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75 歲的姜昆在洛杉磯被偶遇和家人朋友組團在日料店吃壽司。

消息一經(jīng)傳出,網(wǎng)友們炸開了鍋,有人指責他 “國內賺錢國外花”。
在大眾眼中,作為老一輩藝術家,姜昆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這樣在國外愜意享受日料的場景,與大家心中對他的傳統(tǒng)認知產(chǎn)生了沖突,也因此引發(fā)了諸多爭議和猜測。
但他遇到的爭議遠不止這些。

從相聲藝術大師到口碑陷入滑鐵盧。
堅守高雅藝術的姜昆,終究落了俗套。

堅守藝術的高雅
早在2022 年虎年春晚,姜昆和搭檔戴志誠表演的相聲《歡樂方言》,
被部分網(wǎng)友指出與大山 2019 年在多倫多海外春晚上表演的《大山侃大山:北京人說不了廣東話》橋段相似。

一時間質疑姜昆抄襲的聲音甚囂塵上,眾多網(wǎng)友紛紛在其評論區(qū)痛罵。
好在大山及時出面澄清,稱姜昆是他的老師,這個作品是姜昆早在 1987 年就公開表演過的,自己表演的版本也是姜昆傳授的,這才讓真相大白。
立雕像事件同樣將姜昆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3 年,河南寶豐縣的馬街書會為姜昆等一眾老藝術家設立雕像。
但有人認為立雕像一般是給已故且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姜昆當時健在,并且質疑他的成就還未達到能立雕像的高度,覺得他 “德不配位” 。

不少網(wǎng)友吐槽,認為還有很多為國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都沒立雕像,不應該先給姜昆立像,此事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除此之外,他跟郭德綱之間的斗爭更是是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2006 年,一場 “反三俗” 運動在相聲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而姜昆正是這場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
當時,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聲行業(yè)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變革,
部分相聲作品為了吸引觀眾眼球、追求商業(yè)利益,出現(xiàn)了內容低俗、媚俗、庸俗的 “三俗” 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相聲藝術的形象和聲譽。

姜昆深感憂慮,他認為相聲作為一門傳統(tǒng)藝術,應當堅守藝術底線,保持其高雅的品質和文化內涵,
于是高舉 “反三俗” 大旗,呼吁相聲界同行共同抵制 “三俗” 之風,凈化相聲舞臺,讓相聲回歸到藝術的正軌。

在實施 “反三俗” 行動過程中,姜昆多次在公開場合發(fā)表演講,強調 “反三俗” 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呼吁同行們共同努力,提升相聲作品的質量和品味。
他還通過組織會議、發(fā)布倡議書等方式,推動 “反三俗” 運動在相聲界的廣泛開展。

在他的努力下,“反三俗” 成為了當時相聲界的熱門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反三俗” 運動的開展,對德云社等相聲團體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德云社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接地氣的作品,在當時深受觀眾喜愛,但部分作品也因內容較為通俗,被指存在 “三俗” 問題。

面對 “反三俗” 的壓力,德云社不得不對演出內容進行調整和整改,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質。
一些經(jīng)典作品在表演時對某些可能引起爭議的內容進行了刪減或修改,創(chuàng)作方向也逐漸向更積極健康、更具思想性的方向轉變。

比如德云社的一些作品開始更多地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哲理,以更正面的形象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這一行動也引發(fā)了郭德綱等人的反擊。
郭德綱認為,相聲本就是源于民間的藝術,要貼近百姓生活,其所謂的 “俗” 是通俗而非低俗,是為了讓觀眾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他覺得 “反三俗” 運動對德云社的指責過于片面和苛刻,是對德云社發(fā)展的一種阻礙。
郭德綱在一些場合通過相聲作品和言論,對 “反三俗” 進行了回應和調侃,表達了自己對相聲藝術的理解和堅持。

他的這些反擊言論,進一步加劇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和爭議,也讓 “反三俗” 風波成為了相聲界一段備受爭議的歷史事件。
不過,姜昆能掀起“反三俗”運動,或許也是跟他的學藝經(jīng)歷有關。

嶄露頭角
1950 年,姜昆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 ,自幼便對相聲藝術展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小時候的他,常常沉浸在侯寶林、郭啟儒等相聲前輩的經(jīng)典作品中,

那些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演,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他,在他心中種下了熱愛相聲的種子。
1968 年,年僅 18 歲的姜昆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奔赴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

在北大荒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他不僅鍛煉了堅韌的意志,還與文藝表演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一次偶然的機會,姜昆觀看了郝愛民、李文華等相聲前輩的演出,深受觸動,從此堅定了走上相聲創(chuàng)作和表演道路的決心。

此后,他憑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華,逐漸在地方上嶄露頭角。
1974 年,他與師勝杰合作的相聲《赫哲新花》和《林海紅鷹》在黑龍江名聲大噪,正式踏入公眾視野。

這兩部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和詼諧的表演,展現(xiàn)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認可,也為姜昆的相聲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拜師馬季
1976 年,對于姜昆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一年,他與師勝杰代表黑龍江參加全國曲藝調演,表演的相聲《林海紅英》憑借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幽默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喝彩和掌聲。

演出結束后,馬季找到姜昆,表達了對他的欣賞,并詢問他是否愿意加入中央廣播說唱團,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相聲演員,同時還流露出想收他為徒的想法。
面對馬季拋出的橄欖枝,姜昆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就這樣,26 歲的姜昆正式拜入馬季門下,成為了馬季的得意門生,開啟了他在相聲藝術道路上的輝煌征程。
進入中央廣播說唱團后,姜昆在馬季的悉心指導下,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相聲藝術。
馬季對姜昆要求極為嚴格,不僅傳授給他相聲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還教導他如何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

在馬季的影響下,姜昆逐漸領悟到了相聲藝術的精髓,他的表演水平和創(chuàng)作能力得到了飛速提升。
在馬季的指導下,姜昆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并表演新的相聲作品。
他與馬季合作的相聲《迎春花開》,以獨特的視角和詼諧幽默的語言,展現(xiàn)了農村的新變化和新氣象,一經(jīng)推出便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這部作品不僅讓姜昆在相聲界嶄露頭角,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在相聲創(chuàng)作道路上不斷探索的決心。
此后,姜昆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喜事》《科學院的春天》《愛的挫折》等一系列優(yōu)秀相聲作品,

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xiàn)實,充滿了生活情趣和時代氣息,深受觀眾喜愛,也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在與馬季的合作過程中,姜昆不僅學到了精湛的相聲技藝,更從馬季身上學到了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敬業(yè)精神。

馬季對相聲藝術的熱愛和專注,深深地感染著姜昆,讓他明白了作為一名相聲演員的責任和使命。
姜昆深知,自己能夠遇到馬季這樣的恩師,是人生中最大的幸運。他倍加珍惜這個機會,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希望能夠不辜負恩師的期望。

春晚???/p>
1983 年,中央電視臺舉辦首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姜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作為編導組成員之一的姜昆,身兼節(jié)目策劃、劇務、相聲演員以及主持人等數(shù)職,全方位地參與到了春晚的籌備與演出中。

在首屆春晚的舞臺上,姜昆展現(xiàn)出了他的多才多藝和卓越的主持、表演能力。
他與馬季、劉曉慶、王景愚共同擔任主持人,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親切自然的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同時,他還表演了三段相聲,與李文華合作的《錯走了這一步》更是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不少觀眾意猶未盡,紛紛打電話要求他繼續(xù)表演,
于是姜昆又加演了兩個相聲小段,為晚會增添了更多歡樂。

此外,他還與李谷一共同演唱了電影《劉三姐》的插曲,展現(xiàn)了他在歌唱方面的才華。
從 1983 年到 1994 年,姜昆連續(xù) 11 年登上春晚舞臺,成為了春晚的???。
在這期間,他為觀眾帶來了許多經(jīng)典的相聲作品,如《虎口遐想》《電梯奇遇》《樓道曲》《著急》等。

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xiàn)實,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xiàn)了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引發(fā)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可惜之后他的口碑就因經(jīng)常在美國被人偶遇而走向了下坡路。

結語
從相聲藝術大師到口碑陷入滑鐵盧。
堅守高雅藝術的姜昆,終究落了俗套。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沒有低俗等不良引導。
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