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飛龍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分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guān)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chuàng)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lián)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我爸生前喜歡熱鬧,也喜歡趕熱鬧。早在十多年前,我們便開始考慮他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選了幾處地方,環(huán)境優(yōu)雅,交通便捷,離我們也不遠,屆時兒女們也可常去看他,可他卻覺得有些僻靜,冷清。為了不拂他的心愿,原已選好的塋地只好忍痛放棄,重新在全市最大的賀嘉山陵園購置一塊墓地。這還是他和我們一起去挑選的。他很喜歡,也滿意,我們心里也算踏實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節(jié),是最熱鬧的日子,特別是在去賀嘉山公墓的路上,人流量用密不透風形容,也并不夸張。四月五日早上六點二十,我爸咽下了這人間的最后一口空氣。他走時,雙眼微睜,我用手輕輕撫按幾次他的眼瞼,并含淚哽咽說讓他放心,我會照顧好媽媽,照顧好家人,但都無濟于事。我心里清楚,他是最舍不得我,放不下是我,怕我日后處事不周,受到委屈,沒有人替我承肩出力。我悲慟大哭,爸爸,爸爸啊!我此生再也沒有爸爸了!

接下來是給賀嘉山殯儀館打電話,請他們派靈車過來,對方說,路上人多堵車,讓我們耐心等待。到了上午九點,靈車來了,接著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便把我爸的遺體抬上靈車,移送到賀嘉山殯儀館。因為我是長子,由我陪著爸爸一同前往。原本一個小時的路程,靈車開了整整兩個半小時。途中我對爸說:“爸,你喜歡熱鬧,你看今天有這么多人來送你,你就放心走吧……爸,可憐的老爸,你再也不會被病痛折磨了……爸,若有來世,我還愿做你的兒子?!?/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葬后爸爸,我們便回到家里。按照舊時的傳統(tǒng)習俗,我媽為爸遷(鋪)了最后一次床——也就是傳說中的“壓床”。據(jù)說每個老人死后都會在出殯的當天夜里要回到生前睡的床上來“伸伸腳”“壓壓床”。因為我媽曾親眼見到我外公外婆死后回來“壓床”情景,所以她對此深信不疑。

那天晚上,我媽睡在我女兒的房間,我怕她心里難過,便陪著她聊到深夜,到了半夜十二點,我媽催促我上樓休息,我拗不過她,臨上樓時我又踅到我媽為爸鋪好被褥的房間仔細看了一眼,只見床單被褥鋪得整整齊齊,沒有一絲皺紋,枕頭下放著的竹制撓癢長勺露出一點點……我瞥了一眼以后,就轉(zhuǎn)身關(guān)燈上樓了。

第二天早上還不到六點,我正睡的迷迷糊糊,我媽就打電話給我,說我爸昨晚“回”來了。她說我爸在她床邊叫了一聲“老太婆?!比缓笏饋?,又來到我爸睡的房間,驚愕的是她昨天鋪好的被褥被我爸動過了。我還沒等我媽說完,就連忙下樓,徑直來到我爸的房間,只見床上我爸生前睡的一側(cè)被子上,十分清晰地留下兩個拳頭大小的凹陷痕跡,更驚訝的是枕頭下放置的撓癢勺也被我爸“扔”在被子上。我愣怔地站在床前喃喃自語,我爸昨晚真的回來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從我爸落平(咽氣)后,我就掐著手指默算他有沒有“撞七”(也就是指老人去世后,頭七、二七、三七……七七的日子,是否遇上農(nóng)歷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的這三天日子。)如果沒有撞上七,按照傳統(tǒng)習俗,孝子就要挨家逐戶地去討米,要上門討完一百家才可以,不然家里就不順利,亡人也遭苦難。不巧的是,我爸一個七沒有撞上。沒有辦法,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不過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找一戶姓“百”的人家(同音也行),直接去他家里討點米也可以。于是,我又打電話給我女兒,沒想到她還真有一個姓“百”的朋友,并讓我趕緊去他家里。我急忙趕過去。敲門,我站在門處(不能進門)。門開了,他知道了我的來意,只問了一句:“家里老了人吧。”(看來之前也有人遇到過和我同樣的情況)。

討完了“百”家米,接下來是“走七”。所謂的“走七”,就是在頭七里,主要親戚請孝子去他家里吃飯,這也是習俗。習俗說:走七走七,越走越有的吃。

我媽常說:百病送百客。意思是人不會長生不死,一個人總會得一種病離開這個世界。而我爸卻得了幾種病。如今他走了。享年,八十五歲。

爸,您安息吧!

2025.4.16

【作者簡介】

陳飛龍,生于1964年,九江人?,F(xiàn)居八里湖畔。創(chuàng)作散文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