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驅車深入騰格里沙漠腹地,在距中衛(wèi)市區(qū)30多公里處,一片片草方格如綠色織網般向地平線延展。治沙工程現場,工人們正進行拉繩、測距、鋪設、扭結等作業(yè),將麥草垂直扎入沙土10~15厘米,構建起整齊排列的1平方米草方格。

4月17日,治沙工人在迎水橋鎮(zhèn)長流水地區(qū)的沙漠中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 全媒體記者 張鎧捷 劉彥新 攝
治沙工人董連山是沙坡頭區(qū)迎水橋鎮(zhèn)黑林村人,他回憶:“小時候每到春天,風沙肆虐,24小時與黃沙為伴,幾乎沒有不落沙的地方。”自2012年投身治沙工作,他已堅守13年。董連山說,如今使用沙障網繩草方格編織機,只需啟動按鈕,30秒就能制作出10米長的刷狀網繩式沙障。這種機械化草方格可直接鋪設,無需壓埋,較傳統(tǒng)人工方式效率提升60%,固沙時效延長至5年以上。

4月17日,治沙工人從貨車上卸下扎好的麥草。全媒體記者 張鎧捷 劉彥新 攝
“草方格扎好后,要在草格中間種下苗木,現在種的都是檸條和花棒這些耐旱植物,比較好存活。每當看到長好的檸條和花棒,心里美極了!”董連山說。2017年起,他們采用基層治沙專家唐希明研發(fā)的“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這種“干”字形專用工具使造林成活率提升25%。2023年推出的第二代電動版本,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1979年4月25日,中衛(wèi)固沙林場職工在包蘭鐵路兩側草方格里栽種樹苗。(資料圖片)
苗木生長需要生物土壤結皮,在沙漠中自然形成通常需10年時間。據公開資料,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研發(fā)的人工藍藻結皮技術,將這一過程縮短至兩三年。該技術通過在草方格上噴灑人工培育的藍藻液,加速形成土壤結皮。

4月17日, 治沙工人平整草方格附近的沙土。 全媒體記者 張鎧捷 劉彥新 攝
截至2025年4月,中衛(wèi)市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已推進126.5公里,距離153公里防風阻沙帶全線貫通僅剩26.5公里。“現在風沙次數少了,強度也小了。為了讓子孫后代不再像我小時候那樣被黃沙襲擾,我還能再干一個13年!”董連山堅定地說。
以科技為筆,以汗水為墨,中衛(wèi)一代代治沙人已在黃沙上繪就150萬畝綠色畫卷。如今,新型治沙技術正助力治沙人續(xù)寫“點沙成綠”的生態(tài)傳奇。
來 源:中衛(wèi)日報
馬上發(fā)布信息
(聲明:“中衛(wèi)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chuàng)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wèi)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fā)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