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山東半島的東南部,有一座宛如明珠般閃耀的城市——膠州。當踏上這片土地,那獨特的氛圍便如同一幅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而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那一抹鹽的味道與那靈動的海風。

“海色波光千萬里,潮來潮去幾何時。”在膠州,大海不僅僅是它的一種壯闊的自然景觀,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符號。那從古老鹽田飄來的一抹鹽的味道,混合著咸澀的海風,如同無形的絲線,將這座城市的歷史、生活與夢想緊緊地串聯(lián)在一起。

膠州,一個充滿故事與韻味的地方。我從青島市區(qū)趕來,還未及深入膠州城市的大街小巷,那帶著獨特氣息的海風就熱情地撲面而來,風中似乎裹挾著往昔歲月的痕跡,隱隱約約還有一抹鹽的味道,那是大海饋贈給這片土地的特殊禮物,也是膠州獨特魅力的開端。

一百多年前,在綿延60平方公里的紅島鹽場上,一垛垛白花花的“雪山”星羅其中,男人們赤膊忙碌著古老的工藝“開灘曬鹽”,只見他們在群山似的鹽垛旁,辛勤勞作,全身上下結滿了白花花的鹽饹馇,也不叫苦叫累。通過鹽工們不辭辛勞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出響徹四方的“魯鹽”。

“魯鹽”之名,馳于中外,“紅島鹽”又是“魯鹽”的佼佼者。作為漁鹽古鎮(zhèn)的紅島,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鹽井,人們至今仍保留著古法取鹽的技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過去60平方公里的鹽田,只剩下了如今8.6平方公里的灘涂。在這里天藍水清,方圓40平方公里無工業(yè),處于劃定的生態(tài)紅線內,禁止新建任何基礎設施和人為設施。之前想象中的人工撈鹽場景早已不見了,而被現(xiàn)代化的機器生產(chǎn)所取代。

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鹽,鹽最早是國家控制的商品,是當時“國稅”的主要來源。以制鹽最初的原料來分,大致可以分為海鹽、井鹽、湖鹽和礦鹽。

從歷史上看,膠州是海鹽生產(chǎn)的發(fā)源地。膠州海鹽生產(chǎ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shù)千年前,具有豐富的傳統(tǒng)和技術創(chuàng)新。據(jù)戰(zhàn)國時期史書《世本》記載,炎帝的臣子夙沙在膠州灣一帶發(fā)明了使用海水煮鹽的方法,首開海鹽生產(chǎn)之先河。這是歷史上關于膠州海鹽生產(chǎn)的最早記錄。神農(nóng)時代,夙沙氏使用“小鬲”煮海為鹽?!百砩持篼}”的傳說,由此在膠州灣北部紅島一帶流傳至今。史學家們將此地視為中國海鹽業(yè)的開端,也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公認的海鹽始祖,三大鹽宗之首。

唐宋時期,淋鹵煎鹽技術得到發(fā)展。宋元時期,淋鹵曬鹽技術出現(xiàn)。明永樂年間,直接海水曬鹽技術。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采用鹽田曬鹽技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64年,輕工業(yè)部在青島市鹽務局機修廠和程哥莊進行了機械化試點。1967年,試制成功聯(lián)合收鹽機、自動翻斗運鹽車等專用機械。1985年,進行了老灘技術改造工程,建成了“三化四集中”的新式鹽田。

青島東風鹽場位于膠州。該鹽場具體位置在青島市紅島經(jīng)濟區(qū)河套街道百年漁村羅家營附近海域,南接膠州灣,西臨大沽河。是國內、省內海鹽老鹽灘技術改造最早的鹽場之一。紅島肖家村的肖廷藩:引進新法曬鹽,由于生產(chǎn)工藝簡單且建起更為科學的鹽田,大大降低了成本和減少了人工,經(jīng)濟效益十分明顯。

膠州灣鹽業(yè),自古以來就是山東省最大的制鹽基地,其鹽的質量和口感在歷史上一直領先,直到形成后來聞名天下的“魯鹽”“雪花鹽”。鹽民在封建官府的盤剝、德日帝國主義的侵占掠奪、國民黨統(tǒng)治的漫長歲月中經(jīng)歷了苦難,但他們在搞好生產(chǎn)的同時,也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制鹽的工藝過程,從海水引入鹽田開始,經(jīng)過蒸發(fā)、結晶等環(huán)節(jié),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

說起海鹽,靠海吃海的膠州人一點也不陌生。站在膠州的鹽田邊,那一片片錯落有致的水洼宛如大地的鏡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粼粼波光。然而這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自然饋贈,背后卻飽含曬鹽人的艱辛、勞累。鹽工們頭戴浸滿汗水的斗笠,彎著腰,熟練地用鹽耙在鹵水中翻動著,就像在進行一場古老的儀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水被引入鹽田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海水逐漸蒸發(fā),鹵水的濃度不斷升高。在這個過程中,鹽工們要時刻關注著鹵水的變化,根據(jù)經(jīng)驗調整鹽田的水位。當鹵水達到合適的濃度時,千畝鹽田鹽晶開始慢慢析出,一顆顆細小的鹽粒像是大海饋贈的珍珠,逐漸匯聚成白色的鹽堆。

鹽在當?shù)仫嬍持姓加衅涮厥獾牡匚?,膠州的美食離不開鹽的獨特調味。像膠州大白菜燉粉條,適量的鹽不僅能激發(fā)出白菜的清甜,還能讓粉條更加入味。還有那鮮美的海鮮,簡單的鹽漬就能凸顯出大海的原汁原味。

青島天然海鹽口感柔和,入口帶點海水的咸鮮味,可以激發(fā)食物本身的香氣,會體現(xiàn)出咸鮮甘甜的海洋口味。

在膠州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鹽也有特殊的意義。比如春節(jié)時,家里會用新鹽腌制臘肉等食物,寓意著新的一年生活有滋有味。

海風輕拂過膠州的肌膚,那是一種輕柔而又略帶粗糙的撫摸。它帶著大海的溫度,在夏天是涼爽的慰藉,吹走燥熱;在冬天則帶著絲絲寒意,卻也別有一番韻味。

海風中夾雜著咸咸的海水氣息、淡淡的海草香味以及遠處漁村飄來的煙火味。當海風灌進衣袖,那股混合的味道仿佛在訴說著膠州的海邊故事。

膠州的古老建筑也受到了海風的長期雕琢。那些海邊的民居,墻壁被海風侵蝕得略顯斑駁,但卻更增添了一種古樸的韻味。房屋的朝向和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海風的方向,以達到最佳的通風和居住舒適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海邊的漁村,海風見證了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當漁民們出海歸來,海風中就充滿了他們的歡聲笑語和對豐收的喜悅。而在一些海邊的祭祀活動中,海風也被視為神靈的使者,承載著人們的祈愿。

海風在鹽田上吹起層層漣漪,加速了鹵水的蒸發(fā)過程。鹽田邊生長的一些耐鹽植物,在海風的吹拂下?lián)u曳生姿,與白色的鹽堆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鹽的堅韌(從鹵水中結晶的過程)和海風的自由奔放,共同融入了膠州人的性格。膠州人在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時,既有鹽一般堅定的品質,又有像海風一樣開闊包容的胸懷。

1965年9月,膠州生產(chǎn)的國產(chǎn)高級餐桌鹽在北京國慶宴會上首次食用,結束了我國餐桌鹽依賴進口的歷史。

1989年,膠州市擁有鹽田近80萬畝,原鹽產(chǎn)量為55.37萬噸,銷往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2017年6月,青島東風鹽廠挖掘古法曬鹽的工藝,結合新工藝、新技術,灘曬食用鹽投產(chǎn)。前期試產(chǎn)送檢,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國家灘曬食用鹽一級標準。

2017年11月17日,老膠州人熟悉的味道化身海若,重回膠州市民的餐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百味鹽為先。鹽,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也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

新出產(chǎn)的膠州海鹽,生產(chǎn)地就位于有著悠久制鹽歷史的膠州灣北部,取自于膠州灣的海水,整個制鹽過程采用傳統(tǒng)工藝、古法制鹽,沒有任何工業(yè)元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膠州天然海鹽口感柔和,入口帶點海水的咸鮮味,可以激發(fā)食物本身的香氣,會體現(xiàn)出咸鮮甘甜的海洋口味。

在膠州的每一寸土地上,鹽的味道與海風的氣息早已深深融入了歲月的紋理之中。那鹽,是先輩們辛勤勞作的結晶,是大海饋贈的厚禮;那海風,宛如靈動的精靈,穿梭于大街小巷,訴說著古老與現(xiàn)代交織的故事。每一次呼吸著帶著鹽味的海風,我心中都滿溢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敬畏。膠州,就像一本永遠翻不完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海洋文化的深邃與包容,那鹽與海風,將永遠是它最美的注腳,在時光的長河中悠悠奏響獨屬于膠州的華章。

初到膠州,那一抹鹽的味道和靈動的海風就像無形的絲線,牽引著我深入這片土地的靈魂深處。如今要告別了,那咸咸的氣息仿佛還在鼻腔中徘徊,那輕柔的海風似乎還在發(fā)間吹拂。膠州,因鹽而興的歷史不會被遺忘,那海風帶來的希望與活力會永遠蓬勃。我?guī)е@鹽與海風的記憶離開,而它們也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等待著我下一次的重逢

膠州的鹽與海風,是過去的沉淀,更是未來的希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傳承著古老的制鹽工藝的同時,也在利用海風資源發(fā)展著清潔能源。那曾經(jīng)彌漫著濃郁鹽味的小鎮(zhèn),正在向著現(xiàn)代化的海濱城市邁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膠州會在保護好鹽文化底蘊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迎接八方來客,那靈動的海風將繼續(xù)吹送著膠州的繁榮與進步,那鹽的味道也將成為世界認識膠州的一張獨特名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jiān)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閑暇時喜歡讀書寫字,舞文弄墨。常行走于文字間,掬一捧清泉,擷一朵浪花,品一壺茗茶,捧一卷好書。享受生活之淡美,感悟人生之真諦。用書的馨香來滋養(yǎng)孤寂的靈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數(shù)十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其中有百余篇獲軍內外新聞獎、優(yōu)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