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哥
每年丁香花開時,暖暖的春意撲面而來,很多朋友紛紛趕往法源寺,去欣賞、拍攝那兒的丁香花。其實,這座初建于唐太宗時期、完成于武則天時期、后經歷代反復建造的法源寺,最初是以海棠花或牡丹花聞名于世。如今,丁香花成為頭魁,可知世事變遷,原屬平常。
與法源寺百花頭魁更替對應的,是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滄桑之后,終以明代布局、明清時代面貌示人的法源寺建筑群。
造像與殿堂大小比例
為何有些失調
如今,在這座千年古剎里,只有通過大雄寶殿和藏經閣內的四個蓮花柱礎,以及殘破的史思明造塔碑,才能感受到來自唐代的歷史氣息。除此以外,您所能見到的,基本上是從各處寺廟遷移而來的不同時期的文物。

比如,在法源寺天王殿前,就矗立著兩尊清代風格的青銅獅子。這兩只獅子的形象,頗具犬的神韻,而這種造型的獅子多出自清代中葉。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斷,青銅獅子是清雍正年間所造,其最初守衛(wèi)的地點,是紫禁城內的某處宮闕。有學者進一步推測說,這對青銅獅子的“娘家”,應該是位于紫禁城西路、武英殿以西的咸安宮。若真是如此,這對獅子或許見證了清乾隆年間和珅、和琳兄弟的求學經歷。
1912年,咸安宮的主體建筑被燒毀。不久之后,民國政府撥款,在原址基礎上興建起放置文物的寶蘊樓。而青銅獅子,則有可能最終落腳于法源寺。
漫步在法源寺中,所見到的第一重殿宇是天王殿。其中心位置是彌勒佛像,背后為韋陀造像,兩側是四大天王造像。根據學者陳未在《北京寺院建筑》一書中的說法,彌勒與韋陀造像皆來自海淀區(qū)的大覺寺。據周紹良的《北京法源寺》一文介紹,無論是彌勒造像,還是背后的韋陀及兩壁四尊天王,都是青銅所制,勇猛威嚴,應出自明代名家之手。
然而,這些造像與殿堂的大小比例卻顯得有些失調。彌勒佛坐像高1.12米,韋陀坐像卻高達1.7米,彌勒佛比韋陀明顯矮了一大截。筆者前往大覺寺原址調查,發(fā)現其天王殿內的彌勒等造像都是新塑的。至于這兩尊造像應放置在大覺寺的哪座殿宇中,已經很難說清。
另據學者朱耀廷主編的《北京的佛寺與佛塔》所述,法源寺天王殿內的四大天王應出自西城區(qū)大石橋胡同的拈花寺:“由于拈花寺年代久遠,已經有些破舊了。寺中原有的諸天及羅漢銅像,分別存放在法源寺和妙應寺內?!惫P者曾用了一天時間,在法源寺與妙應寺之間來回奔波,最終實證這兩處“諸天”的身量基本一致。
大雄寶殿的三圣造像
和憫忠閣的“唐代往事”
離開天王殿,前行不遠,登上臺階,便為大雄寶殿。此殿內供奉著一佛兩菩薩,即構成華嚴三圣的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這組三圣造像乃明代所造,工藝水平之上乘,為目前京內所罕見。但三圣的娘家在哪里,卻于文獻記錄中被不經意地抹去了。日前,有朋友在西城區(qū)廣化寺內同老和尚攀談。事后她告訴我,據老僧講,而今法源寺大雄寶殿內的三圣應出自廣化寺。在曾經的年月里,廣化寺也算是文物倉庫,從這里調撥文物給法源寺,并不意外。
除卻三圣,法源寺大雄寶殿的兩側還放置著十八尊羅漢。按照資料介紹及羅漢的式樣推斷,應是清中葉(乾隆年間)的文物。據學者推測,這些羅漢的籍貫是河北承德,應該來自外八廟之一的羅漢堂。當年羅漢堂失火,隨后便一蹶不振,廟宇處于荒廢之中,安身于此的五百羅漢由此流散,其中的十八尊被移到了法源寺。
大雄寶殿身后,是清代改建的憫忠閣。如今,很多人會站在憫忠閣前南側的花叢外拍照,也會捎帶提及憫忠閣的“唐代往事”。實際上,此憫忠閣早已不是唐代的憫忠“高閣”。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唐中和三年(883),幽州留后李匡舍己俸祿,在重建寺院的過程中,又興建起一座供奉著巨大觀音造像的高閣。據說,這座觀音高閣面闊七間,高達三層,中置大悲觀音立像,“三層始見其首”。待景福二年(893)建成后,高閣被取名為憫忠閣。按照《春明夢余錄》中所載的唐代民諺:“憫忠高閣,去天一握?!?/p>
依照古代建筑史研究者的推斷,唐末的憫忠閣大概為五層高閣,體量要大于現存于天津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只可惜,這座高閣只存世50余年,于遼天祿四年(950)遭遇火災。重建后的憫忠閣由五層改為兩層。據學者陳未的判斷,彼時的觀音閣很可能和獨樂寺的觀音閣形制接近。然而就是這樣一座縮小版的高閣,又在遼末毀于戰(zhàn)火。等到明代再建,高閣已經被濃縮到很小的規(guī)模。目前,您所能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憫忠閣,距離地面已經十分近。

來自法華寺的石香爐
和乾隆版瀆山大玉海
在憫忠閣賞花,別忘了看看那尊結實的石質香爐。此香爐是由法華寺的住持僧送給法源寺的。
其實,昔日京城內外的法華寺不止一處。位于老崇文區(qū)紅橋附近的法華寺是約定俗成的南法華寺,王府井大街北段東側有北法華寺,海淀魏公村中央民族大學西側還有西法華寺,如今的匯通祠(郭守敬紀念館)亦被稱為法華寺。在這些法華寺之中,規(guī)模最大、地位最高、名氣最大的,非北法華寺莫屬。而且,如今絕大多數清史研究者都傾向于認為袁世凱曾居住在北法華寺內。不久前,我在閱讀宗春啟先生的“中軸線文化游典·寺廟”篇時,見到了比較系統(tǒng)的譚嗣同與袁世凱活動記錄。從這份記錄上看,袁世凱居住在北法華寺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至于法源寺內的石質香爐提供者,也被學者們考訂是出自北法華寺。真若如此,曾經到訪過北法華寺的譚嗣同或在冥冥之中被安排在法源寺停靈。而北法華寺的香爐或許見證了譚嗣同停靈于此的往事。
過了憫忠閣,經過無量殿遺址,一座石質的精美文物,便呈現在您眼前,這便是乾隆版的“瀆山大玉?!薄?/p>
話說,元世祖忽必烈所使用過的“瀆山大玉海”原本放置于北海的瓊華島頂部,也就是而今的白塔位置。與后世不同的是,元時的瓊華島頂部曾經矗立著一座廣寒殿。依照蒙元民族的習慣,“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方顯英雄本色。于是,無論在皇宮大內,還是廣寒殿堂,都擺放著飲酒大缸。而這“瀆山大玉海”,便是見證元代歷史的難得文物了。到了明代,盡管廣寒殿垮塌,但大玉海仍存。后來,宦官們將此物移至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
到乾隆年間,該物件又被眼尖心細、嗜好古物的乾隆帝瞧上,且由真武廟請回。據說,在請回之前,大玉海正被用來腌制咸菜。為了對看廟者有所補償,乾隆帝命工匠仿制了一尊“大玉?!?,留給道士們繼續(xù)腌菜。當然,仿制的“大玉海”不再為玉質,而是改成石質。近兩百年之后,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已然無存,吃腌咸菜的僧道們四散,石玉海亦隨之挪窩。而今,這尊石玉海就放置在法源寺的毗盧殿門前不遠處。

毗盧殿內的銅鑄五方佛
與尋常所見有著明顯不同
看罷石質大玉海,便是毗盧殿。這座殿宇在明代是后殿,至清代為敬業(yè)堂,到了民國時期,由于供奉著玄奘法師遺骨而被稱作舍利殿(正名叫大遍覺堂)。如今,此殿內安放著的是一尊高及屋頂的銅鑄五方佛。
根據有關專家測量,該佛像高達4.58米,其與尋常所見的那種一字排開的五方佛有著明顯不同。鑄像分為上中下三層,除最上層的毗盧遮那佛外,剩下兩層形成千佛圍繞之勢,于是被稱為千佛繞毗盧。這尊造像來自西四報子胡同內的隆長寺。由于造像移入,該殿也由大遍覺堂更名為毗盧殿。
毗盧殿門外的東西兩側,分別矗立著一方畫像碑。西側的一座,前刻旃檀佛像,有諸表臣記;后刻達摩像,有李言恭贊。東側的另座,前刻觀音像,后刻關圣像,均刻有“萬歷己丑八月”字樣。這兩方畫像碑幾乎貼在毗盧殿外的兩側墻壁上,所以旃檀佛像與關圣像的一面已無法見到。這兩方石碑出自距離法源寺不遠的金代古剎圣安寺。有學者推測,兩碑原本放置在圣安寺的瑞像亭中。如今,瑞像亭被遷建于陶然亭公園西門內北山頂,兩碑則放在法源寺內。
毗盧殿后,是供奉著三尊明代觀音造像的大悲殿。
與前面殿堂相似的,是三尊造像原本并非“一家人”。目前說來,三位同名異款的菩薩來自哪里已難再考證。有學者認為,其中一尊銅制自在觀音像乃護國寺遺存。當我前往法源寺“尋寶”時,得知此像已被移到廣濟寺內的圓通殿。
雖然大悲殿內所供的菩薩不知來歷,但大殿身后抱廈內所收藏的一組木制塑像(一主兩仆),卻于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且亦出自古剎護國寺。就在前不久,我在網絡上找到一張老照片,其所拍攝的就是群像中的主尊,拍攝時間為1939年。據當時對此照片的解讀,主尊或是明永樂皇帝的帝師姚廣孝,但在查閱了有關資料后筆者發(fā)現,這尊造像乃是大智法王班丹札釋。
班丹札釋是藏傳佛教的一位重要僧人,亦為擁護明朝統(tǒng)治的著名宗教人士。自永樂帝起,他便被冊封為大寶法王。隨后,宣德帝、正統(tǒng)帝皆對其加以冊封。這尊造像據說塑造于宣德十年(1435)。根據學者陳未的研究,班丹札釋造像曾移入故宮博物院,1980年代被調撥至法源寺。除此以外,護國寺主殿內的一尊大佛也被調入妙應寺(即白塔寺)的正殿。
藏經閣內安放著
京城僅存的一尊木質大臥佛
法源寺藏經閣的一層殿堂內,安放著京城僅存的一尊木質大臥佛,這也是與北京植物園臥佛寺銅質臥佛齊名的佛教文物。跟法源寺內其他的文物一樣,這尊臥佛亦屬流浪于此的。臥佛從哪里來呢?
據文獻記載,北京東花市斜街曾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順年間的寺廟,由于鎮(zhèn)寺之寶是一軀明代木質大臥佛,所以坊間稱其為臥佛寺;又因寺內藏有明正德三年(1509年)的鐵鐘一口,亦被叫做妙音寺。該廟傾頹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是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新中國成立前后,該寺的前殿、后殿相繼傾斜,中殿內的三尊大佛亦遭毀壞。于是后殿的臥佛被移至中殿,其身后站立的十余弟子則被棄之于殿內一角。
時隔未久,臥佛寺前后殿及兩廡被相繼拆除。值得慶幸的是,留在中殿內的臥佛被保存了下來。據老輩居民回憶,臥佛能保佑百姓平安,身上有病痛,摸一摸臥佛就會好起來,頭疼摸頭,腳疼摸腳。
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可當地百姓就信這個。他們經常會到臥佛寺去,玉器廠也表示默許,從不加以阻攔。直到1965年,“有一天,突然開來兩輛大卡車,將大臥佛拉走了。記得當時街道兩旁站滿了人,目送卡車緩緩地向西駛去……”此外,另有當地朋友回憶說,將臥佛搬運走,使用的是人力車。而與大臥佛前后腳運出的,還有一幅《地藏王菩薩與十殿閻羅》的壁畫。這幅明代的珍貴畫作,如今被安置在智化寺主殿的三世佛背后。1979年,臥佛又被移至法源寺的藏經閣內供奉,一般不對外開放。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