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波音

來源 | 《無字史記》

歷史學家有一個煩惱,越回溯過往,能夠找到的史料就越少,就越難揭示歷史的真實面貌。這個煩惱同樣折磨著考古學家,他們面對沒有文字材料出土的考古遺址時,經(jīng)常感到困惑,這個遺址到底對應史書中記載的哪個族群、哪個城鎮(zhèn)呢?相比前兩者,古人類學家更容易發(fā)出“我太難了”的哀嘆,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文字還沒有被創(chuàng)制出來的史前時代,不論是遠古化石還是石器,都不會有只言片語留下。

偏偏對人類歷史來說,很多影響深遠的事件,都是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發(fā)生的。例如,古人類數(shù)百萬年間進化與遷徙的歷史,幾乎都隱藏在無言無字的迷霧之中,只能依靠鳳毛麟角的遺物略窺一二。人類主要的農(nóng)作物、家禽家畜的馴化,航海技術、制陶技術、冶金技術、建筑技術的發(fā)明,都是在文字發(fā)明前很久就誕生了,很多時候,后人只能在傳說故事中胡亂寫上一個名字,作為這些技術的發(fā)明人,不能當真。

再往后,即使進入了文字時代,海量的信息仍然沒有被記錄下來,或者雖然被記錄下來了,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遺失了,“焚書坑儒”即是典型事例。更有甚者,并不是每一個古代記錄者在寫作的時候都能夠認真負責。有些古人出于某些目的,甚至故意篡改和偽造歷史,比如成王敗寇,贊美勝利者,貶低失敗者。

除了真?zhèn)坞y辨的文獻資料和沉默不語的考古證據(jù),我們就沒有辦法觸摸更多的歷史真實了嗎?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領域上演了一場神奇的跨界大戲,分子生物學闖入了原本屬于古人類學、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領域,以古今人類和動植物基因為樣本,通過基因分析與比較,揭示了過去常規(guī)研究方法無法涉足的歷史真相,尤其是提供了史前時代古人類遷徙歷史的細節(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基因為什么能夠揭示歷史?分子生物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簡要地說,生物基因在不同代之間既有遺傳,也有少量的變異。通過基因比較,可以得知不同人、不同人群之間的遺傳關系是近還是遠,兩者的共同祖先大概出現(xiàn)在什么年代。這樣,同一時代的不同人群之間就建立了聯(lián)系,不同時代的古代人群與現(xiàn)代人群之間也建立了聯(lián)系。

比如,人類的Y染色體上的基因是父系遺傳的,一代代的父親傳遞給自己的兒子;一種細胞器(線粒體)上的基因是母系遺傳的,一代代的母親傳遞給自己的女兒。因此,通過比較Y染色體,我們知道同一時代不同男性之間的親疏遠近,從而知道古代男性與現(xiàn)代男性之間的遺傳關系,進而推測歷史上男性群體的遷徙過程。母系遺傳的線粒體基因也有類似的規(guī)律。再進一步,由于許多動植物的馴化和傳播是與特定的古代人群及其遷徙掛鉤的,因此對馴化動植物基因的研究,也能夠揭示大量的人類歷史信息,特別是關于古代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游牧業(yè)的信息。

就這樣,分子生物學涉足了歷史學,分子生物學家變成了歷史學家。

在筆者讀大學的時候,老師曾經(jīng)說,當“文革”結束后下放勞動的老一輩地質(zhì)學家回到學校時,發(fā)現(xiàn)地質(zhì)學的理論世界已完全變了,板塊構造學說重構了整個地質(zhì)學理論體系。也正是在筆者上大學的20世紀90年代,人類單一起源的“走出非洲說”進入大學課堂,以基因研究為基礎的人類起源與遷徙的新學說震撼了古生物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界。

分子生物學的“跨界打擊”,對于史前歷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領域是一次重塑,其影響不亞于板塊構造學說對于地質(zhì)學的影響。過去學者對于古人類骨骼的對比研究、對于石器的對比研究、對于陶器的對比研究所產(chǎn)生的成果,雖然也非常有價值,但很多成果需要在分子生物學視角下重新檢驗、重新詮釋。很多過去的研究成果依然可能被證明是有效的、準確的,但也會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或?qū)⒁蛔C明是錯誤的。

在古代史書和考古遺址之外,分子生物學家又翻開了一本“無字史記”,并把上面的基因密碼翻譯出來,使我們對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對于祖先的起源、進化、遷徙和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基因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也實現(xiàn)了“跨界”,這些新的科學手段在人文學科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很多新發(fā)現(xiàn)。人類和動植物在活著的時候,會從環(huán)境、食物中吸收特定的元素,從而在死后的骨骼、牙齒、莖稈上留下元素信息。通過這些信息,科學家能夠推測他們/它們過去生活時代的環(huán)境、所吃的食物或吸收的營養(yǎng)成分,這些都是歷史。

運用基因、元素這些高科技手段研究古人類、考古、歷史最大的好處,可能就在于它們的真實性。史書是古人寫就的,那些內(nèi)容可能會因有人隨意取舍、記憶有誤或者心存故意而偏離歷史真實,但基因、元素的研究是科學,以客觀而非主觀的科學事實和科學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茖W還可以檢驗,用重復性的操作來檢驗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準確、正確,從而降低了人為造假的可能與危害。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索,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正在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高精尖武器”,并積累了大量的成果。關于我們祖先的“無字史記”的解讀內(nèi)容已經(jīng)足夠豐富,上面記載了關于祖先的物種起源、族群遷徙、生產(chǎn)生活乃至文化脈絡的大量生動故事。

現(xiàn)在,就讓我們翻開這本“無字史記”,閱讀有關祖先的新鮮歷史,展開一次以基因為導航的尋根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