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者按

建設農業(yè)強國,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新質生產力”。作為全國農業(yè)大縣,近年來,我縣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傳統(tǒng)農業(yè)不斷迭代“煥”新,處處皆是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人添力、新農技見效等的向“新”好景。即日起,“射陽發(fā)布”推出《田野上的“新”光——探尋田間地頭的新質生產力》系列報道,生動展示我縣農業(yè)和新質生產力碰撞出的新火花,解碼數智新時代背景下田間地頭蘊藏著的“智”富密鑰,敬請關注。

晨霧氤氳的射陽港麥田里,三架大疆T100無人機正演繹著現代農業(yè)的“空中芭蕾”。搭載激光雷達的“鋼鐵蜻蜓”掠過青翠麥浪,AI算法實時構建三維地圖,在自主避障系統(tǒng)的精準操控下,霧化藥液如細雨般均勻浸潤每株麥苗。這場由衛(wèi)星定位、云計算與智能農機共同奏響的春耕協奏曲,正在改寫千年農耕文明的“基因密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過去人工打藥要彎腰忙活,現在‘飛手’喝著茶一天就能完成200畝作業(yè)?!睘槊窈献魃顼w防隊長江大偉輕點平板電腦,無人機即刻返航換藥。顯示屏上,施藥量、作業(yè)軌跡等數據實時跳動,構建起數字農場的“云端大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眼下最要緊的就是噴防作業(yè),提高分蘗成穗率?!苯髠ヒ贿吤χ鴰ьI“飛手”操作無人機,一邊向記者介紹他的“種地搭子”——合作社今年新購置的大疆T100最新款無人機。其搭載的激光雷達系統(tǒng)可實現厘米級精準作業(yè),拋肥效率較前代提升50%,單機日作業(yè)量突破300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裝藥、起飛、噴灑……眼下,“開飛機”種地對于我縣新農人來說越來越常見,無人機成為最接地氣的“黑科技”,全縣農用無人機保有量突破1500架,作業(yè)面積近200萬畝,承擔了90%以上的植保作業(yè)任務,今年三月剛斬獲“全國農用無人機保有量第一縣”殊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無人機拋肥均勻度好、無死角、效率非常高,1袋肥一來一去不到2分鐘就能完成,相比人工效率提高了二三十倍?!笨h農業(yè)農村局農機科工作人員安慶武表示,近年來,我縣在農業(yè)領域大規(guī)模應用無人機,通過政策補貼、技術培訓等措施,推動“低空+農業(yè)”廣泛應用,在全縣掀起高效、科學的農耕熱潮,目前相關部門正積極出臺購機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和農業(yè)合作社購買植保無人機,最新政策購機補貼最高可達10400元。

在縣杰達農機銷售大廳,絡繹不絕的購機者見證著“農機熱”。據了解,僅今年春耕以來,該公司植保無人機銷售量就達到170臺?!爱斚?,農民對無人機的需求很旺盛,我們每年都推出新的機型,在安全、圖傳、定位等方面進行技術提升,應用場景也增加了吊運的農業(yè)場景,實現一鍵式全自主作業(yè),更好服務農戶、實現作業(yè)效率新突破?!痹摴臼酆蠹紟熷X慶文向記者介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現代農業(yè)科技讓我縣農民的勞動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培育農業(yè)新質生產力。如今,隨著“機器換人”成為常態(tài),以無人機為代表的各類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耕種收獲機械加快普及,農業(yè)生產正加速奔向“無人時代”,新綠沃野間持續(xù)奏響科技興農“進行曲”。

目前,全縣共有專業(yè)農機合作社168個、家庭農場406個、植保類機械2500余臺、拖拉機3482臺、插秧機1658臺、收割機3125臺,全年糧食全程機械化服務作業(yè)面積達到245萬畝,占總作業(yè)面積的99%。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政策扶持,擴大智能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同步培育更多專業(yè)化農機服務組織,注重人才培養(yǎng)與技能培訓,更好為全縣農機裝備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支撐?!笨h農業(yè)農村局農機科負責人表示。

記者手記:

當科技翅膀掠過麥浪

站在射陽港的麥田邊,晨霧尚未散盡,三架無人機已劃破天際。眼前的場景令人恍惚:曾幾何時,這里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圖景,如今卻成了“鋼鐵蜻蜓”的主場。

采訪中,最觸動大家的是農民眼里的光。為民合作社的飛防隊長江大偉用手指在平板電腦上輕輕一劃,無人機便如臂使指般盤旋升空。這背后是AI算法構建的三維地圖、激光雷達的厘米級定位,以及云計算編織的“數字農場”??萍疾辉偈菍嶒炇依锏母拍?,而是田間地頭的“新農具”。

無人機作業(yè)的高效毋庸置疑——單機日拋肥300包,效率提升數十倍。但更值得記錄的是細節(jié)處的溫情。在麥田里,飛手們會特意避開田頭的野花叢;“云端大腦”不僅計算藥量,還會因麥苗長勢自動調整噴灑角度。技術并非冰冷的替代,而是對傳統(tǒng)農耕的精細化賦能。

這場革命沒有硝煙,卻深刻重構著土地與人的關系。政策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培育,如同三股擰緊的繩,正牽引農業(yè)走向“無人時代”。從“汗滴禾下土”到“云端種莊稼”,變的不僅是生產方式,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底層邏輯?;蛟S,這就是新質生產力最生動的注腳:科技之翼掠過之處,沃野正在書寫新的豐收神話。

文 圖:夏元祥 張慎傳 吳杰婷

李 盼 印 靖

編 校:劉杜娟

責 編:張宏偉 尹 鑫

審 核:劉友華 樊 穎

聲 明:凡“射陽發(fā)布”原創(chuàng)稿件,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射陽縣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點個「在看 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