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智韻天成·書海泛舟”第十二屆校(院)讀書月開幕講座暨圖書館“書海泛舟·館讀之間”(第1期)舉辦。以“智韻天成: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為主題,活動特邀錢學森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先生作了題為《智韻天成:錢學森的藝術修養(yǎng)》的開幕講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錢學森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具有深厚藝術修養(yǎng)的人。錢永剛從美術、攝影、音樂、文藝和哲學五個方面,分享了錢學森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了一個立體豐滿的錢學森,讓讀者更加“走近”錢學森。

錢永剛談到,錢學森認為,文藝是先科學后藝術,科技是先藝術后科學,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集大成得智慧。對于錢學森來說,藝術思維不僅提供了精神動力、豐富了精神世界,也為他的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學靈感。在錢學森看來,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專業(yè)的高校課程中“不見文藝課的蹤影”,以及在藝術院?!皼]有科學技術課”的現(xiàn)象要改。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培養(yǎng)的人才需要“通曉一切知識的?!保處熓谡n不應該“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培養(yǎng)領導干部實際上是培養(yǎng)通才,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實際情況的學問、現(xiàn)代科學技術概況、文學藝術、軍事和體育等方面的學習。

錢永剛提到,錢學森在很早就對電子計算機乃至人工智能予以高度關注。在1979年于中央黨校所作的報告中,錢學森鄭重提出“電子計算機到底能干什么事,人能叫電子計算機干什么事”的命題。他認為,電子計算機遲早能做“從數(shù)理邏輯上能夠講清楚的”事情。在命題、模型建立后,推理、證明和演算都可以讓電子計算機去做。1984年12月,錢學森先生在致上海工業(yè)大學老師的書信中提出要“走人工智能去搞思維科學的路”,指出“智能系統(tǒng)的建立及運用就如人開始有了語言文字”。智能機是“尖端技術影響國家的大事”,要“人機相結合”“逐步讓機器多做一點”。

對于“機器干的事越來越多,那人還干什么”的疑問,錢學森明確指出,電子計算機不能做的是邏輯思維或抽象思維的“那一部分”。因此,要“讓電子計算機跟人腦有一個恰當?shù)姆止ぁ?。實踐證明,人腦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在都在不斷進化,而且“還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之中,不必擔心機器代替人腦,以至于出現(xiàn)人腦“沒有事做了”的情況。

市委黨校副校長王永杰表示,從科藝鏈接、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角度創(chuàng)新開展系列活動,旨在推動校(院)學員、研究生和教職工讀科學好書、品藝術之美、會智韻之通,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凝聚讀者和館員“干字當頭、奮力一跳”的精氣神。他指出,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老一輩科學家的人格風范、治學精神對于今天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錢學森先生晚年給自己定下“七不規(guī)范”,即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任何科技成果評審會和鑒定會、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兼榮譽性職務、上年紀后不去外地開會、不出國訪問。錢學森先生要求年輕人嚴謹治學,鄭重告誡“后學”,盡量不要“這也看看,那也談談”,做學問切忌“淺”“泛”,力戒“不學無術,游談無根”,不要“坐而論道,空對空”,強調“文章千古事”,不要急于求成,吃“夾生飯”,要博覽群書。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市委黨校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吳才喚在總結中深情談到,作為一個“錢學森迷”,他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過《“中國話”與中國化》《錢學森的遠見與情懷》《科學的閱讀與閱讀的科學》等有關學習錢學森的體會文章。他認為學習錢學森的科學思想、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永無止境,弘揚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永無止境。

據(jù)介紹,本屆讀書月包括講座、展覽、研討、資源應用、技能提升和文化素養(yǎng)等板塊,將舉辦一“尋寶”、一研討、一影像閱讀、一聲韻閱讀、兩展覽、兩資源培訓、三講座等十一項活動。

原標題:《錢學森之子講述父親:當年他就提出要“人機相結合”》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shhgcsxh@163.com

文內圖由朱鋒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