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開國上將序列中,有三位是在1949年戰(zhàn)場起義的國軍將領(lǐng),即長沙起義的陳明仁、綏遠起義的董其武和新疆起義的陶峙岳。

相比于前面兩位而言,陶峙岳策劃的新疆起義不僅時間是最晚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形勢也更復雜嚴峻。所幸在陶峙岳巧妙周旋處理各方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最終以一種“禮送出境”的方式對大批反對起義的國軍軍官放行,避免了起義前后流血事件的發(fā)生。

晚年的陶峙岳將軍(右)

不過,新疆和平起義后,還是在當?shù)剀娒裰写嬖诓簧僦肛熀团u陶峙岳“私放反動派軍官”的聲音,一度令陶峙岳頗為苦惱。不過,關(guān)鍵時刻教員的一封電報為陶峙岳的起義行動正式定了基調(diào):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但沒有錯,而且應(yīng)該給予表揚,這有利于全局。對不愿起義的人員,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不強求,可以來去自由,送他們出境是明智之舉。”

這樣一來,陶峙岳的心結(jié)被徹底打開,此前積蓄的煩惱也立時煙消云散。

而他之所以在起義的重要關(guān)口選擇對一眾國軍反對派將領(lǐng)們網(wǎng)開一面,除了基于避免流血沖突事件發(fā)生的考慮外,也是當時平衡各方勢力、確保和平起義如期進行的現(xiàn)實必然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6年4月,時任國軍河西警備司令的陶峙岳受保定軍校老同學、時任國軍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張治中的邀請,出任協(xié)助對方維護邊疆秩序的新疆警備司令一職。不久后,張治中因參與軍調(diào)處工作而離開新疆,陶峙岳則正式接任新疆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職務(wù)。

影視作品中的張治中(左)

得益于“和平將軍”張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地處邊陲的交通限制,陶峙岳在整個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不僅未同我軍有過交手經(jīng)歷,反而在協(xié)助張治中釋放并護送此前被軍閥盛世才關(guān)押的地下工作者和愛國民主人士工作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陸續(xù)解放了南京、上海等華東戰(zhàn)略城市。教員和周恩來等人紛紛出面約見剛剛選擇留駐北平不久的張治中,建議對方適時致信陶峙岳促成新疆和平起義事宜。

對此,張治中自然是欣然接受的。其實,陶峙岳對積極響應(yīng)并促成新疆和平起義是持明確態(tài)度的,在此期間,他頂住壓力拒絕了“代總統(tǒng)”李宗仁抽調(diào)新疆兵馬馳援南方戰(zhàn)場的指令,立場不能說不鮮明。

只是,在秘密籌劃起義的過程中面臨諸多現(xiàn)實阻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其中,以國軍第78師師長葉成、騎兵一師師長馬呈祥和179旅旅長羅恕人為首的頑固勢力成為起義面臨的最大阻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視作品中的陶峙岳

陶峙岳清楚,反動勢力遍布新疆軍政各界,僅憑他一人之力是很難左右局勢發(fā)展的,這一點,從當年3月新疆警備司令部那次軍事會議上反動派軍官們左右橫跳的表現(xiàn)也能窺知一二。因此,起義之事宜緩不宜急,按部就班、徐徐圖之才是上策。

自1949年3月至9月的半年時間里,陶峙岳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在新疆駐軍中半公開的做了大量起義動員爭取工作,使得北疆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官兵都接受了起義主張,但因駐南疆的部隊太過分散,工作成效便沒有那么明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在南疆警備司令兼42師師長的趙錫光是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雖手握胡宗南的嫡系部隊,但卻傾向于促成和平起義,因此南疆地區(qū)的起義籌劃工作進展也相對順利。剩下的最大阻力,便集中在一小部分負隅頑抗的反對派軍官身上。

彼時的新疆駐軍主要有三個師,即葉成的第78師、趙錫光的第42師和馬呈祥的騎兵第一師。趙錫光支持起義這自不必贅言,葉成和馬呈祥雖然一個是國軍嫡系、一個是馬家軍派系,但在阻撓新疆起義這件事上,二人卻難得達成了“一致共識”。

曾任南疆警備司令的趙錫光(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此,陶峙岳決定先禮后兵,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爭取和化解工作。8月下旬的一次南疆視察歸來后,陶峙岳主動邀請葉成、馬呈祥和羅恕人三人到警備司令部赴宴,借此爭取三人支持和平起義的大勢。

遺憾的是,三人都鐵了心要一條道走到黑。不僅如此,心機深重的葉成還在私下聯(lián)絡(luò)反動派軍官密謀破壞起義的行動。具體來講,就是在得到胡宗南授意的基礎(chǔ)上,一旦陶峙岳宣布起義,自己便將部隊拉到南疆活動,如果有可能的話,就裹挾陶峙岳一道轉(zhuǎn)移。

1949年9月20日深夜,距離新疆和平起義不足5天的時間節(jié)點上,葉成與馬呈祥、羅恕人等人決定“擒賊先擒王”,將陶峙岳、劉孟純、屈武、陶晉初等人控制在新疆警備司令部。正式行動之前,葉成提前一步趕到陶峙岳住處,試圖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很顯然,在這方面陶峙岳比他更有“天賦”。葉成的自作聰明不僅未能達到預(yù)想中的成效,反而讓陶峙岳抓住機會再次將他和馬呈祥、羅恕人召集在一起曉以利害。

影視作品中的陶峙岳與葉成等人

陶峙岳以新疆形勢復雜,稍有不慎將引發(fā)地區(qū)動亂為由使三人心中逐漸有了波瀾。隨后,他又通過“禮送出境”的承諾成功勸說三人放棄暴動計劃,轉(zhuǎn)而交出手中軍權(quán)以避免干擾和平起義行動。

其實,對三人的“小心思”,陶峙岳心知肚明。馬呈祥家人此前已全部去往香港,他的內(nèi)心深處也早已歸心似箭;葉成、羅恕人意欲裹挾部隊和他本人出走,歸根到底還是考慮到各自手上血債累累,擔心起義后被我軍清算。

當然,三人更清楚陶峙岳說的時局事實,自己沒有被對方扣留就算是彼此給了對方一個臺階下,自然也就沒有理由繼續(xù)之前的行動計劃了。

1949年9月24日深夜,即陶峙岳正式宣布新疆和平起義的前夜,馬呈祥、葉成、羅恕人等一批反對起義的國軍軍官及其家屬在騎一師特務(wù)連約1個排兵力的護送下,從迪化老滿城軍部出發(fā),經(jīng)阿克蘇、喀什出新疆。沿途雖有些許波折,但一行人終歸是有驚無險的離開了。

新疆和平起義后的陶峙岳(前排左一)

當年10月下旬,率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進入新疆的王震,在接受新疆各族人民熱烈歡迎的同時,再次就陶峙岳對一眾國軍將領(lǐng)禮送出境的行為傳達了教員的最新指示:

“新疆和平解放對國家對人民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幸事。陶峙岳將軍果斷機智地排除了反對派的阻撓,成功地領(lǐng)導了國民黨部隊的起義,對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看似放走了反動派葉成、馬呈祥等人,但是,保全了部隊內(nèi)部的安定,避免了流血事件的發(fā)生,經(jīng)過努力宣傳引導后,部隊將士普遍認同歸順社會主義陣營,從而使得起義過程秩序井然。對陶峙岳將軍的義舉我們不但要肅然起敬,更要認真學習老將軍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p>

這是對陶峙岳籌劃實施新疆和平起義半年來的行動作出的最客觀、中肯的評價,也是我黨、我軍對這位深明大義的愛國將領(lǐng)最大的認可和贊譽。

慶祝新疆和平解放的各族人民

以最小的代價實現(xiàn)最大的勝利,堪稱是實至名歸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