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封建社會,人們的出身決定命運,不同的社會階級有不同的地位和財富?!叭叹帕鳌睂⒄麄€社會嚴格地等級化,“上中下九流”更是直接對應不同的職業(yè)。那么,“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分別包含了哪些職業(yè)呢?一起來看看吧。

1

三教正傳,奠定等級之基

公元10世紀,北宋歷史上一位大文豪蘇軾的好友李道純在他的名作《滿江紅》中寫道:“三教正傳……笄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彼赋觯?、佛、道三教源于同一祖,后分別立教、傳播開來。

三教的出現(xiàn),為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根據(jù)職業(yè)和地位,將社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和奴隸六個等級。到了秦漢時期,又變?yōu)樘熳印⒅T侯、士、農(nóng)、工、商六等級。

隨后,佛教和道教傳入中國并逐漸興盛。隋唐時期,三教(儒、佛、道)和原有的九流終于合而為一,正式形成了“三教九流”的社會等級模式,并延續(xù)了近千年。

2

“三教九流”異乎“上中下九流”

“三教九流”一詞最早見于東漢章炳的《漢書·藝文志》。書中所指“九流”,乃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九大學術流派。

到了隋唐,“九流”才與三教結合,具體包含:

儒家:學習經(jīng)書,傳播理念

道家:修道煉丹,求長生不老

佛家:剃度出家,行善積德

法家:研究法律,明曉國家典章

墨家:崇尚節(jié)儉,重視“兼愛”

農(nóng)家: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雜家:學習百家之長

陰陽家:研究天文地理

縱橫家:講究策略布局

這種“九流”帶有中性色彩,僅指不同學科和流派。而后世引申的“上中下九流”,則隱含了等級觀念,直接對應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職業(yè)。

3

上中下九流的職業(yè)

那么,“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分別包含哪些職業(yè)呢?下面讓我們來細細品讀。

民間有句順口溜直白地概括了“上九流”的內涵:

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君王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

所謂“上九流”,就是統(tǒng)治階級中的頂層人物。一流佛祖二流天,比喻神靈地位最高,皇帝的權力也是“神授”而來。君王、官員居次,而君王之下還有按功勞和職位高低排序的閣老、宰相等大臣。最后則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品級逐級升遷的進士、舉人和解元。

可以看出,“上九流”僅限于皇室內部的排序,是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細分。而真正的下層平民,如農(nóng)民、工匠、商人等,則完全被排除在外。

相比之下,“中九流”的范圍要廣得多:

一流秀才二流醫(yī),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彈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棋琴。

秀才是讀書人中的初級,尚未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醫(yī)生受業(yè)務所限,地位較低;畫家、戲曲藝人雖有一技之長,但不被納入主流;算命、賣藝的更是頗不受重視。再者,雖然佛老道家被列為“三教”,但在儒家主導的社會中也屬于邊緣群體。

這些人既不屬于上層統(tǒng)治階級,又不像普通平民那樣成天忙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能說處于社會中間層。他們或多或少地享有了一些特權,但還遠未真正進入統(tǒng)治核心。

最后是下九流,如果說上九流是天上地下,中九流是人間塵世,那么下九流就是在塵埃里茍延殘喘了。

民謠中直白地指出了下九流的種種職業(yè):

一流高臺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高臺演員、吹打樂人、雜技演員、推銷商、工人、按摩師、修鞋匠、生活雜役……社會最底層的各色小人物都被一一羅列。而貶義意味最重的娼妓,甚至在此列表中排到了最后一位。

我們不難看出,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職業(yè)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象征,直接與個人的榮辱掛鉤。而要想跨越等級獲得地位提升和財富積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4

三教錯綜,儒壓佛道

盡管官方提出了“三教”并重的概念,但三教在民間接受程度迥異。

道教追求長生不老,講究行氣,為尋求仙道而四處云游的“羽客”比比皆是。但這類人大多浮夸做作,不諳世事,于是有“散寶于市,收患于身”的說法。道士也多被視為以賣符水、算命謀生。

佛教在中國第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翻譯佛典以來影響日大。寺院、佛塔到處林立,虔誠的百姓也時常擠在一起聽經(jīng)說法、燒香禮佛。然而在士大夫學者看來,這些“胡僧”不學無術,導致民眾迷信,應該視為異端。

相比之下,儒家強調教化整飭百姓,讓每個人各司其職、溫良恭儉,這更為統(tǒng)治者所歡迎。況且儒家典籍如《四書五經(jīng)》中所記載的歷史,正是當前王朝統(tǒng)治的依據(jù)。所以在政治和思想上,儒學始終壓倒佛老,成為正統(tǒng)。

5

等級森嚴,地位難突破

我國早在周代就有分封制和等級制度雛形,但直到隋唐方始正式確立下來。此后千余年間,三教九流和上中下九流的區(qū)分一直延續(xù),對普通老百姓的社會流動形成極大阻礙。

即便到了相對開明的明代,下九流中的娼妓也遭到歧視和懲處。據(jù)記載,娼妓的家屬必須佩戴特殊的綠帽子,穿綠衣服,在大街上走路也不能占據(jù)正中間,只能讓路給他人。若有違反,就要受鞭刑或下獄的處罰。

而農(nóng)民、工匠等平民百姓更是連下九流都不如,完全在社會等級之外。他們要想翻身,只有通過殘酷的科舉進入官場,逐步晉升才有一線希望。

直到清末,隨著西方思想傳入和新式學堂的興起,這種嚴格的等級觀念才逐漸被沖淡。但它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方向,對古代社會造成的阻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上九流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排序,中九流是受過一定教育、掌握專長的中間層,下九流則包含社會最底層的各色小人物。

三教九流和上中下九流的區(qū)分,將整個古代社會分割成不同的等級,人的出生直接決定未來的發(fā)展。雖然我們今天已經(jīng)擺脫這種嚴苛的等級觀念,但回顧歷史,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積弊,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仍大有裨益。

◎本文來源:“世界歷史網(wǎng)”,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