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殘春憶啼鵑
花落春歸又幾番,斷魂誰復憶啼鵑。
可憐芳草萋迷處,只有游絲解送年。
首句:“花落春歸又幾番”,描繪了暮春時節(jié)花朵凋零、春天歸去的景象,“又幾番” 則強調(diào)了這種時光更迭的反復,暗示詩人歷經(jīng)了多次春去春回,在歲月的流轉(zhuǎn)中積累了諸多感慨,為全詩奠定了傷春惜時的情感基調(diào)。
次句:“斷魂誰復憶啼鵑”,“斷魂” 一詞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極度的哀傷與惆悵。啼鵑在古典詩詞中常象征著哀怨、悲苦,此處詩人反問誰還會像自己一樣在這殘春時節(jié)憶起啼鵑,流露出一種知音難覓的孤獨感,以及對往昔某種情感或經(jīng)歷的深深眷戀。

第三句:“可憐芳草萋迷處”,“可憐” 二字飽含著詩人的憐惜之情。芳草萋迷,描繪出一片雜草叢生、繁茂而又迷離的景象,既展現(xiàn)了殘春時大自然的荒蕪之態(tài),又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與紛亂,景中含情,情與景相互交融。
末句:“只有游絲解送年”,游絲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纖細、輕柔,在風中飄蕩。詩人認為只有這游絲懂得送別歲月,將游絲賦予了人的情感和意識,仿佛它是時光流逝的見證者和陪伴者。而 “只有” 二字,更凸顯出詩人的孤獨,在這殘春的世界里,唯有游絲與他相伴,共同感受著時光的悄然流逝。
詩人通過對花落、春歸、芳草、游絲等自然景象的細膩描繪,將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 “芳草萋迷” 不僅是對殘春景色的描寫,更映襯出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游絲解送年” 則將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游絲的意象緊密結(jié)合,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波動。

七絕·殘春似舊年
白水山前路渺然,綠楊深處有啼鵑。
春來多少傷心事,芳草萋萋似舊年。
白水山前路渺然:“白水山” 點明了地點,給人一種空曠、悠遠的感覺。“路渺然” 則描繪出道路在山間延伸,渺茫而遙遠,不僅寫出了眼前景色的開闊,也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仿佛人生之路也如同這山路一般,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
綠楊深處有啼鵑:“綠楊” 是春天的象征,展現(xiàn)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 “深處” 卻給人一種幽深、靜謐的感覺。啼鵑在古代詩詞中常被視為哀怨的象征,其啼叫聲往往會引發(fā)人們的愁思。在這里,啼鵑的叫聲從綠楊深處傳來,打破了原有的靜謐,更增添了一份凄涼和哀傷的氛圍,暗示著詩人內(nèi)心隱藏著的痛苦和憂愁。
春來多少傷心事:此句直接抒發(fā)了詩人在春天里內(nèi)心的傷感。春天本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但在詩人眼中,卻帶來了許多傷心之事。這里的 “多少” 一詞,強調(diào)了傷心事的繁多,卻并未具體說明是什么事情,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

芳草萋萋似舊年:“芳草萋萋” 描繪出芳草繁茂的景象,這是殘春時節(jié)常見的景色。而 “似舊年” 則將眼前的景色與過去聯(lián)系起來,暗示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輪回。芳草依舊如往年一樣茂盛,然而詩人的心境卻可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種景與情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過去的懷念,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
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 “芳草萋萋似舊年”,將今年的芳草與往年的芳草進行對比,突出了時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變化。同時,以芳草的茂盛來襯托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凄涼,使情感更加鮮明。
整首詩做到了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人通過對殘春景色的細膩描繪,使景物帶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而詩人的情感也在景物的描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 “白水山前路渺然”,既寫出了山路的渺茫,又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景與情相互交融,渾然一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