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北京地鐵5號線上,一男子因嫌棄鄰座乘客的衣服沾灰與其爭論,并進而辱罵對方。這時一位女乘客站出來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這段視頻流傳后,引起許多網(wǎng)友共鳴。筆者了解到,目前辱罵他人的男子已經(jīng)被行政拘留,而女乘客那句話語可能將在很長時間內影響每位乘客,成為每個人在維護公德時內心深處的一盞燈。
公共交通是惠及全體百姓的出行工具,不可避免的會讓不同觀念、不同認識的人產(chǎn)生各種矛盾,維持秩序需要的是包容和謙讓,這也是社會公德的一部分。視頻中被罵男子雖然身上有灰塵,但只坐了半個座位,沒有靠上椅背從而和他人更多接觸,從他的角度已經(jīng)完成了對他人的顧及,無可指摘。而罵人男子如果愛干凈,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調換座位或者自己站著都是解決方案。在平等的角度下,如果要自己講究那就需要讓渡一部分利益,而無條件地需要別人順從自己,甚至出言不遜辱罵他人,可以說每一步都邁錯。
罵人男子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被行政拘留大快人心,而其面臨的法律風險可能還不止于此,公共場合口出侮辱性詞語,影響惡劣,同時還侵犯他人人格權,可能遭遇對方訴訟,需要進行公開道歉和賠償。
公共道德之所以能約束人并形成社會凝聚力,不僅源于個體對集體身份的內化認同,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更依賴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機制——當有人破壞規(guī)則時,其他人站出來通過批評、抵制等糾偏行為,保障公共秩序的動態(tài)穩(wěn)定,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傳承下來的價值觀。
文明不是體現(xiàn)在衣著干凈或者光鮮,而是體現(xiàn)在有素質的勞動者和仗義執(zhí)言的乘客中。社會共識如何體現(xiàn)在生活中,如何照亮每個可能存在陰影的角落,靠的就是像視頻中女乘客這樣的勇敢直言,用實際行動支持。這份正直和勇氣,這字字珠璣的話語,可能放在任何一篇闡釋公德的文章中都不如在這樣的場合中說出來,那聲音讓人覺得格外鏗鏘有力。
評論員 劉瀏
校對 盛媛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