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zhàn)硝煙未散,全球供應鏈劇烈震蕩。一些國家選擇沉默觀望,另一些則試圖在博弈的裂縫中撈取利益——澳大利亞無疑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亞想要干什么?如此戰(zhàn)略短視,只是為了討好美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近,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放出狠話:若連任成功,將“強制收回”中國嵐橋集團租賃99年的達爾文港,甚至不排除動用法律手段“強行征收”。與此同時,澳防長公開表態(tài)“不會與中國合作應對特朗普關稅”,擺出一副對華強硬姿態(tài)。然而,戲劇性的是,澳貿易部長法瑞爾卻急忙“滅火”,強調中澳經貿互補性,稱“中國是澳大利亞不可替代的伙伴”。

這是典型的“紅白臉”手段:總理和防長唱白臉、貿易部長唱紅臉,明顯反映出阿爾巴尼斯政府試圖在中美之間“走鋼絲”的心態(tài):既想通過迎合美國的安全訴求鞏固盟友關系,又舍不得放棄中國市場帶來的真金白銀。數據顯示,2024年中澳貿易額高達3270億澳元,其中鐵礦石占比62%,中國市場的需求直接支撐著西澳州18億澳元的礦業(yè)稅收。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騎墻心態(tài),早已成為澳大利亞外交的常態(tài)。

阿爾巴尼斯為何會盯上達爾文港?這件事絕非單純的商業(yè)糾紛。2015年,中國嵐橋集團通過合法競標以5.06億澳元拿下港口99年租賃權,并投入超2億澳元升級設施,將貨運量從500萬噸提升至3000萬噸,為當地創(chuàng)造300多個就業(yè)崗位。然而隨著美國在港口附近擴建軍事基地,澳方就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發(fā)難,要求中企交出控制權,這在前總理莫里森時期最為露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實上,美軍基地早在2015年租約簽署時便已存在,所謂“安全威脅”不過是配合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借口。現(xiàn)在阿爾巴尼斯政府也是強硬表態(tài),是準備徹底投靠美國了?情況可能有點復雜,阿爾巴尼斯政府事實上同樣不喜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他拿達爾文港說事,很大程度上是為5月大選拉票,通過炒作“中國威脅”分散保守黨的選票,并且轉移國內通脹高企、民生凋敝的矛盾。

所以阿爾巴尼斯很可能是玩“兩頭下注”的游戲,也想趁機薅一把中美的利益。但阿爾巴尼斯顯然忽略了一件事:如今的中國,可不會讓人白薅羊毛,我們早就亮明了態(tài)度:若是誰敢拿著中方利益去跟美國做交易,中國“絕不答應”!

除了口頭警告,事實上,中方在稀土領域“鳴槍示警”,這才讓澳大利亞企業(yè)真正感受到壓力。中國宣布限制中重稀土出口后,全球供應鏈驟然緊繃。一家澳稀土企業(yè)高管透露:公司電話被打爆了,歐美客戶急著鎖定貨源,但誰都不敢簽長期合同——怕中國下一步制裁落到澳大利亞頭上。

這種恐慌絕非空穴來風。中國掌控全球60%的稀土開采量和85%的加工產能,而澳大利亞雖擁有稀土資源,卻嚴重依賴中國的冶煉技術。中方的稀土反制,證明了一件事,在復雜的產業(yè)鏈中,中國手握“一票否決權”:稀土開采必需的化工原料、磁材專利技術均被中國掌握。阿爾巴尼斯政府若繼續(xù)挑釁,只需一紙出口管制令,便能令澳稀土產業(yè)癱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澳大利亞并非第一次因站隊美國而付出代價。2020至2022年,前總理莫里森政府跟隨美國炒作“病毒溯源”,導致煤炭、龍蝦、葡萄酒對華出口暴跌,損失超200億澳元。當時美國企業(yè)趁機搶占澳在華市場份額,僅牛肉一項就吞下37%的份額。如今,阿爾巴尼斯政府似乎重蹈覆轍:一邊接受中國120億澳元的天然氣訂單,一邊在安全審查中針對中企,僅2025年3月就發(fā)起17起針對中國的“國家安全調查”。

若這次達爾文港事件引發(fā)中方反制,首當其沖的將是鐵礦石貿易,中國已與幾內亞簽署鐵礦開發(fā)協(xié)議,隨時可削減對澳依賴。此外,澳大利亞還可能面臨三重危機:首先是經濟懸崖,若中國削減10%鐵礦石進口,澳GDP將直接損失0.3%,西澳州稅收銳減18億澳元;其次是信譽破產:強行撕毀達爾文港協(xié)議,將嚇退國際投資者,嵐橋集團通過國際仲裁索賠的金額可能高達29億澳元;最后是戰(zhàn)略孤立:東南亞國家普遍拒絕選邊站,而澳卻因過度親美被貼上“反華急先鋒”標簽,讓澳大利亞“奔向亞洲”的戰(zhàn)略化為泡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爾巴尼斯政府是時候清醒了:與其在“兩面下注”中耗盡國力,不如學學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等國,堅持本國利益優(yōu)先。真正的“國家安全”,從來不是靠軍事基地堆砌,而是建立在互利共贏的經濟基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