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覆水難收,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tǒng),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不到頭破血流的地步,輕易不會收回來。
從最開始的“對等關稅”政策,到后來變成除中國以外豁免90天。
結果在中國硬剛到底之后,美國又修改了關稅細則,將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排除在“對等關稅”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的關稅豁免沒有排除任何國家,相當于解除了近三分之一的對華關稅,時間大概一個月左右。
出爾反爾已經成了特朗普政府的特點,一個月后如果形勢不妙,美國很可能將豁免政策再延長一個月。

那么,在這一個月當中,美國又能玩出什么花?
作為美國挑中的第一個談判對象,日本剛開始還很高興,以為自己能排在第一個跟美國談,是因為彼此的關系夠好。
沒成想,當特朗普要親自加入談判的時候,日本突然發(fā)現(xiàn),對方是要拿自己祭旗。
石破茂這次也是鐵了心不會屈服,在第一輪談判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以后,雙方開始陷入僵局。

對美國而言,時間是最寶貴的。如果一個月之內不讓其他國家俯首稱臣,就只能繼續(xù)打臉。
可現(xiàn)在美國連日本都搞不定,其他國家就不用談了。事實證明,特朗普政府這一次的加稅政策,已經徹底玩砸了。
局勢發(fā)展到這一步,美國再次把矛頭對準了中國。
特朗普政府準備在關稅談判中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其他國家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以換取美方關稅豁免。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加稅,我也不逼大家了,就在中國跟美國之間二選一吧。
在把全世界溜了一圈之后,特朗普政府終于不裝了,一場席卷全世界的關稅大戰(zhàn),兜兜轉轉之后又變成了中美對決。
據(jù)美媒稱,特朗普政府正在對一些國家施壓,試圖讓它們通過經濟手段來“孤立中國”,以此換取美方降低關稅,而美方的條件包括“禁止中國商品通過別國運輸”、“阻止中企在別國設立工廠規(guī)避關稅”,甚至“不讓采購中國工業(yè)產品”等,這些具體的措施可能會根據(jù)“各國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而有所不同。

如今的美國已經不是當年的美國,今天的中國更不是當年的蘇聯(lián)。
特朗普政府所謂的“孤立中國”計劃,似乎高估了美國自己的影響力。
對于許多國家而言,中國是離不開的經濟命脈,美方的手段只會將它們推向中國。就拿日本和韓國這倆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來說,許多日企和韓企表示,他們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利益,若美國非要二選一,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xù)依賴中國。
不僅是亞洲國家,即使是美國的老牌盟友歐洲,也有人表示應與中國合作。此前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公開表示,中歐可以達成更廣泛的合作協(xié)議,甚至擴大雙方貿易。而東盟、南非等經濟體也紛紛打來電話與中方溝通。
最新的消息是,德國已經放寬了對華為的限制,這說明在中美之間,德國已經做出了選擇。

德國《經濟周刊》等媒體最近稱,正在組建新政府的德國聯(lián)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制定的聯(lián)盟協(xié)議中,“華為條款”被刪除。這意味著,華為在未來幾年很可能不會被排除在德國5G網(wǎng)絡外。
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德國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F(xiàn)在德國不再限制華為,其他歐盟國家很快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如果連歐洲這樣的傳統(tǒng)盟友都選擇中國,其他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只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因為在本質上,美國的思維就是零和博弈,你贏我輸,而不是雙贏。
當特朗普還在用冷戰(zhàn)思維,去脅迫其他國家二選一的時候。
中方卻在推動自主創(chuàng)新和高科技能力的提升,加速國內經濟循環(huán)體系的構建,給世界插下一根“定海神針”!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