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觀念里,婚姻是神圣且莊重的結合,承載著愛與責任,是兩個人攜手共度一生的承諾。但如今,騙婚現象卻像毒瘤般侵蝕著婚姻的基石,若再不出臺有力政策加以震懾,婚姻這一古老的社會制度,恐將在重重陰霾下失去其原本的意義,甚至成為歷史。

近年來,騙婚事件頻發(fā),手段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有偽裝成軍人,利用軍人身份的光環(huán)騙取女性信任,婚后卻拋妻棄子的;也有 “閃婚” 次日,新娘便帶著彩禮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更有甚者,冒用他人身份弄虛作假辦理婚姻登記,給無辜者帶來無盡麻煩。這些騙婚行為,不僅讓受害者在情感上遭受重創(chuàng),家庭支離破碎,還帶來了名譽、財產、繼承等諸多方面的法律困境。許多人因一次騙婚,不僅多年積蓄化為烏有,還陷入漫長而艱難的維權之路,對婚姻乃至人性都喪失了信心。
騙婚行為的危害深遠,它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公序良俗,讓人們對婚姻的信任降至冰點。當越來越多的人目睹或親身經歷騙婚事件,自然會對步入婚姻殿堂產生恐懼和猶豫。長此以往,結婚率持續(xù)走低,人口老齡化加劇,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穩(wěn)定性被打破,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經濟發(fā)展以及文化傳承都將受到負面影響。從個人層面看,受害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甚至陷入抑郁等心理疾病,生活陷入無盡的黑暗。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也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對其未來的人生道路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
面對如此嚴峻的騙婚形勢,現有的法律體系雖有一定規(guī)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漏洞和不足。例如,《民法典》雖明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可對彩禮性質界定模糊,致使司法實踐中 “自愿贈與” 與 “高額彩禮” 界限難辨,給一些居心不良者以可乘之機。對于冒用他人身份或弄虛作假辦理婚姻登記的行為,在責任認定和懲處力度上也不夠清晰和嚴厲,使得騙婚者違法成本較低,愈發(fā)肆無忌憚。
值得慶幸的是,已有一些地方和部門開始積極行動。2024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了 “借婚姻索取財物” 的三大特征,為司法裁判提供了重要標尺。寧夏中衛(wèi)市建立 “公安 + 檢察 + 法院” 聯(lián)動機制,2024 年成功查處婚騙系列案件,涉案金額超過 500 萬元,彰顯了法律對詐騙、敲詐等行為的震懾力。江西金溪縣通過地方立法,設定彩禮上限為 6 萬元,同時配套建立 “零彩禮” 家庭子女入學加分制度,使涉彩禮糾紛發(fā)生率下降 41%,充分體現了 “法律 + 政策” 組合拳的有效性。這些成功案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證明只要政策到位、執(zhí)行有力,騙婚現象是能夠得到有效遏制的。
婚姻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石,關乎每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穩(wěn)定。我們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出臺更為完善、有力的政策,從法律規(guī)范、司法治理、行刑銜接等多個維度,對騙婚行為形成全方位的打擊態(tài)勢。明確騙婚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加大懲處力度,提高騙婚者的違法成本;建立跨部門聯(lián)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讓騙婚者無處遁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和防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重新喚起人們對婚姻的信任,讓婚姻回歸其本質,在愛的基礎上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避免成為歷史長河中的回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