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之間的攻擊性是本能,學會表達攻擊才是本事。
在伴侶關系中,攻擊性似乎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話題。無論是言語上的沖突,還是行為上的疏遠,攻擊性往往是關系中的一種本能反應。然而,這種本能并非不可控,也并非毫無意義。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伴侶之間的攻擊性實際上反映了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的情感創(chuàng)傷、未滿足的需求以及潛意識中的沖突。學會表達攻擊,而非被攻擊性所控制,才是維護健康關系的關鍵。
本能的攻擊反應:行為背后的潛意識動機
本能的攻擊反應通常是無意識的,表現為指責、冷暴力、諷刺或肢體沖突等。這些行為往往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源于早期經歷中未解決的情感創(chuàng)傷。例如,一個人可能在童年時期感受到被忽視或被不公平對待,這種經歷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受害者心態(tài)”,并在伴侶關系中被觸發(fā)。

本能攻擊的表現:
冷暴力(“你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你”):通過切斷情感連接懲罰對方,實則是用被動攻擊掩蓋對“被拋棄”的恐懼;
翻舊賬(“你上次也這樣!”):把當下的不滿嫁接到過往創(chuàng)傷,本質是借機發(fā)泄積壓的委屈;
人格貶低(“你和你爸一樣自私”):將具體行為上升為對伴侶人格的全盤否定,背后是對“理想化客體”破滅的憤怒;
反向控制(“行,都聽你的”):用表面的妥協壓抑真實需求,最終演變成暗中的較勁。
這些行為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對早期創(chuàng)傷的強迫性重復。例如,童年常被父母忽視的人,一旦發(fā)現伴侶注意力轉移,可能瞬間退行到“被拋棄的恐懼”中,用攻擊先發(fā)制人——這并非針對當下的伴侶,而是對內在受傷小孩的應激保護。
心理動機機制:
攻擊性可能是對伴侶未能滿足某些情感需求的反應,這些需求可能從未被明確表達過。當個體感受到威脅或不安全感時,攻擊性可能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出現。攻擊性可能反映了個體內心深處的矛盾,例如對親密的渴望與對獨立的追求之間的沖突。本能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會破壞伴侶之間的信任與親密感。長期處于攻擊性關系中,雙方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關系逐漸疏離甚至破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