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48小時的戰(zhàn)爭,踢碎了葡萄牙400多年的殖民美夢,也讓所謂的“北約集體防御”露出了真面目——紙老虎。
印度打得干脆,北約看得冷淡,葡萄牙呢?被打得暈頭轉向,還來不及喊“條約呢”,就被收拾得一干二凈。
這事兒告訴咱們一個再樸素不過的道理:沒實力,條約就是笑話,盟友都是擺設。別以為抱了誰的大腿,就能橫著走;真正能保命的,從來都是自己的肌肉!
一紙條約保不住果阿——葡萄牙慘敗打了誰的臉?
1961年12月18日凌晨,印度第17步兵師、裝甲第1旅和海軍第17艦隊同時向葡屬果阿、達曼、第烏島三個區(qū)域發(fā)起進攻,參戰(zhàn)兵力超過45,000人。

對面的葡萄牙守軍,總共不到4,000人,裝備老舊,兵員訓練程度極差,最關鍵的是,他們完全沒等到援軍。
葡萄牙是北約創(chuàng)始成員國之一。根據(jù)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只要成員國之一遭遇外部攻擊,其他成員可視為共同遭遇敵對行動,有權進行武裝干預。
但這場戰(zhàn)爭中,印度軍隊直接動手打了一個北約國家的殖民地,北約卻保持了全程沉默。

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全部選擇“坐視”。甚至連一紙譴責聲明,都沒有。葡萄牙政府向北約秘書處發(fā)出呼吁文件時,得回來的只有例行公文,沒有一句實質支持內容。
果阿戰(zhàn)場的葡軍指揮官阿梅里科·托馬斯, 在戰(zhàn)前就已經明白:總部不會派一兵一卒來救這片殖民地。

戰(zhàn)爭只持續(xù)了48小時。印度軍隊占領果阿,全殲葡軍主力部隊,俘虜超過3,000人,葡萄牙陣亡30人,印度僅損失22人。這不是戰(zhàn)爭,是驅逐。葡萄牙在果阿的400多年殖民統(tǒng)治,在短短兩天徹底瓦解。

這不是葡萄牙第一次遇到殖民危機。可不同的是,這次它是“有靠山”的北約成員,還有1951年與美國簽署的《互助與共同防御條約》加持。
美國曾提供武器裝備,葡萄牙甚至將果阿稱為“北約的領土范圍”,借此向印度施壓。但真打起來,美國拒絕介入,北約全面失聲,葡萄牙的最后幻想被現(xiàn)實碾得粉碎。
1961年的果阿,不只是一場小規(guī)模局部戰(zhàn)爭,更是一次地緣政治公開測試。測試的對象不是印度,而是葡萄牙。測試的內容是:沒有實力的國家,靠加入軍事聯(lián)盟就能安全避險嗎?
結果寫得明明白白:不能。
霸權崩塌,帝國縮水——海上巨人如何沉入淺灘?
公元15世紀末,葡萄牙率先進入大航海時代。航海家迪亞士繞過好望角,達·伽馬橫穿非洲與印度之間的洋流線,開啟了歐洲的海外殖民擴張。

從1510年征服印度果阿,到1557年租借澳門,葡萄牙建立起橫跨三洲的殖民帝國。
全盛時期,葡萄牙海外領地面積高達104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今天中國疆域的十倍。而它的本土國土,只有9.2萬平方公里,連云南省都不如。

“小國大帝國”的格局支撐了一段時間,但帝國衰敗的種子早已埋下。
1580年,葡萄牙國王絕嗣,王位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之手,兩國開始長達60年的聯(lián)合王國時期。
西班牙的戰(zhàn)爭拖垮了葡萄牙的海軍和財政,多個殖民地被英國、荷蘭趁亂奪走。即便1640年葡萄牙重獲獨立,但其世界影響力已大幅縮水。

進入19世紀,葡萄牙徹底失去大國地位。1807年拿破侖入侵葡萄牙,王室倉皇出逃到巴西。
1822年,巴西宣布獨立,葡萄牙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失去。20世紀初,葡萄牙國內政局動蕩,政變頻繁,政府更迭速度堪比翻書,經濟衰退加劇,殖民地反抗此起彼伏。
到二戰(zhàn)之后,葡萄牙被排除在馬歇爾計劃之外,復蘇緩慢。
雖然1949年加入北約,1951年和美國簽署軍事互助條約,但在聯(lián)盟體系中始終屬于“地位邊緣”,既無經濟權重,也無戰(zhàn)略話語。

更致命的是:葡萄牙堅守殖民體系的時間太長。進入1960年代,全球掀起民族解放浪潮,非洲、亞洲大量國家獨立。
而葡萄牙依然死守印度屬地果阿、非洲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這種逆全球趨勢的政策,不僅引發(fā)國際批評,更使其在北約內部也變得尷尬。
果阿戰(zhàn)爭,就是葡萄牙帝國主義政策的斷頭刀。戰(zhàn)敗之后,它在國際地位上滑入谷底。1960年代末,葡萄牙成為西歐最窮國家之一,人均GDP低于西班牙一半,經濟靠外援維持,國際形象破產。

強國欺弱,聯(lián)盟棄卒——沒人替你擦血的世界規(guī)矩
果阿戰(zhàn)爭爆發(fā)前,葡萄牙曾寄希望于北約出面威懾印度。早在1954年法國放棄在印度的五座城市后,葡萄牙堅決不退讓。因為它信任美英法這些“盟友”,還抱著1951年防御條約的幻影。

可戰(zhàn)爭開始,所有北約成員國無一表態(tài)支持。葡萄牙向美國呼吁,美方冷處理。向北約理事會投訴,連會議紀要都未曾發(fā)布。只有冷冰冰的現(xiàn)實——你打你的仗,北約按兵不動。
當時美國和印度的關系正在改善,北約更不愿與亞洲大國鬧翻。相比之下,葡萄牙是冷戰(zhàn)中的邊緣角色,地理位置偏,經濟體量小,殖民政策落后,出問題也就“事不關己”。

尼赫魯公開諷刺:葡萄牙妄圖靠北約威懾印度,連一艘航母都沒撈到。印度政府對外宣布:不承認果阿為北約范圍,也不承認對葡萄牙的戰(zhàn)爭構成對北約的攻擊。這套“話術”,沒人反駁。
北約默許,等于承認:你要守果阿,自己守;守不住,別怪我們。
1961年果阿戰(zhàn)敗之后,葡萄牙不再幻想靠聯(lián)盟“茍活”。1974年,葡萄牙國內爆發(fā)康乃馨革命,政權垮臺,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相繼獨立。
葡萄牙徹底從“帝國時代”跌入“邊緣歐洲國家”隊列。
果阿戰(zhàn)爭的意義早已超出殖民地本身。它寫在了每一個弱國的外交黑板上:國際條約不能當保險箱,只有實力才是保命符。
今天的世界,強國有規(guī)則,弱國看人臉色。你沒硬實力,沒人替你說話;你要是真被欺負,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深表關切”。
葡萄牙的故事,講得夠清楚了。那些還以為“加入組織就有保障”的國家,勸你們別太當真。真有事,紙上的字一個字不會跳出來擋子彈。
參考資料
葡萄牙:如何從海上霸主淪落為西歐“最窮”國家?.礪石商業(yè)評論.2024-08-22
印度,三天打贏一個歐洲國家.澎湃新聞.2021-07-26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