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么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媽媽……”這是一個母親在深夜發(fā)出的錐心自問。
離婚十年,她獨自把女兒養(yǎng)大,什么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圍著她轉(zhuǎn),投入所有的精力和錢,看她大學畢業(yè)看她參加工作……可不知道為什么,女兒對她講話越來越不耐煩,事事反著來,讓她感覺很傷心。
明明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遭到孩子討厭?現(xiàn)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親子關(guān)系的惡化,往往都有因果關(guān)系。
不是孩子天生“白眼狼”,很有可能是父母的愛用錯了方式。早一點洞察“越愛越疏遠”的真相,也許能幫你找到破局之道。

01
過分滿足:愛到卑微,反而養(yǎng)出“仇人”
很多家長往往對孩子有求必應(yīng):名牌衣服、最新手機、大額零花錢……寧可自己勒緊褲腰帶,也會竭盡全力滿足孩子。
然而,“碗米養(yǎng)恩人,斗米養(yǎng)仇人”,無條件的滿足,反而讓孩子欲望膨脹。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媽媽,當她自省女兒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討厭自己時,回憶起了至今讓她難過不已的場景。
女兒上大學后,開銷明顯增加,讓她感覺到了經(jīng)濟壓力。有一次,女兒再次致電追加生活費時,她忍不住提醒:“媽媽年紀大了,掙不了多少錢,你省著些花錢。”
然而,聽完這話,女兒卻沒有體諒,反而生氣地在電話那頭咆哮:“養(yǎng)不了我,當初為什么不把我判給我爸?”
那一刻,做媽媽的她無言以對,萬般滋味涌上心頭,她感覺很窒息。為了證明當初的決定沒有耽誤孩子,此后她更加小心翼翼對待孩子。孩子要錢,再不敢言語,生怕孩子跟了自己委屈。
這就是典型的被“慣壞”!
當孩子要什么都能輕易得到后,他們會將索取視為理所當然,進而失去感恩之心。

心理學中有一個深刻的觀點:當一個人在你面前肆無忌憚,往往暴露了你兩種弱點:
一是毫無底線地妥協(xié),對方要什么就給什么,委屈自己也要強裝大度;
二是雖有原則卻不敢堅持,因為害怕沖突或礙于情面,最終被對方拿捏住軟肋。
親子關(guān)系尤其如此。
若想避免孩子將來疏遠你,關(guān)鍵在于用原則為愛筑起邊界,才能教會孩子珍惜與擔當。
從孩子懂事起,就要堅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但愛不是無條件的縱容。那些傷害健康、違背底線的要求,我們絕不會答應(yīng),因為比起讓你開心一時,我們更在乎你平安一世?!?/p>
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予取予求,而是溫柔中帶著棱角:既用語言傳遞深情,也用行動樹立規(guī)則。
這樣的愛,才能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學會尊重,在界限感中理解責任。
02
過分拒絕:推開關(guān)心,養(yǎng)出“陌生人”
相比過分給予孩子關(guān)愛,還有一類家長由于過分拒絕孩子的關(guān)心,反而養(yǎng)出了“陌生人”。
孩子小的時候,總把好吃的留給孩子,美其名曰:我不喜歡吃。
孩子長大后有能力買東西孝敬了,卻每買一次,每埋怨一次、拒絕一次:別亂花錢,我們什么都不缺,錢留著你們自己花!
所有親密關(guān)系最初都像一杯溫水,父母若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想回饋溫暖。
可若父母永遠只說“不用管我”,這份心意便像被潑了冷水的火苗——孩子會逐漸認定:“我的關(guān)心是多余的,他們根本不需要?!?/strong>
關(guān)系中的“情感收支失衡”,才是孩子冷漠的元兇。長期被拒絕的失望,讓他們失去了“練習愛人”的機會。

就像《情感能量》中的比喻: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情感賬戶,存入的是被接納的關(guān)懷,支取的才是愛人的勇氣。
當父母一次次退回孩子的“存款”,賬戶便永遠無法增值,孩子自然學不會如何付出愛。
愛是雙向流動的能量,愛的能力,恰恰藏在“被需要”的體驗里。
當孩子遞來一顆糖,你說“謝謝寶貝,媽媽正好想吃”;當他主動收拾碗筷,你夸“有你在家真好”……這些瞬間,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原來我的愛,對父母如此重要?!?/p>
真正的親密,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關(guān)懷”開始——只有父母先學會“被愛”,孩子才能在未來懂得如何愛人。
03
過分強勢:以愛之名,養(yǎng)出“逆子”
朋友從小被母親掌控:挑食被威脅“餓死你”,選文科被逼改志愿,工作后仍被遠程操控。如今,她逢年過節(jié)不愿意回家,母親卻罵她“白眼狼”。
她無奈道:“一靠近那個家,我就窒息。他們永遠覺得我不夠好……”
這世上沒有天生疏離的孩子,只有未被溫柔接住的成長瞬間。

孩子的冷漠,是童年未被治愈的傷。童年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被忽視的情感、被踐踏的尊嚴,如同一道道裂痕,最終凝結(jié)成成年后難以跨越的情感鴻溝。
那些看似冷漠的疏遠,實則是成長環(huán)境埋下的因果:
若一個孩子從小活在“不被愛”的陰影里,他如何能在長大后相信愛的存在?又怎能學會用健康的方式愛自己、愛他人?
真正能滋養(yǎng)出愛的,從來不是犧牲與控制,而是這三個關(guān)鍵詞:
被看見(需求得到合理回應(yīng))
被接納(善意不被推開)
被尊重(選擇不被剝奪)
當父母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孩子才能從體驗中明白:愛不是討好,不是交易,更不是枷鎖,而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唯有先被溫柔對待過的人,才有能力將這份溫暖延續(xù)給世界。
一位心理學專家說:“親子關(guān)系最大的悲劇,是父母用一生的付出,教會孩子如何恨自己?!?/strong>
改變從來不晚,請記住這三條黃金法則:
愛要有底線:滿足需求前,先問“這對他成長有利嗎?”
愛要能接納:接受孩子的關(guān)心,讓他感受到“被需要”。
愛要懂放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非你的“作品”。
我們無法替孩子走完人生,但可以用對的方式,讓他學會走好自己的路。
從今天起,戒掉“過度付出”,學會“智慧去愛”——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愛你。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yǎng)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