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始終將阿拉伯國家的斗爭視為全球反帝反殖民運動的一部分。

20世紀50、60年代,毛主席多次表示,阿拉伯人民的正義事業(yè)必須得到支持,并對英、法、以色列的侵略作出了嚴肅譴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接見阿拉伯代表團時,毛主席更是強調被壓迫民族的團結是戰(zhàn)勝帝國主義的關鍵,稱:“阿拉伯世界有共同的敵人,也有共同的利益。分散容易被分化,團結才能強大?!?/p>

談及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短暫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嘗試,毛主席還稱贊這是“應對西方干涉的有益探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遺憾的是,盡管毛主席早已將話說透,數十年來,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變化還是走向了一個糟糕的方向,其內部分化不斷加劇,斗爭也越發(fā)激烈。

比如,2015年,應也門政府之請,沙特海陸空三軍上陣,聯合了包括埃及、摩洛哥、約旦、蘇丹、巴基斯坦等在內的15個國家來打擊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阿拉伯國家站隊明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其中,美國的影子無處不在。盡管其未直接參與軍事行動,卻也為沙特聯軍提供了情報支持、空中加油和軍事建議,間接地參與到了這場至今都未能平息的中東斗爭中。

這也是美國的中東戰(zhàn)略的體現。其利用并放大了阿拉伯國家內部的矛盾,以此來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的中東戰(zhàn)略

美國的中東戰(zhàn)略歷經多次調整,核心目的卻始終是圍繞能源安全、盟友體系、反恐、遏制地區(qū)對手和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展開。

其中,盟友體系是美國中東戰(zhàn)略的基石,遏制地區(qū)對手,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是美國最希望達到的目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在中東構建的盟友體系,尤以以色列為主要部分。

以色列位于歐亞非交匯的樞紐地區(qū),緊鄰中東石油產區(qū),美國通過支持以色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中東石油資源,鞏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尤其是,以色列的軍事能力還被美國視為遏制伊朗、敘利亞等反美勢力的重要工具。

美國通過支持以色列,可以減少美國因駐軍在中東而產生的高昂軍事開支,又能憑借以色列先進的武器系統和技術,支持其領土擴張以增強美國在中東的區(qū)域威懾力,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格局,可謂是“好處多多”。

這也是美國多年來持續(xù)不斷為以色列提供外交支持以及每年約38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始終維系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優(yōu)勢的重要原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美國在中東構建的盟友體系還包括有其他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就表現出了明顯的親美意向。

美國通過介入并放大阿拉伯國家內部的沖突的方式,將沙特阿拉伯等國與伊朗徹底推向對立面,也就使沙特阿拉伯等國推向了和自己同一戰(zhàn)線。

這樣的發(fā)展既符合美國遏制伊朗等反美勢力的實際需要,又能為美國創(chuàng)造向沙特等國出售軍事武器的機會,為美國軍工復合體創(chuàng)收,也從側面加大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實上,2015年,沙特海陸空三軍上陣,也門政府派出八萬部隊,聯合埃及等15個國家發(fā)起“果斷風暴”軍事行動,共同對抗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就有美國不斷拱火的原因。

美國也通過間接參與這場中東內部的沖突獲利頗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果斷風暴”

2015年,沙特聯軍對也門胡塞武裝發(fā)起名為“果斷風暴”的軍事行動,有一定的前因。

胡塞武裝是長期盤踞在也門北部薩達省的一個反政府勢力,曾在2004年至2010年與也門政府軍展開長達6年的武裝沖突,直至2010年通過談判簽署?;饏f議,雙方才短暫進入“互不干擾”的狀態(tài)。

之所以說是短暫,是因為真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雙方的利益沖突,注定他們會再次走向對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果然,2014年9月,胡塞武裝在密謀許久之后,成功奪取也門首都薩那,占領了也門南部地區(qū),還在2015年1月與也門總統衛(wèi)隊發(fā)生沖突,占領總統府,軟禁了總統哈迪。

盡管哈迪僥幸在2月逃脫,胡塞武裝為爭奪政權控制權,建立新的政治秩序,自然對其緊追不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聞聽哈迪逃亡至南部重鎮(zhèn)亞丁,3月時,胡塞武裝大舉進攻亞丁,并很快控制了亞丁國際機場,還拿出了10萬美元的高額賞金緝拿哈迪。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哈迪代表也門政府向沙特阿拉伯發(fā)出了“求救”信號,以沙特阿拉伯為主導,包括科威特、卡塔爾、埃及、摩洛哥、約旦、蘇丹和巴基斯坦等在內的15個國家組成聯軍,在3月26日的凌晨,開始對也門胡塞武裝控制的地區(qū)發(fā)動數輪代號為“果斷風暴”的空襲行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特等國在空襲開始前對外發(fā)表了一則聯合聲明,稱此次軍事行動旨在“從胡塞武裝手里解救也門”,并譴責胡塞武裝已成為“外國勢力的工具”。

不難知曉,沙特等國所提到的“外國勢力”正是伊朗。畢竟,在聯合聲明的后半段,其稱胡塞武裝可能成為伊朗在也門的“代理掌權者”,并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

顯然,阿拉伯國家出現了明顯的站隊,也門胡塞武裝和伊朗站在了同一戰(zhàn)線,也門政府和沙特等10多個政權則聯合站到了前二者的對立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也門內部,胡塞武裝成為反政府勢力,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胡塞武裝和也門政府存在激烈的宗教與教派矛盾,并因此受到政治壓迫。

胡塞武裝的意識形態(tài)源于侯賽因·胡塞,其宗教信仰基礎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分支的栽德派,歷史上曾在也門北部建立有政權。

只不過20世紀60年代,這一政權就經由革命推翻,此后也門政府長期為沙特資助的遜尼派掌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栽德派雖接近遜尼派,但因承認阿里后裔為合法領袖而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受到掌權的遜尼派的長期壓制,二者形成了一定沖突。

也因此,胡塞武裝譴責也門政府縱容遜尼派極端勢力侵蝕栽德派傳統,致使栽德派受政治壓迫而逐漸邊緣化,對也門政府多有不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胡塞武裝與也門政府掌握的資源嚴重不對等。

胡塞武裝的大本營在也門北部,為長期貧困地帶。而也門政府掌控南部和城市,則多是資源豐富地區(qū)。

胡塞武裝因此認為自身受到經濟歧視,有爭奪經濟利益之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也門政府與支持以色列的美國政府展開長期合作,在始終站在反美和反以色列立場的胡塞武裝看來,這無疑是對伊斯蘭的背叛。

因此,胡塞武裝對也門政府敵意滿滿,并為促成也門政治改革,有奪權的想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胡塞武裝和也門政府的對立,其實是沙特等10余個國家和伊朗的對立的縮影。

以沙特和伊朗為例。首先,沙特和伊朗存在嚴重的教派沖突。沙特信奉遜尼派瓦哈比主義,伊朗則為葉什派,二者為爭奪伊斯蘭世界領導權走向了對立。

其次,圍繞石油財富和水資源,乃至民族和部落沖突,沙特和伊朗也存在歷史恩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內生性問題,都促使沙特和伊朗由合作走向競爭,尤其是在美國故意放大其內部矛盾后,沙特更掉入美國陷阱,在美國的支持下將競爭演變成牽連甚廣的武裝沖突,加劇了中東的動蕩,也造成了更大的傷亡和損失。

比如,2015年,沙特聯軍對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發(fā)起“果斷風暴”軍事行動,就因得到美國的武器和情報支持,得以實現對胡塞武裝的長期、精準轟炸,造成事態(tài)進一步升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哪怕期間經聯合國斡旋,一度達成?;饏f議,也因美國持續(xù)拱火,很快又激增了彼此間的暴力沖突。

時至今日,雙方曾在交火。

聯合國數據顯示,也門戰(zhàn)亂已導致超過15萬人死亡,數以百萬計平民流離失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門局勢的變化

其實,自2023年以來,沙特和伊朗經中國斡旋實現復交,緊張關系得到緩和,也門的局勢也逐漸演變?yōu)槌掷m(xù)低強度沖突。

盡管美國仍希望聯合沙特等地區(qū)國家繼續(xù)鼓勵伊朗,但沙特等國已部分撤出也門戰(zhàn)爭,轉向務實外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沙特雖未完全從也門撤出軍事存在,卻在積極推動與胡塞武裝的和平談判。

雙方于2024年達成部分?;饏f議,自此之后,沙特只在受到胡塞武裝偶爾襲擊時進行有限防御性回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特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長期戰(zhàn)爭帶來巨大的資源消耗,使沙特在經濟上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伊朗也不例外。這也是兩國都愿意在中國斡旋下恢復外交關系,為地區(qū)降溫的一個重要原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前,沙特提出“2030愿景”,核心就是發(fā)展經濟,避免長期戰(zhàn)爭拖累改革進程,這也顯露了沙特的一個傾向,即希望通過外交而非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解決地區(qū)沖突。

這樣的變化,反而能朝著“擺脫美國控制”,“使阿拉伯國家團結在一起”的方向稍進一步。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 外軍志|沙特空襲也門:美式武器影子揮之不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央視網 沙特為首多國聯軍發(fā)動新一輪針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華網 沙特代表團抵達也門 計劃與胡塞武裝舉行?;鹫勁?/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