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熱搜,說是在深圳、南京、青島的相親會,男女比例已經失衡到了1:50。
不是男多女少,而是女多男少!
在今年初,成都人民公園的相親角也出現(xiàn)了女生“人滿為患”的場面。
然而根據(jù)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中國男性總人口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萬。
中國男人去了哪里?為什么相親市場上只剩下女人?
9個女人“搶”1個男人
今年1月,成都市人民公園貼出了一張通知:相親角女生位置已滿,暫停登記。

數(shù)據(jù)顯示在上海,相親市場男女比例已經突破了1:9,意味著9個女人“搶”1個男人。
有調研顯示,去年部分城市相親市場的男女比例上,女性要整體多于男性。
其中,成都以1:43高居榜首,杭州以1:40緊隨其后,南昌則以1:36位居第三。

相親市場的男女失衡夸張到了什么程度?
有網友稱,在廣州的某個相親局上,女生的入場費已經飆到了500元!
而男生不僅免費,還送飲料!
結果現(xiàn)場來了將近1000個女生,男生卻寥寥無幾。相當于這些女生自掏50萬,開了個大型茶話會。
女人更聽勸
為什么相親市場上只剩下了女人?
表面原因,是女人更聽勸,以及相親市場上女性的門檻相對較低。
每逢佳節(jié)必催婚,已是我們的一大“傳統(tǒng)”,哪個單身男女沒有經歷過幾次團年飯上被長輩催婚?

但很多時候,長輩催婚的話,男人聽了就聽了,女人則是真的聽進去了。
因為從基因和生理結構上,女人天生就更“聽勸”。
有研究顯示,女性額葉后下部和頂葉前下皮質區(qū)的灰質體積比男性更大,這種生理特征使女性對情緒識別的準確率比男性高15~20%,能更敏銳感知他人意圖并調整行為。
導致這種生理差別的原因也很簡單,母親需要通過快速理解嬰兒哭聲來確保后代的安全。
至于相親門檻,就更好理解了。
現(xiàn)如今一個都市男性,名下沒有一套房,兜里沒有幾十萬存款,是基本沒資格去相親角走一圈的。
而女人就簡單多了,年輕、有房、有存款當然更好,即便沒有也問題不大,相貌端正、身體健康就行。
甚至在有的地方,性別女就行。
資本捧起來,女人剩下來
說完表面原因,再來說深層次原因。
一方面,是大城市對女性的容納。
其實仔細看看相親市場男女比例失衡的諸多報道,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基本只出現(xiàn)在城市,尤其是一線大都市。
因為在這些城市第三產業(yè)更加發(fā)達,教育、醫(yī)療、文娛等服務業(yè)比重更高,而這些行業(yè)對女性相對更加友好,提供了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此外,從長輩的角度來說,也更愿意支持女兒留在城市。畢竟在長輩的觀念里,城市更加穩(wěn)定,也更有發(fā)展前景。
另一方面,是資本對女性的“捧殺”。

在資本眼里,男人的消費能力甚至不如一只狗。
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對男人的貶低,實則不然。
資本如此精明且功利,哪會浪費一分錢精力去貶低一個對自己毫無價值的對象。
這句話實際是用來捧高女性的。
在這種對比產生的優(yōu)越感中,讓女性更愿意去消費。
在這樣的情緒價值下,“月薪兩萬配不上你”“男人愛你就該為你清空購物車”這樣的洗腦話術也就有了市場。
大城市對女性的友好拉升了相親市場上女性的比例,被資本捧得太高的女性又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婚戀對象被剩了下來。
男人呢?跑了!
那相親市場的男人去了哪里?
答案也簡單:普通男人跑了,優(yōu)質男人不需要。
資本對女性的捧殺導致的結果之一,是性別對立。
而這種性別對立通過網絡放大,讓年輕人正在失去構建親密關系的動力和能力。
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家暴、彩禮糾紛類視頻的用戶停留時長是甜蜜日常類的3.2倍。
編造一個“鳳凰男騙婚獨生女”的劇本,策劃一個“撈女收割富二代”的短劇,帶動的相關業(yè)務咨詢增長是400%。
另有研究顯示,持續(xù)接收此類消息三個月,用戶對異性的信任值就會下降58%。
捧殺的結果之二,是抬高了男性進入相親市場的門檻。
在以前,男人有房就行。而現(xiàn)在,有房無貸才是基本標準。甚至在有些地方,房產證上的名字寫誰,也成了相親一開始就討論的話題。
在這種背景下,普通男人自然不會主動去相親市場自討沒趣。
至于優(yōu)質男人,優(yōu)質男人在市場上是不流通的!
一部分優(yōu)質男人是后天成長起來的,在這成長過程中大部分都已有了伴侶。
而另一部分家境優(yōu)越的優(yōu)質男人,又怎么可能在重重“圍獵”之下被漏到相親市場上來?

有一種說法是,生產力越發(fā)達,男女對立就越嚴重,這幾乎是所有發(fā)達國家的通病。
在這背后的本質,或許就是資本對人的異化。
被矮化的男性,被物化的女性,共同造就了眼下畸形的相親市場。而在這樣的相親市場上,無論男女其實都是輸家。
這樣的大潮似乎不可逆,個體在潮流的裹挾下能作的選擇可能也不太多。
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有盡量保持清醒,不輕易被任何觀念左右自己。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