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什么要結婚?
我聽過最實在的一句話是:
“當我們選擇走進婚姻,就意味著我們愿意在這個世界上與另一個人攜手,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p>
誠然如是,婚姻的本質(zhì),是一種感情的承諾。
但這種承諾,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結合,而不是被迫的捆綁和道德綁架般的脅迫。
換句話說——
女人要求男人對自己好,要明白這是他的愛,而不是責任;
同樣男人也要想清楚,你對女人的好,不該成為“綁架”她的理由。
一如董卿說:
“娶誰都需要房子,娶誰都需要努力掙錢,但你永遠都不要說,為了我而努力這種話,難道沒有我,你就不需要給別人嗎”
真正的愛,從不該是一場精打細算的交易。

1、以愛之名的付出,往往是最深的綁架
愛情里最動人的情話,有時候也會變成最鋒利的刀刃。
“我這么拼命工作都是為了你”
“要不是為了這個家我何必這么累”
這些話看似是付出,實則是情感勒索。
后臺有一位叫悠然的粉絲,她和我說男友一吵架,就會反復提及自己的“付出”——
“為了陪你過生日我推掉了重要客戶”、“為了給你買包我連續(xù)加班一個月”……
起初她很感動,后來才明白,這些"犧牲"都成了要求回報的籌碼。
當她想分手時,對方竟拿出記賬本:
“這兩年我給你花的每一分錢都有記錄。”
不禁讓我想到《親密關系》中有句話:
"真正的愛從不記賬?!?/p>
那些把付出當投資的人,本質(zhì)上把愛人當成了理財產(chǎn)品。
就像 當愛變成明碼標價的交易,再多的玫瑰都掩蓋不住銅臭味。 2、好的愛情,是兩棵并肩生長的樹 我見過最健康的婚戀關系,是父母的一對朋友,張叔和張嬸。 當年結婚時,兩人住在單位宿舍,張嬸常說:"我們不是在’熬日子’,是在’過日子’?!?/p> 她白天教書,晚上翻譯外文書籍;丈夫則一心鉆研技術,后來成為廠里最年輕的工程師。 漫長歲月里,他們從不說"為了你”,卻總在對方需要時自然伸出援手。 就像舒婷在《致橡樹》中寫的: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張叔評職稱失敗那晚,張嬸默默熱了黃酒;張嬸手術時,張叔連續(xù)三個月接送學生賺外快。 這些付出從不需要強調(diào),因為這本就是相愛之人的本能。 法國作家圣??颂K佩里在《小王子》中寫道: "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一起朝同一個方向看。" 真正成熟的愛情觀,是把對方納入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而非要求對方成為自己人生的全部意義。 就像兩棵相鄰的樹,各自扎根又枝葉相觸,共同沐浴陽光也一起抵擋風雨。 3、婚姻需要物質(zhì)基礎,但不應只有物質(zhì) 當然,我們不必矯情地否認物質(zhì)的重要性。 張泉靈說過: "沒有面包的愛情是童話,只有面包的婚姻是交易。" 關鍵是如何看待物質(zhì)在感情中的位置。 認識一對90后夫妻,結婚時租著房子卻過得很詩意。 陽臺種滿綠植,二手書架上擺著兩人淘來的舊書,周末不是去網(wǎng)紅店打卡,而是帶著自制三明治去郊外寫生。 當丈夫升職后想換大房子時,妻子卻說: “比起月供壓得喘不過氣,我更喜歡現(xiàn)在能隨時辭職去旅行的自由?!?/p>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分清"需要"和"想要"的界限,或許才是婚戀中最大的智慧。 房子車子固然重要,但若為此耗盡生命的熱情,再豪華的婚房也不過是鍍金的牢籠。 一如楊絳先生所言: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 4、愛是成全,不是占有 最令人動容的愛情,往往帶著成全的智慧。 想起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那對老年夫妻,當阿爾茨海默癥逐漸帶走妻子的記憶,丈夫每天仍堅持為她梳頭、讀詩。 記者問及感受時,老人說: “她記不記得我不重要,我記得她就夠了?!?/p> 這讓我想起作家鐵凝的婚姻觀: "好的婚姻能使一個人起死回生。" 她與經(jīng)濟學家華生結婚時已過知天命之年,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只有彼此專業(yè)領域的相互滋養(yǎng)。 這種愛,從不需要通過"犧牲"來證明。 就像華生曾說: "我愛的正是她獨立思考的樣子。" 所有以愛之名的過度付出,本質(zhì)上都是對親密關系的窒息式占有。 真正的愛,應該像陽光照耀花朵,不為占有芬芳,只為見證綻放。 在這個習慣用物質(zhì)衡量一切的時代,董卿的話猶如一劑清醒藥。 婚姻需要房子,就像生活需要空氣;人生需要奮斗,就像植物需要生長。 但這些從來都不是也不該是愛情的籌碼。 很喜歡作家慶山說過的一段話: “最好的關系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而是并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