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蔣介石最初邀請一位美國軍官赴華擔任聯(lián)軍參謀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想要經由此人獲得更多美國軍火供應,和派遣更多美國部隊到中國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因此,如果史迪威想要擴張自己在中國戰(zhàn)區(qū)的影響力,他的最上策莫過于采取具體行動,向中國人證明他的確有能力幫助中國滿足這些需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緬甸戰(zhàn)敗加強了蔣介石的一個信念,那就是,盡管中國參戰(zhàn)部隊已經是中國最精良的部隊,但是它們落后的武器是戰(zhàn)敗的決定性因素。

1、對于美國軍火的要求

1942年6月15日,蔣介石和史迪威舉行會商檢討中國軍事需求。當蔣介石聽到史迪威報告稱,飛越駝峰的援助物資在6月份已經降到125噸,而且即使7月份也不會超過250噸時,不禁大吃一驚。這個數字和早先宋子文以為已經與羅斯福達成協(xié)議的每月12000噸,簡直是天壤之別。

這個低劣成績的根本原因,是英美兩國沒有認真地在印度境內建立足夠的地面設施。更糟糕的是,美國原先承諾100架運輸機中只有50架投入駝峰服役,而且工作效率極低。因此依照畢賽爾(時任美國在中緬印派遣司令部空軍武官)將軍推算,即使運輸機的承載量再增加40%至50%,美國軍援物資也只能滿足美國駐華空軍自身的需要,而不能給中國地面部隊任何補助。

更糟糕的消息是,這個情形短期內沒有改善指望。原因是,盡管歐洲戰(zhàn)場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zhàn)計劃還要等兩年后才會實施,但是它對同盟國全球的運輸機已經開始行使優(yōu)先征用權利。這種情形最具體的表現(xiàn)是,美國援華軍用物資數額在緬甸戰(zhàn)敗之前和之后的驚人差距。

1942年頭四個月里,它們分別為:9920噸(1月)、6487噸(2月)、20343噸(3月)、7439噸(4月)。第一次緬甸戰(zhàn)役失敗后,美國空軍運輸大隊運送到中國的物資是5月80噸,6月106噸。一個簡單而又令人震驚的對比是:一個普通美國陸軍步兵師,每個月需要7500噸補給品才能維持正常運作。

換句話說,到了1942年仲夏之際,整個中國戰(zhàn)區(qū)接受的美國軍援數量,比一個美國陸軍步兵營的配給量還要少。

就在這個當口,史迪威又告訴蔣介石另外一個壞消息。那就是美國空軍第十大隊總共只能撥出150架飛機供中國戰(zhàn)區(qū)使用。當蔣介石重申中國希望能夠得到500架第一線飛機和每個月5000噸物資時,史迪威表示這些數字無法達到。

他最初采用的借口是中國缺乏飛機場供它們使用;但是蔣介石當即聲明,只要美國答應把飛機送來中國,他一定保證飛機場如期建好。史迪威當然知道蔣介石的承諾絕非誑語,因為不久前中國才剛剛創(chuàng)造了一項紀錄,那就是99天內在成都建成了一個大型機場,而且這個機場被美國軍方認為是當時世界供重轟炸機起落最好的機場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會談結束后,蔣介石急忙向美國政府提出同樣數字的請求(500架飛機,5000噸軍備),并希望以上目標能夠在6個月之內實現(xiàn)。與此同時,蔣介石則擱置了原先答應讓史迪威統(tǒng)御10萬大軍在印度接受訓練的承諾。

不必說,蔣介石的用意是開始把中美雙方的承諾串聯(lián)起來:如果美國政府兌現(xiàn)它早已作出的承諾,則中國政府也會兌現(xiàn)它剛剛才作出的承諾。不用說,這個決定對史迪威而言是一個沉重打擊,因為史迪威最迫切的希望就是能夠帶領一支新軍重回緬甸作戰(zhàn),而這個眼見即將實現(xiàn)的希望卻被中方延期了。

這個發(fā)展對史迪威的心情肯定會激起劇烈的反應。

2、誰控制飛機?

蔣介石6月中旬所提的要求并非隨興而發(fā)的異想,而是他從太平洋開戰(zhàn)以來就不斷爭取美國軍火援助的延續(xù)動作。早在宋子文1940年赴美時,他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盡量多買美國武器。他當時的購貨單已經包括了1000架飛機,但是表示如果美國有困難的話,也愿意接受500架(350驅逐機、150轟炸機)。所以這些數字的本身可謂了無新意,更非漫天要價。

1940年底,由于幾個新因素同時出現(xiàn),使得中國對戰(zhàn)斗機的要求急劇提升。

一是蘇聯(lián)承諾的飛機遲遲沒有運到。但即便它們及時運到,其性能也無法和日本飛機相比,而只能導致更多的中國飛行員傷亡而已。二是日本已經開始對中國內地許多城市施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略性濫炸,企圖徹底摧毀中國人的戰(zhàn)斗意志。而中國政府毫無反擊能力。三是即使緬甸路在1940年10月重新開通,蔣介石仍然擔心日本會隨時把它炸毀。

因此,他想要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趕緊大量進口外國武器,其中仍然包括500架裝備齊全的飛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1941年5月,日本的轟炸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殘忍程度。中國唯一的出路就是美國飛機能夠盡快抵達中國。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蔣介石在1941年7月1日再度試圖說服羅斯福給予協(xié)助。蔣介石指出,中國軍火要求的數量非常有限,不致對英國在歐戰(zhàn)中的需求造成任何短缺后果,但卻對中國戰(zhàn)區(qū)有重大意義。

中國對500架飛機的計劃遠在珍珠港事變之前就已經形成。它既不代表中國領袖心存幻想,以為僅靠500架飛機就可以戰(zhàn)勝日本,也不代表他們有任何計謀想把戰(zhàn)爭的重擔轉移到美國身上,因為美國當時根本就還不是盟邦。

中國的計劃也得到了當時美國派遣到中國的空軍代表團(以克萊格將軍為團長)的支持,而這個代表團的任務正是評估中國的軍事需要。

史迪威在初次面見蔣介石時(1942年3月6日),其實已經主動提供消息說,美國空軍阿諾德將軍在原則上批準了史迪威提出的350架驅逐機和150架轟炸機要求,而且如果中國能夠把飛機場和其他支持設施造好,這些飛機將可在夏天抵達中國。因此,當這些飛機沒有如期抵達時,宋子文立刻向羅斯福提出抱怨。

1942年夏季的一些新發(fā)展,迫使蔣介石再把注意力轉移到空軍問題上來。

第一,宋子文在不斷要求獲得美國飛機的交涉過程中,偶然從阿諾德將軍處得知,原來主動權操縱在史迪威手中,因為“史迪威和畢賽爾將軍必須先呈報關于飛機的詳細報告”,然后軍部才能列入考慮。

宋子文向重慶政府報告稱:

“安諾德(阿諾德)將軍還說道,只要史迪威在任何時間作了決定,他就可以命令白賴德將軍將其手中掌握的飛機送到中國前線。”

阿諾德將軍這些話,讓宋子文馬上催促蔣介石直接向史迪威提出中國對飛機的需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毛邦初在5月24日呈蔣介石報告中一再強調,當時美國飛機產量已高達每月5000~6000架之多。然而在前此整整一年時間里,撥給中國的只有290架,而其中還有很多從未運抵國門。毛邦初警告稱,如果中國不即刻采取積極行動,他擔心中國以后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得到飛機,因為如果它們的配額一旦被其他國家爭取到手之后,便很難改變。

毛邦初對美國飛機制造業(yè)報告的正確性,不久之后(6月份)又被一位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官員所證實。這就更增加了中國政府對提出飛機要求的緊迫性。

第三,宋子文在6月2日向蔣介石抱怨,美國政府在處理中國軍火購買清單時,最多只從其中挑選少數幾個美國民眾關注的項目予以實施,其目的并非在幫助中國,而是在安撫美國人民群眾。整體而言,美國運送的物資數量既少,性質也不符合中國需要。因此,宋子文建議蔣介石應該直接尋求史迪威的幫助。

他特別指出,就在一天以前,羅斯福才剛剛告訴宋子文說,史迪威是被派去幫助中國的,因此蔣介石無需客套,可以直接命令史迪威。因為史迪威既然是蔣介石的直接部屬,他當然應該聽命于蔣介石。宋子文更具體地建議蔣介石應該召集史迪威、陳納德、周至柔和毛邦初等人,共同起草一份中國全盤軍需的草案,然后指示史迪威將草案送交美國軍部。與此同時,宋子文也打算把同樣的清單遞交給美國政府。宋子文顯然認為,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更能奏效,而史迪威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3、中國飛機的匱乏情況

宋子文提出建議的時機還受到另外一個事件的影響。那就是在1942年6月,羅斯福剛讀到史迪威呈交的一份報告,其中宣稱中印之間的空中運輸(駝峰航線)正在順利進行。當羅斯福向宋子文表示對駝峰工作滿意時(6月17日),宋子文當即坦白指出其報告的錯誤,因為過去幾個月來實際運輸量僅有500噸而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子文所提數字之低著實讓羅斯福大吃一驚,并立即命令軍部展開調查。正如宋子文事后告訴蔣介石的,即便是美國人也會向他們總統(tǒng)提供虛假報告。正由于中國人認為美國總統(tǒng)被史迪威和軍部官員所蒙蔽,因此他們認為突破這種困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由蔣介石直接和美國總統(tǒng)商量。

毛邦初警告說中國對美國飛機的需求正被其他盟邦排擠出局,史迪威早先對空軍在緬甸戰(zhàn)役中的重要性的評價,阿諾德將軍告訴中國人史迪威在軍部對分配物資有一言九鼎的影響力,以及羅斯福總統(tǒng)口頭鼓勵蔣介石直接向史迪威下命令去說明中國的需要,綜合這些事件,讓蔣介石愈加相信,既然中國已經在緬甸戰(zhàn)場對同盟國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貢獻,那么現(xiàn)在應該輪到同盟國來顯示它們對中國的支持了。

當然,最能影響中國人情緒和影響他們對空軍力量看法的因素,莫過于他們此時戰(zhàn)爭物資的極度缺乏。就拿中國空軍來說,畢賽爾將軍在作過獨立調查后說道:“整個中國空軍的力量,不超過50架驅逐機和50架轟炸機。(它們)老化、破舊、缺乏零件,完全不適宜和日本飛機進行空戰(zhàn)?!?/p>

中國全國各地庫存炸彈零星雜亂,種類多達29種,分別產自美國、蘇聯(lián)、意大利,和中國土造,光是在飛機上載卸炸彈的裝置和手續(xù)就必須因彈而異。更何況整個中國空軍1000磅的重型炸彈總共只有4枚,其他絕大多數都是200磅以下的小炸彈。

至于美國在華空軍的情況也同樣嚴重短缺。

居里1942年7月經過實地調查后向總統(tǒng)報告說:

“在我訪問中國的此時此刻,我們整個在華空軍只有45架驅逐機和7架中型轟炸機…用這么少的力量能夠達到這么出色的成績,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同樣的例子。它不但保衛(wèi)了遼闊疆土,削減了敵人勢力,而且在轟炸任務中得到成功?!?br/>

然而為了要維持作戰(zhàn),陳納德和他的隊友們不得不采取“拆東補西”的方法來生存。換句話說,他們被迫從現(xiàn)有的飛機上拆下零件再拼湊裝配到另外的飛機上,以維持這個微小空軍還能夠作戰(zhàn)。

居里繼續(xù)說:

“這個戰(zhàn)區(qū)應該有一個更強大和裝備更好的空軍。而到目前為止,這樣一個空軍居然還沒有出現(xiàn)。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足夠讓人感覺到,在同盟國所設定的優(yōu)先次序中,諸如保衛(wèi)自由中國,支持中國地面部隊作戰(zhàn),從中國出發(fā)直接轟炸日本目標等任務,都被同盟國壓到了所有優(yōu)先級的最底層?!?br/>

而在1942年夏季,配備保衛(wèi)中國陪都重慶的全部空防力量只有9架驅逐機和9個飛行員,他們全天候地守候在飛機旁邊待命升空迎擊敵機。比起世人稱道的英倫保衛(wèi)戰(zhàn),這個中國空軍的實力只能說是一個悲劇,因此中國人民所受的災難也更加慘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還可以改換另外一種方式來了解中國的困境,那就是把美國送到中國的飛機數量和它送到別國的作一比較。

1941年9月到1942年6月之間,中國得到的分配總數是392架飛機,其中266架是戰(zhàn)斗機,其余只是教練機。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飛機還被扣留在印度沒有運往中國。

相比之下,其他盟邦接收的美國飛機數是:英國接到2203架飛機,蘇聯(lián)1202架,加拿大1027架,(英領)埃及857架,而且?guī)缀跞渴菓?zhàn)斗機。當然除了美援飛機之外,這些國家原本就有自己的空軍,擁有工業(yè)基礎和軍事科技可以制造本國的飛機。

最后,美國空軍作戰(zhàn)部隊還把自己大量的戰(zhàn)斗飛機進駐在這些同盟國家境內。

因此,盟邦本國空軍、美援飛機,和美國空軍進駐該國飛機,加起來的總數就更為龐大了。依照一項估算,同盟國(美、英、蘇)1942年6月間維持在第一線的作戰(zhàn)飛機約為10000架。而此時同盟國在空軍作戰(zhàn)史上也樹立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那就是首度一次出動1000架飛機去攻擊一個德國城市。鑒于中國空軍小得可憐,蔣介石急于想要獲得多幾架飛機,不意卻被指責是故意挑起中美外交上一場大風暴。

4、對史迪威態(tài)度的轉變

1942年6月26日,史迪威通知蔣介石說,原先配備給中國戰(zhàn)區(qū)但是駐扎在印度的重型轟炸機剛剛被調去埃及,而其他運輸機也被調走,以便運送人員和器材到其他地區(qū)。更有甚者,有一群A-29輕轟炸機,本來已經在從美國飛往中國途中,也被調往埃及。這一切行動所意味的是,中國的空防力量將大幅削弱,而從印度運到中國的補給品也會相應削減。這些發(fā)展使得中國人積怨爆炸點的來臨,要比各方所估計的都快得多。

事實上,不久以前,美國才作過一個類似企圖,想要減少中國空軍已經少得可憐的力量。那就是在4月中旬,畢賽爾通知中國政府說,美國軍部打算把一部分預定要撥給中國的驅逐機改撥給英國,以保衛(wèi)印度東北部和英國東方艦隊,并防止日本進攻。中國人當即提出強烈抗議,及時阻止了這件事。

然而這一次美國政府大概學乖了,因此采取先斬后奏的做法,使得中國政府措手不及,無法改變結果。

然而當史迪威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6月25日),連他自己都承認美國犯了嚴重錯誤。

但是第二天當史迪威把壞消息面告蔣介石時,他卻沒有作出任何努力去緩和這個打擊,而只是把事件簡單地通知蔣介石。當史迪威作報告時,蔣介石和妻子都一言未發(fā),然后他們的情緒就炸開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于調走的飛機屬于史迪威統(tǒng)御范圍之內,而其使命又是支持中國戰(zhàn)區(qū)和緬甸戰(zhàn)場,因此蔣介石認為這個調動行動必須事先征得他本人的同意才可付諸實施。史迪威只好承認,蔣介石的解釋完全正確。史迪威同時也心虛地表示,希望這次調動只是暫時性行為,而且他已經提出要求,讓這些飛機盡快回歸中國建制。

但是蔣介石拒絕接受史迪威的糊弄,進而抱怨這起事件充分證明同盟國根本不關心中國戰(zhàn)區(qū)的利益。

在談話中,他一度追問:

“同盟國到底要不要中國戰(zhàn)區(qū)?我只要一個字的答案:‘是’或是‘否’。中國為了同盟國,已經做了它應該做的。中國不可能再做更多了。同盟國對中國,做了它們應該做的嗎?”

蔣介石后來在日記中承認,他雖然在會談中盡量抑制住自己的怒氣,卻很高興宋美齡不假辭色地指斥了史迪威。宋美齡的怒火,一方面是針對英國人陰謀奪走中國應該擁有的美國軍事援助品,另一方面也是針對史迪威沒有盡到全力去保護中國的利益。

他們的會談無可避免地涉及史迪威在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蔣介石提到軍部曾經有人透露:軍部一直在等候史迪威提出要求派遣更多運輸機以增加飛越駝峰的運輸量,而史迪威卻不曾采取任何行動。史迪威當然極力否認自己有任何過失,轉而抱怨說軍部只是想把他當成替罪羔羊。

蔣介石在6月26日會談中所用的語氣,和兩天前他對史迪威和顏悅色的會談截然不同,從會談記錄可以看出,一開頭,史迪威本想以避重就輕的手法,盡量淡化這次移防的重要性,他甚至避免提到移防飛機的確切數量,冀圖蒙混過關。但是當蔣介石明白指出,史迪威在此次事件中無法推卸個人責任,繼之又提到宋子文來電指責史迪威在爭取美國軍援時沒有盡心盡力時,史迪威的姿態(tài)才開始軟化。

事實上,蔣介石懷疑這次事件可能是史迪威和其他美國軍方領袖互相勾結所造成,根本沒有得到美國總統(tǒng)批準,或甚至沒有讓美國總統(tǒng)知情。為了解開這個疑團,蔣介石決定直接發(fā)電給羅斯福,詢問后者對此事是否知情。

經過一天時間平息心情之后,蔣介石才提醒自己(6月27日),今后不應對史迪威聲色俱厲地說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相信飛機移防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國無條件屈從英國人對于同盟國戰(zhàn)略和外交主張。為此,他特別提醒自己千萬要警惕,不可讓中美雙邊關系受到傷害。蔣介石得到的結論是,中國必須運用自己的力量,爭取美國給予中國足夠的支持去收復緬甸,這樣才能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換句話說,蔣介石此時的信念是,中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必須極力爭取重新開啟緬甸戰(zhàn)爭。因為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從美國被英國人牽著鼻子走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更具體地說,中國指望美國的軍援內容應該包括:

(1)500架第一線作戰(zhàn)飛機;(2)5000噸空運物資;(3)5萬名美國士兵參加第二次緬甸作戰(zhàn)。蔣介石在6月28日的日記中清楚地寫道:“以全力促成英美收復緬甸為唯一策略?!?br/>

5、美國的敷衍

當史迪威在6月26日會議后向馬歇爾報告他和蔣介石會談的情況時,他附加了一個警告:“依我的看法,這個事件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strong>史迪威對會議內容的報告基本詳實,但是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他聲稱蔣夫人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字眼說:“此地的親日活動明顯增加,因此問題是美國到底要不要中國(與日本)講和?!?/strong>

其二是史迪威給軍部的報告和他自己私下的想法也顯然有相當大的差別。因為即使在受到蔣介石嚴詞申斥之后,史迪威在日記中仍然承認:“我真不能怪他;飛機移防一事,看起來就是(美國的)背信之舉。”

在中國方面,蔣介石對于美國援助的可靠性變得更加擔憂。因為他收到了宋子文的報告,說軍火分配委員會正在考慮在7月以后把中國的分配量降低到每個月400噸以下。

更有甚者,軍部同時打算全面停止對中國的武器分配工作,其所持的理由是許多已經分配給中國的物資,仍然堆積在印度倉庫里無法運出,因此無需再繼續(xù)從事分配工作。在宋子文提出強烈抗議之后(包括聲言中國準備關閉所有駐美辦事處和召回工作人員),軍部雖然立即收回成命,但是蔣介石仍把軍部的動作看成是一個極為令人擔憂的預兆。因為軍部顯然想利用中國已經在印度堆放了45000噸租借法案物資作為借口,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不要再堅持把每個月3500噸的分配額,繼續(xù)堆積在現(xiàn)有的儲存量之上。

但是中國人的立場正好相反,因為印度堆積量之大并非出于中國人的過失,而恰恰證明美國沒有盡心盡意幫助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子文的響應并未就此打住,他反而更進一步向美國新聞記者訴苦,抱怨中國爭取英美援助的困難性。不用說,宋子文的行為讓軍部大為光火。不久之后,當宋子文得知羅斯福準備派居里到中國向蔣介石解釋運輸的困難時,他甚至試圖阻止居里的訪華計劃,他的理由是美國需要向中國提供的不是一些空洞的安慰話,而是實質的援助措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