的戰(zhàn)略”。
這本書,就是我的“天命之書”。要是能完成它,比獲得多少金銀財寶都快樂。等我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一定抱著這本書離開。但我一直覺得自己積累不夠,沒有能力掌控這么大的話題。所以這些年來,我拼命地學習,從不停歇地積累。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一本書:明茨伯格的《戰(zhàn)略歷程》。

壞了。
不用寫了。明茨伯格已經寫好了。
大師就是大師。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牛的人。我打算傾其一生做的事情,他竟然早就做到了。
我甚至一度想著,要不退休算了吧。
這當然是開玩笑。但這些年,我在無數(shù)場合推薦過這本書。尤其是在挑戰(zhàn)性的時刻,我們應該重讀一些“真正的經典”。明茨伯格的這本書,絕對就是其中之一。
簡單來說,他把世界上所有的戰(zhàn)略思路,做了一個大的整理。分成了10大戰(zhàn)略學派:
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企業(yè)家學派、認知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文化學派、環(huán)境學派、結構學派。
這其中,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先想明白再干: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
想不明白也要干:企業(yè)家學派、認知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
一邊想一邊干:文化學派、環(huán)境學派、結構學派。

雖然精彩,然而我們直接去讀這本書,依然有不少挑戰(zhàn)。
比如,這本書有三百多頁,體量著實不小。并且書里的很多例子,離中國讀者實在有點遠。
所以今天,我想挑戰(zhàn)一下,用一篇文章,用中國人聽得懂的語言,幫你說清楚“十大戰(zhàn)略學派”,看看他們究竟如何尋找戰(zhàn)略。這篇文章篇幅不小。但如果你能看完,一定會對戰(zhàn)略這頭大象,有屬于自己的理解。
準備好了嗎?咱們開始。
設計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孕育過程
前三個學派,屬于“先想明白再干”。
第一個學派,設計學派。
設計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孕育的過程。
有點費解哈?
什么叫“孕育”?
你想想看孵小雞。從雞蛋孵出小雞,大概需要21天。也就是說,一只老母雞,一屁股往雞窩上一坐,只要不出大的意外,21天后就會咯咯咯蹦出小雞。
對設計學派來說,外部的環(huán)境、內部的能力,就像雞蛋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像21天孵出小雞一樣明確。
制定戰(zhàn)略的過程,就像往上坐一屁股,然后穩(wěn)住不動21天。
還是有點抽象哈?沒關系,看張圖。你看得出這是什么嗎?

上過商學課程的人,一定聽說過。
這是“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很多人接觸戰(zhàn)略的第一課。也是最后一課。其實,它就是設計學派最重要的戰(zhàn)略工具。
什么是SWOT分析?說起來特別簡單,就是告訴你,從四個維度去思考:
S (Strengths):優(yōu)勢。
W (Weaknesses):劣勢。
O (Opportunities):機會。
T (Threats):威脅。
舉個例子,你想追到學校里的?;?,怎么制定戰(zhàn)略?拿出SWOT的鏡子,對著照照。
優(yōu)勢。我學習好、智商高。
劣勢。就是長得有點磕磣。
機會。學校即將舉辦一場舞會,?;〞⒓?。
威脅。可是,全校最帥的那個小白臉也去。
列出來以后就清楚了。什么戰(zhàn)略,不就是“機會和能力的匹配”嗎。
利用“優(yōu)勢+機會”,把T恤衫印上自己的成績單,再在舞會上當眾證明費馬大定理。
避免“劣勢+威脅”,帶著胡歌的人皮面具上臺,再偷偷把小白臉的腿打斷。
這當然是開玩笑啊,不要當真。但我希望用這個例子,清晰地向你展現(xiàn)“設計學派”的思路。
你就畫一張表格,列清楚有哪些優(yōu)勢、哪些劣勢。哪些機會、哪些威脅。就這樣列列列列列。列著列著突然發(fā)現(xiàn),哎呦,咱們的這個優(yōu)勢,匹配這個機會,這個事兒可以干。咱們的這個劣勢,對應那個威脅,這個事兒要避免。
就像大廚做一道美食,外部環(huán)境是食材,內部能力是廚藝。找到最佳搭配,做出美味佳肴。
這就是設計學派:戰(zhàn)略是“設計”出來的,是一個孕育的過程。
當然,設計學派不止這一種工具,還有比如“PEST”、“3C模型”。
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把這個世界分成幾個維度,你在這幾個維度上分別想清楚,然后再去匹配機會和能力。
為什么SWOT分析會是大部分人接觸戰(zhàn)略的第一課?很簡單,因為它太簡單了,太好用了。
不就是填空題嗎,填完空再連個線就可以了,看來定戰(zhàn)略也沒那么難啊。
但這,也同樣是設計學派的局限。
一定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拿到一個戰(zhàn)略工具的同時,除了思考它的用處,也要思考它的局限。能做到這一點,你的思考就上了一個大臺階。
設計學派的局限就是:填空填不清楚。
看起來很容易,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但問題是,讓很多企業(yè)自己總結,自己是為什么成功的,都總結不準。都會把很多明明是靠運氣的事情,歸功于自己的努力。
比如,Web3火了。有人認為是天大的機會,有人認為是騙子。創(chuàng)始人是大IP,有人認為這是優(yōu)勢,有人卻認為這是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劣勢。
有一個著名的段子:一家賣鞋子的公司,派兩個銷售員去考察同一塊市場。結果一個人說:是個大機會,當?shù)厝诉€沒開始穿鞋。另一個人說:是個大威脅,當?shù)馗緵]人穿鞋。
100個專家有101種意見,我到底聽誰的?還是一團亂麻。
但總之,你應該理解了。這個“孕育”戰(zhàn)略的過程,就是設計學派。
計劃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程序化過程
第二個學派:計劃學派。
計劃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程序化”的過程。
程序化是什么意思?
你有沒有看過那種流程圖。比如這個。這是深圳市為高考填報志愿準備的流程圖。

圖片來源:深圳發(fā)布
我特別愛看這種圖。全程都是流暢的線條,分岔處都有明確的判斷條件。特別特別優(yōu)美,簡直是強迫癥福音。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對照著這張流程圖,就不會弄錯過程。
這種過程,就叫“程序化”。
計劃學派的核心思路,也差不多是這樣。戰(zhàn)略是一個“程序化”的過程。
我能不能設計出這樣的一套系統(tǒng),就像電腦程序一樣運轉。輸入參數(shù),就能自動得出我下一步該干些什么。
別以為這是開玩笑,我隨便給你看幾個,計劃學派的成果。



什么感覺?是不是超級復雜,但又透露著某種形式美感?
現(xiàn)在你知道,為什么很多公司需要成立一個“戰(zhàn)略部”。戰(zhàn)略部就是做這個的。
他們會根據對行業(yè)多年的感知和經驗,建立一套戰(zhàn)略模型。再從世界名校,招一些非常非常聰明的小朋友。他們智商超級高,學習能力無敵強。招來后,就去學習這些模型。再搜集信息、調研行業(yè),輸入參數(shù),一步步得出戰(zhàn)略結論。
最后,戰(zhàn)略結論由老板批準,決策執(zhí)行。
這個過程就像織毛衣,每一針每一線都要按照圖紙來,一步都不能錯。最終織出完美的作品。
計劃學派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節(jié)約出老板的時間。這個過程理論上不用老板過多參與。
這是它的優(yōu)勢,但同時也是它的局限。
比如,一旦時代變了,這套模型本身,可能就會失效。而他們長期待在書齋里,已經失去了對一線商業(yè)世界的感知。沒有對戰(zhàn)略模型即時做出調整的能力和權力。
但總之,你應該理解了。這個“程序化”戰(zhàn)略的過程,就是計劃學派。

定位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分析過程
第三個學派:定位學派。
定位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分析”的過程。
這個學派,可能是十大學派里面名氣最大的?!岸ㄎ弧边@個詞,幾乎所有人都聽說過。
但我要特別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
這個“定位”,和里斯、特勞特的那本《定位》,不是一碼事。
里斯的“定位理論”,指的是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
而這個“定位學派”,是戰(zhàn)略選擇過程中的定位。
定位學派的核心是:把無限的戰(zhàn)略,簡化為有限的選擇。把“問答題”,變成“選擇題”。
有點抽象?別急,舉個例子。
定位學派的掌門人,是大名鼎鼎的邁克爾·波特。他有一項名垂千古的貢獻:三種競爭戰(zhàn)略。
波特告訴我們,世界上的競爭方式可能千千萬,但說到“競爭戰(zhàn)略”,有且僅有三種:
總成本領先戰(zhàn)略、差異化戰(zhàn)略、集中戰(zhàn)略。

總成本領先戰(zhàn)略。??
通過大量的生產,把成本攤到最薄。比如小米的充電寶。
行業(yè)的第一名,大多用這種戰(zhàn)略。
差異化戰(zhàn)略。
通過主打和第一名不同的、差異化的賣點。比如,第一名最便宜,我就主打服務最好。
行業(yè)的腰部、高溢價品牌,很多用這種戰(zhàn)略。
集中戰(zhàn)略。(也被翻譯成“聚焦戰(zhàn)略”)
聚焦在一小波細分人群,滿足他們獨特的需求。比如,研發(fā)專為左撇子設計的鼠標、專為外賣員設計的運動鞋。
它人群不多、市場不大。但護城河牢固,巨頭看不上這塊市場。很多小而美的企業(yè),都是用這種戰(zhàn)略。
波特告訴我們,制定戰(zhàn)略,就是在這三種戰(zhàn)略中選擇一種。你到底是要總成本領先,還是差異化,還是聚焦?無論選擇哪一種,都切忌騎墻。選擇總成本領先,你就要放棄很多小眾市場。哪頭都想占是做不好的。
這個過程,就叫“戰(zhàn)略定位。你看,波特就把千千萬萬的商業(yè)世界,變成了“3選1”的選擇題。
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而且更生動、更具體。
《孫子兵法》有一句名言: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什么意思?就是打仗啊,你要看雙方的人數(shù)對比。
如果人數(shù)是敵人的十倍,那就圍。餓也餓死他。
如果五倍呢?圍就圍不住了,一定會有缺口。但可以攻,五倍的差距,一定能弄死你。
如果五倍也沒有,只有兩倍呢?兩倍可能連絕對優(yōu)勢都算不上了,那就想辦法分散敵人,分成兩半,不就變成四倍了嗎。分開再打。
其實后面還有幾句。
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我就不啰嗦了,總之就是人數(shù)差不多怎么辦,人數(shù)比對方少怎么辦。
你看,孫子也把無限的戰(zhàn)爭世界,簡化成了6道“選擇題”。
幾乎看了之后,我立刻可以和別人夸夸其談,講該怎么打仗了。
定位學派,確實是最適合拿來講故事的一個學派。因為它會把無限的世界,簡化為幾個有限的選擇。
但這也是它的局限。
你會有這么一種感覺:好像打仗也挺簡單的?數(shù)一數(shù)自己人頭,數(shù)一數(shù)對方人頭,看看誰多誰少,然后做選擇題就行了。
但顯然不會這么簡單。定位學派大大簡化了商業(yè)世界,但有時候又有點過于簡化了。
但總之,你應該理解了。這個“分析”戰(zhàn)略的過程,就是定位學派。
企業(yè)家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構筑愿景過程
以上三個學派,都是“想清楚再干”的學派。
接下來四個學派,是“想不明白也要干”。
第四個學派,企業(yè)家學派。
企業(yè)家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構筑愿景”的過程。
什么意思?還是舉爬山的例子。
爬山,如果你有登頂?shù)牡貓D。知道哪兒有峽谷、哪兒有溪流、哪兒有補給的小木屋。那當然很爽。
但問題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是沒有地圖的。
很可能,你走了十公里。壞了,白走了,這是條死路。得原路返回十公里,再找新路。更可怕的是,新路是不是死路?不知道,走了才知道,可能新路走了兩百公里,才發(fā)現(xiàn)又是死路。
這時候,隊伍里一定會有人開始說怪話:什么破路。我早就說了,這山根本上不去,非要來,非要來。
一旦有人開始說怪話,離分崩離析就不遠了。
太難了,這可怎么辦?
這種情況,如果真的一點地圖也沒有,那只有一種東西能夠激勵大家了:
對山頂?shù)臒o限向往。
這種能力,帶領全體伙伴,對目標產生無限向往,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也不放棄的能力。就是熊彼得所說的“企業(yè)家精神”。甚至,這種向往,會激勵大家找到前所未有的方法實現(xiàn)目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既然世上本無路,我走過的地方就是路。
有一句非常激勵人的話,叫“是誰造了船?是對大海的向往”。如果人類看到大海就恐懼,那就永遠不會有船。
落實到執(zhí)行上,就是那三個你聽到耳朵都起繭子的詞:
愿景、使命、價值觀。
有愿景使命價值觀的團隊,能夠越過高山、跨過大海、克服一切困難。
然而,本該是很美好的東西。在大部分公司,都變成了令人厭惡的口號和形式主義。
為什么愿景使命價值觀,特別容易變成雞湯和畫餅?
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明白,這三個東西,本質是企業(yè)家學派的戰(zhàn)略工具。
它們的作用,是激勵你的團隊,在遭遇無窮無盡的困難時,給大家堅持下去的那一口氣。然而大部分公司,都只是看到了別的公司都有,咱公司也得有一個吧?不然墻上掛什么啊?然后,就弄出來一個“人類生活更美好”之類又大又空的東西。
判斷使命有沒有用,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幾個核心創(chuàng)始人在一起,問問自己,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讓你們想起來就激動,想起來就熱血沸騰?
我們看幾家公司的使命:
微軟:讓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臺電腦。
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小米: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如果你去問蓋茨、馬云、雷軍。他們一定是打心底里認可這件事,想起它就熱血沸騰,半夜三點從床上跳起來也要干活。
實際上,馬云就是企業(y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經常說一句話:不是因為看見而相信,而是因為相信而看見。他的手下也經常說一句話:馬云的工作是吹牛,我們的工作是把牛皮變成現(xiàn)實。
愿景使命價值觀,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幫你篩選做什么,不做什么。
然而,這一點也大多淪為了形式主義。
比如,你是做可再生能源的,你的使命是“讓地球氣溫降低1.5度”,你為了這個使命日夜不停的奮斗。突然有一天,隔壁老王告訴你,京郊的房子要大漲,快一起去炒啊。
這,炒房子好像和阻止全球變暖沒什么關系啊?
怎么辦?不慌,改使命。
干脆改個使命,叫“讓人類生活更美好”。哈哈,這下什么業(yè)務都能往里裝了。
各位,愿景使命價值觀,就是這么被玩壞的。
你應該一拍桌子,我的使命是讓地球氣溫降低1.5度。炒房子?做夢,賺多少錢我都不會去的。
使命的真正作用是,當業(yè)務和使命沖突時,改業(yè)務,而不是改使命。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企業(yè)可以沒有愿景使命價值觀嗎?
當然可以。這三者從不是企業(yè)的必選項,你可以有一個、兩個,甚至都沒有。
或者,你可以干脆用最“俗氣”的使命:帶兄弟們一起掙錢買房。
我的小破公司潤米咨詢,直到創(chuàng)業(yè)的第10年,才有了自己的使命:降低商業(yè)的認知門檻。這是真正讓我一想起來就激動,就熱血沸騰的事情。
而到現(xiàn)在,我們也沒有一個徹底的愿景。那有什么關系?沒有就沒有,走著再說就是了。
企業(yè)家學派,確實很好用,上限很高。但局限是,在很多公司都會變成形式主義。
但總之,你應該理解了。這個“構筑愿景”的過程,就是企業(yè)家學派。

認知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心智過程
第五個學派,認知學派。
認知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心智”的過程。
心智的過程,什么意思?
認知學派的理論基礎,是這樣一個判斷:
人啊,實在太不理性了。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你以為自己很理性,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犯錯。
認知學派,會提出大量的“認知偏誤”。
比如,沉沒成本。
項目已經投入了2000萬,但依舊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按理說應該馬上停掉,但舍不得沉沒成本,就是下不了決心。
比如,損失規(guī)避。
損失100塊的失落,遠遠大于得到100塊的快感。所以面對蠅頭小利,就更傾向于落袋為安,哪怕未來大概率會有更大的收益。
比如,比例偏見。
一個10塊錢的杯子,轉發(fā)朋友圈就8塊賣你,你高高興興的就轉了。一個5000塊的冰箱,轉發(fā)朋友圈就4998賣你,你頭都不回就走了。明明都是便宜2塊,但因為比例不同,給人的感覺就大不相同。
還有,概率偏見、核算偏見、心理賬戶...我在《5分鐘商學院》里面說過特別多,大家可以去看。
注意。這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人性的弱點。必須經過大量的學習和常年的練習才能克服。
認知學派,又進而做出這樣一個推論:
你看,假如每人每天要做1個決策,一年就是300多個決策。10個核心高管加一起,就是3000多個決策。如果再加上中層、基層員工,那決策數(shù)量多到數(shù)都數(shù)不清了。這么多決策,再看看這么多人性的弱點,我們得做出多少錯誤的決策啊。
那如果我們能通過學習,提高管理層,甚至是全體員工的認知水平。不就能提高每一個決策的質量,最終做出正確的戰(zhàn)略選擇?
認知學派會說,你看很多小公司,只有老板天天出去聽課,連二把手都不帶。原因很簡單,培訓員工要花錢,舍不得。
但這也導致了,公司里上上下下,特別害怕老板出去聽課。原因也很簡單,一聽課,就有新想法,就不知道要作什么幺蛾子。
然而,雖然你學會了,但整個集體的認知能力并沒有提高。公司運轉起來依舊昏招迭出,這千萬要不得。
所以,認知學派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非常舍得花錢培訓員工。
他們會帶著全體高管、甚至全體員工,一起瘋狂學習這些知識。日日學、夜夜學、不計成本的學。甚至是辦企業(yè)的“內部大學”,海爾大學、華為大學、蘇寧大學...
因為這些大型企業(yè)充分意識到了,老板的能力再強也是沒用的。真正重要的,是提升企業(yè)整體的認知水平。最終用強大的認知能力,克服人不理性的本能。這樣,他們就能在重要關口,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
現(xiàn)在你應該理解了。這個“提升心智”的過程,就是認知學派。

學習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涌現(xiàn)過程
5個學派說完了,學習過半。感覺如何?
歇口氣,喝口水,咱們繼續(xù)。
第六個學派,學習學派。
學習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涌現(xiàn)”的過程。
又迷糊了,什么意思?
來,請你先看一個視頻。
請注意哈,這個視頻背后的道理非常非常深刻,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奧秘,看你能不能領悟。
看完了,什么感覺?別打我,不是故弄玄虛。
你看這些魚,它們?yōu)榱硕惚荃忯~的攻擊,在大海里就像跳群舞一樣,游出了一些非常優(yōu)美的幾何形狀,嘆為觀止。
請問,這些魚,游出這么美妙的圖形時,他們有沒有排練過?或者說,它們知不知道自己會游出這樣的形狀?
沒有吧。
那,這形狀是怎么產生的?
答案是,每條魚只是遵循著一些非常簡單的規(guī)則。跟住前面那條魚,幾厘米,它轉向我也轉向。
就這么簡單。
億萬年進化下來,最終發(fā)現(xiàn),這種形狀是對生存最有利的。不這么做的,都被鯊魚吃掉了。
換句話說,微觀上的簡單規(guī)則,導致了宏觀上的復雜結果。
這個現(xiàn)象,在學術界,有一個專有名詞,一個近幾年人工智能行業(yè)特別火的詞:
涌現(xiàn)。
你說人工智能,它怎么就那么聰明?設計AlphaGo的工程師,他自己下棋能下過李世石嗎?下不過。那它為什么下圍棋那么厲害?
它只是學習了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棋局,然后不斷的自己和自己下,自己和自己下。不斷試、不斷學;不斷試、不斷學。然后用結果去校正它。
最后,一不小心,“涌現(xiàn)”出了一個無敵的棋手。
學習學派的人,還經常說一個故事:蜜蜂與蒼蠅

你看,這是一個玻璃瓶子。里面有一群蜜蜂、一群蒼蠅。瓶底的方向沖著太陽。
請問,蒼蠅和蜜蜂,誰更有可能飛出這個瓶子?
答案是明確的:蜜蜂。
因為,蜜蜂是趨光的,會朝著太陽的方向飛。而蒼蠅呢?沒有方向,亂飛。
正因為無頭蒼蠅亂飛,所以只要時間足夠,就一定能撞到出口。類似于只要你給足夠的時間,猴子也能敲出莎士比亞。
而蜜蜂呢?飛不出去,到死都飛不出去。因為它的生命里,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叫“透明玻璃”的東西。它億萬年積累的進化經驗,反而害了它。
這就是學習學派的觀點。在遭遇巨大外部變化時,丟掉歷史經驗,擁抱一切變化。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
不要過多設限,瘋狂的試,瘋狂的學。在這個過程中,容忍大量的失敗,承受巨量的浪費。就讓他們一直嘗試、一直失敗、一直浪費。再不斷用結果去校正。
然后,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新的方法、新的出路,就會自然“涌現(xiàn)”。
現(xiàn)在你應該理解了。這個“涌現(xiàn)”的過程,就是學習學派。
權力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協(xié)商過程
第七個學派,權力學派。
權力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協(xié)商”的過程。
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未來這個行業(yè)會怎么發(fā)展?我不知道,我也猜不透。但我只知道一件事:
只要我在這個行業(yè)里永遠是頭部,我就永遠有機會。
那,怎么樣保持自己是頭部呢?
往稀缺的方向走。
這個世界,有人說價格為王、有人說服務為王,這個為王那個為王。但在權力學派看來,只有一個唯一的規(guī)則:
稀缺者為王。
你去淘寶買個杯子,幾萬個選擇。你就像古代皇上翻牌子一樣,商家跪了一地。小主,選我吧,選我吧。
但如果你要買的這個杯子,是朱元璋用過的呢?馬上不一樣了。這杯子要進蘇富比拍賣行,想買的人在下面跪一地,賣給我吧,賣給我吧。
為什么?我不是買家嗎?不是甲方嗎?
很簡單。你們這些人,只不過是有錢而已。我這杯子,全世界就一個。
權力學派的觀點看起來非?!吧邕_”:不要抱怨自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只是因為你不稀缺。
舉個例子,近兩年大火的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誰最賺錢?不是什么蔚小理,而是做電池的寧德時代,江湖人稱“寧王”。管你做什么車,都要用我的電池。直到這幾年比亞迪電池崛起,才稍有改變。
那是不是電池就永遠最稀缺呢?也不一定,如果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更上游的鋰礦,沒準更稀缺。
到時候,誰掌握了鋰礦,誰就是話事人。用術語來說,叫“鏈主”。
這就是權力學派的核心,不要去研究那些有的沒的,這的那的。只研究一件事:如何讓自己更稀缺。永遠保持自己在頭部,保證自己擁有“議價權”。占據談判的最大主動權。
現(xiàn)在你應該理解了。這個“協(xié)商”的過程,就是學習學派。

文化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集體思維過程
說完了“想不明白也要干”的四個學派,現(xiàn)在咱們進入最后一部分:一邊想一邊干。
加油,快到終點了。
第八個學派,文化學派。
文化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集體思維”的過程。
文化學派的關鍵是,在組織內部形成一種匹配戰(zhàn)略的企業(yè)文化。
或者換句話說,用一種文化氛圍,讓戰(zhàn)略“自然產生”。
最經典的例子:稻盛和夫和他的“阿米巴”。
阿米巴經營模式,你一定聽說過。把企業(yè)分成很多很多個獨立經營的小組,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
然而,很多公司學阿米巴,一學就死。
實際上,這不是這些公司的問題。除了日本以外,我沒見過第二個國家可以玩阿米巴模式。
你可能要說,不對啊,中國企業(yè)有很多類似的創(chuàng)新啊。比如“內部市場化”,比如海爾的“人單合一”。
不,他們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完全不一樣。
形式看起來確實很像,都是把公司打散成大量的小微團隊,直接面對市場,接受一線的市場反饋。
但不同在哪呢?
關鍵來了,不要眨眼。
分成無數(shù)個小團隊,那一定干的有好有壞。請問,干的好的小團隊,會獲得什么呢?
那還用說?發(fā)獎金啊。
內部市場化的核心,就是用利益去獎勵做得好的人,激發(fā)他們進一步的斗志。
稻盛和夫會跳出來說:不能發(fā)獎金,千萬不能發(fā)獎金。
你可能大吃一驚:啥?
沒錯,稻盛和夫版阿米巴的核心,就是不能發(fā)獎金。只要你發(fā)了獎金,那就不是阿米巴。
稻盛和夫的邏輯,是他那句世界聞名的經營哲學:敬天愛人。
敬天愛人的意思是說,我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為集體貢獻的。
稻盛和夫的邏輯是這樣的:你業(yè)績好、貢獻大,我在精神上給你獎勵,一起吃飯,在全公司面前表揚你,承認你的貢獻。但絕對不能發(fā)錢,因為我們是為了榮譽而戰(zhàn)的。一旦你發(fā)獎金,動作就會變形,就會變成“為了錢而戰(zhàn)”。日本企業(yè),要按照“年功序列制”發(fā)錢。
那這是不是老板故意畫餅,克扣獎金?還真不是,因為稻盛和夫自己也是這么干的。1984年,在京瓷25周年紀念的時候,稻盛和夫把自己所有的股票都送給了員工。也就意味著稻盛和夫是不持有京瓷股份的,后來稻盛和夫主掌日航的時候,更是0薪水。
所以稻盛和夫是真的相信敬天愛人,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很多人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了錢而戰(zhàn),進而完成更高的業(yè)績,這不是很好嗎?讓弱者占強者的便宜,是最大的不公平?,F(xiàn)代管理體系的核心,不就是讓業(yè)績好的人、拿到更多的利益嗎?
稻盛和夫可能會深嘆一口氣,孺子不可教。
這就是文化學派:建立一種與戰(zhàn)略匹配的文化,讓美好的事情自然發(fā)生。
當然,今天咱們不評判誰對誰錯。
我的核心是,你得知道一件事。阿米巴的邏輯,完全基于日本那種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制度。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內部工會制。
假如你真的想玩阿米巴,你得先問自己,你能做到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嗎?你能把所有股份都給員工嗎?你的員工有日本企業(yè)那樣的集體文化嗎?
有了這種獨特的文化,再加上稻盛和夫的阿米巴體系,還真的能讓京瓷創(chuàng)造奇跡。
總之,你應該理解了。這個“集體思維”的過程,就是文化學派。

環(huán)境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適應性過程
第九個學派,環(huán)境學派。
環(huán)境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適應性”的過程。
環(huán)境學派,是對我個人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學派。2013年,我剛創(chuàng)立潤米咨詢時,很多企業(yè)面臨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轉型。那個時候,我就大量運用環(huán)境學派的邏輯,去幫助企業(yè)做戰(zhàn)略決策。
而今天,很多企業(yè)再次面臨類似的難題:AI時代的轉型。所以這個學派的觀點,可能尤其值得你注意。
環(huán)境學派的觀點,用大白話總結,就是三個字:
多生娃。
當你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一個很好的思路就是多生娃。把自己變成平臺,只提供資源,孵化新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讓它們去適應這個時代。
生娃的重點,是不要過多干涉他們的運營,孩子生出來了,就放手。不求每一顆都發(fā)芽,但求其中幾顆能開花結果。
很多公司,嘴上說著鼓勵創(chuàng)新,到最后所有方案都要拿到董事長桌子上拍板。這種企業(yè),是做不好創(chuàng)新的。時代變化越大,死得越快。
環(huán)境學派最典型的例子,是海爾。
轉型期的海爾,就采用了“生兒育女”的轉型策略,把7萬人的龐大組織,去掉1-2萬人的“肥肉”后,再分成平臺、小微、創(chuàng)客三層。
海爾是平臺,生下的2000多個兒女是小微,員工是創(chuàng)客。海爾做什么?給資源。給兒女們資金和各種支持,扶你們上馬,自己去奔騰吧,就看你們誰能適應這個新時代。
有脫穎而出的小微企業(yè),如果和海爾整體規(guī)劃不是很相關的,海爾占小股,收獲投資收益;和海爾整體方向一致的,海爾占大股,收獲公司未來。
等誰能從市場上拿到投資、誰能建立成熟的商業(yè)模式,就說明成年了。
這2000多個小微,生生死死,甚至絕大多數(shù)都會失敗。但少數(shù)活下來的,將延續(xù)海爾的基因。
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騰訊的賽馬機制。
你可能知道,騰訊并不是最早開發(fā)“微信”類工具的。小米的米聊,比它更早。那騰訊是如何后來居上的呢?多生孩子,各自發(fā)展,賽馬機制。
有三個團隊同時進行,獨立開發(fā)。最終,廣州的張小龍團隊勝出,也造就了如今微信的輝煌。
回頭看來,真的很險。稍微再晚幾個月,可能今天我們見面就不是加個微信,而是加個米聊了。
多生孩子,讓適者生存。
這個“適應性”的過程,就是環(huán)境學派。

結構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變革過程
第十個學派,結構學派。
結構學派認為,戰(zhàn)略是一個“變革”的過程。
結構學派,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萬事萬物都有一根時間軸。
你會看到很多企業(yè)學華為。但你應該學習什么時候的華為?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應該學習今天的華為。
很簡單,今天的華為,有超過20萬員工,業(yè)務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服務全球超30億人口。
我去過華為總部。他們光是結賬,就有1000多個會計。他們今天遇到的難題,是你根本不會面對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你要學習根本不是今天的華為。而是1987年的華為,如何拿下第一個客戶。
這就是結構學派,戰(zhàn)略是一個變革的過程,不能抱著任何固有經驗當圣經。
還有一個例子:小米。
很長一段時間里,小米的組織架構,只有三層。
第一層叫雷軍和他的朋友們。第二層叫業(yè)務主管。第三層叫員工。
對,沒了。
一直到2017-2018年,小米規(guī)模已經非常之大,準備上市的時候,都還是類似這樣的組織架構。
不知道多少企業(yè)家驚呆了,天啊,這得多么高效啊??纯次覀冞@些中層干部,難怪干不好。那幾年,無數(shù)人跑去小米學習。回去馬上動手,干掉中層干部。
結果,手還沒落下。2019年,小米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從3級改為10級,回歸了傳統(tǒng)公司的層級模式。
不知道多少企業(yè)家又天塌了。這,這,不是說好了精簡組織架構嗎?怎么小米這濃眉大眼的也玩這套?
是小米錯了嗎?當然不是。
小米合伙人劉德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事都是階段性正確。
三層的組織架構,適合初創(chuàng)階段的小米,但未必適合后來的小米。如果你拋棄時間軸,刻板的去學,那就是刻舟求劍。
所以,如果你是初創(chuàng)企業(yè),請學習1985年的微軟、2000年的谷歌、2011年的小米。
如果你要轉型,請學習1995年的IBM、2001年的蘋果、2014年的微軟。
這個“變革”的過程,就是結構學派。

十大學派,學完了,恭喜你。
趁著熱乎勁,快一起復習一下。
戰(zhàn)略是關于“如何”的藝術。但怎么找到這個“如何”?有十種觀點,十大流派。
設計學派說,看看外部的機會,看看自身的優(yōu)勢。一匹配,不就找到“如何”了嗎。
計劃學派說,咱設計一套無比精密的系統(tǒng),參數(shù)塞進去,不就自動得出“如何”了嗎。
定位學派說,咱把無限的世界,簡化成有限的選項,做個選擇題,不就知道“如何”了嗎。
企業(yè)家學派說,要什么地圖,你得讓大家對高山產生無盡的向往,人們披荊斬棘也會找到“如何”。
認知學派說,我們學習一大堆認路知識,到每個路口都能知道該往哪走,不就找到“如何”了嗎。
學習學派說,我們多試幾個方向,根據結果不斷挑戰(zhàn)、不斷學習,一定能找到那個“如何”。
權力學派說,根本不用那么復雜,所謂的“如何”,就是始終保持我是最稀缺的。
文化學派說,要創(chuàng)立一種和目標相匹配的文化,文化到位了,“如何”自然找到。
環(huán)境學派說,不要去規(guī)劃怎么才能成功,規(guī)劃不出來的。多生娃,生很多很多孩子,最終,總有一兩個能找到“如何”。
結構學派說,你要給萬事萬物加上一根時間軸,去看看他們小時候什么樣、青年時候什么樣。匹配合適的階段,找到正確的“如何”。
這些部分,在我的戰(zhàn)略課上,基本要占掉整個半天的篇幅。我希望在進入正式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之前,先幫大家透徹地理解,這一課題到底有哪些大師觀點。為正式的戰(zhàn)略學習打好基礎。
當然,我得特別提醒你,為了能讓你快速理解,我做了很多簡化,還加入了一些個人的理解。
如果你有時間,我強烈推薦你,親自去讀一讀明茨伯格的《戰(zhàn)略歷程》。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當成一個小小的導讀。
你可能要問:潤總,你屬于哪一個學派呢?
學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只記得住一句話,那我希望你記住這句:
不要盲信任何一個戰(zhàn)略學派。
任何學派,都有優(yōu)勢、有局限、有適用范圍。還記得嗎?戰(zhàn)略永遠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我在做戰(zhàn)略咨詢的過程中,會在不同過程,盡力運用不同學派的觀點與優(yōu)勢,最終形成一套自己的看法。

別急,下篇文章開始,我將正式為你介紹潤米咨詢的戰(zhàn)略體系。
答應我,還來看,好嗎?
P.S.
說到企業(yè)戰(zhàn)略,這幾年對戰(zhàn)略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人工智能。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聊聊AI時代,究竟如何戰(zhàn)略轉型。
不做現(xiàn)場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xiàn)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劉潤主筆/ 歌平/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75原創(chuàng)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