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受外部制裁影響,華為麒麟處理器一度陷入沉寂,然而,隨著中國半導體產(chǎn)業(yè)鏈的全面突破,華為芯片的國產(chǎn)化進程加速。
從Mate60系列的麒麟9000S到Pura70的麒麟9010,華為不僅重拾芯片命名權,更以技術迭代與市場策略調整,展現(xiàn)了國產(chǎn)芯片的韌性。
尤其是麒麟9020處理器的誕生,不僅支持5G-A技術,還帶來了十分優(yōu)秀的功耗控制與性能,甚至跟上了主流。
只不過華為手機發(fā)布之后,用戶無法和友商的機型一樣,在設置中找到詳細的芯片消息,這也導致許多小白用戶不知道是什么芯片。

需要了解,2024年8月,華為悄然調整銷售策略,允許一線門店公開手機處理器的具體型號,例如Mate60系列搭載麒麟9000S,Pura70系列則采用麒麟9010。
這一舉措標志著華為芯片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提升,也回應了消費者對產(chǎn)品透明度的長期訴求,因為此前因芯片供應受限,華為曾隱去部分機型處理器的詳細參數(shù)。
不過,想進行了解也只能從一些跑分軟件,又或者是一些內(nèi)行人的講解,普通用戶無法在設置中查看型號信息。
因此型號解禁的背后,是國產(chǎn)芯片制造能力的突破,也意味著未來的麒麟處理器,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而從目前的市場來看,麒麟處理器的架構也是蠻清晰的,這里以麒麟9020為例,各個細節(jié)都非常的清晰。
比如CPU的大中小核采用了全自研的路線,并且用上了自研的小核心,相比于公版小核心大幅增強。
其中CPU部分包含1*泰山大核2.5GHz+3*泰山中核2.15GHz+4*小核1.6GHz,GPU為Maleoon 920。
從GB6的跑分來看,麒麟9020單核1.6K、多核5.1K,橫向對比的話,單核性能介于驍龍888+和驍龍7+Gen2之間,多核性能介于天璣8300和天璣9200之間。

關鍵華為手機的芯片一直都不主打極致性能,基本都是以極致的優(yōu)化,來促進用戶進行很好的日常使用體驗。
尤其是原生鴻蒙系統(tǒng)的加入,更是可以大幅度的發(fā)揮性能表現(xiàn),即使是老機型,也可以發(fā)揮出更強的性能。
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來,如今的麒麟處理器已經(jīng)不弱了,因此后續(xù)公布型號,也不會受到什么爭議聲,反倒是可以幫助用戶對其更好的了解。
這也意味著華為手機要逐漸恢復市場節(jié)奏了,等到未來進一步的突破之后,應該會取得更加優(yōu)秀的市場表現(xiàn)。

其實說實話,隨著國產(chǎn)化進程深入,麒麟處理器的衍生型號日益豐富,例如麒麟9010已出現(xiàn)“E”“L”“W”等版本,通過調整核心規(guī)?;蚓彺嫒萘浚m配不同價位機型。
中端機型如暢享系列則搭載麒麟8000A,支持5G-A網(wǎng)絡,進一步擴大市場覆蓋,屆時還有望持續(xù)的下放。
不過除了芯片之外,生態(tài)協(xié)同亦是關鍵,其中原生鴻蒙系統(tǒng)的推出,徹底脫離安卓框架,通過底層優(yōu)化釋放麒麟芯片潛力。
配合華為在通信、AI等領域的積累,未來機型或實現(xiàn)“芯片-系統(tǒng)-應用”的全鏈路自主化,自然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了。

另外要說的是,麒麟處理器的型號回歸,不僅是華為技術突圍的縮影,更是中國半導體產(chǎn)業(yè)鏈成熟的標志。
從被“卡脖子”到全球光刻機巨頭競相合作,華為以自研架構、國產(chǎn)工藝與開放生態(tài),重新定義了高端芯片的競爭規(guī)則。
盡管前路仍有挑戰(zhàn)——如GPU性能追趕與先進制程突破——但麒麟系列的復蘇已為全球科技格局注入新的變量。
正如網(wǎng)友所言:“手中無劍與有劍不用,是兩碼事?!比A為的“劍”已出鞘,未來可期,屆時還可能帶來更好的表現(xiàn)。

總而言之,目前的華為手機一直都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新機、芯片、系統(tǒng)不斷迭代,未來的對手也會變得越來越少。
那么問題來了,大家對麒麟處理器即將標注型號這件事怎么看呢?歡迎回復討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