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的獨生子白清揚,高三因成績優(yōu)秀,被保送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未曾想,他竟選擇了最冷門的蒙古史專業(yè)。董卿詫異地問白巖松:“你不擔心兒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嗎?”
小時候喜歡歷史,大多數(shù)人長大了只剩一句“我小時候也愛看三國”,可白清揚真往里扎了。
別人刷題,他背碑文;別人打游戲,他翻元史。
高一那年,硬是靠自學掌握了,基本蒙古語,還纏著白巖松資助去草原“考察”,結(jié)果真去了。
在呼倫貝爾呆了小半個月,風沙刮得臉生疼也沒退。
回來就跟父親說——要讀蒙古史,不改。消息一出,朋友圈里先炸了,一邊罵“廢專業(yè)”,一邊轉(zhuǎn)發(fā)“別人家的娃”。
倫敦國王學院不是啥隨便能進的學校,專業(yè)冷門,但門檻高。
白清揚申請材料一堆,連推薦信都找蒙古國家博物館寫的,人家不是空想,是真干過。
挖過成吉思汗行宮遺址、發(fā)過論文、登過期刊、上過展板,別人上大學是消費學歷,他用大學當實驗室。
在英國讀書那幾年,不光上課,還兼職做蒙古史講解、翻譯史料、給當?shù)馗咝Vv中國古代民族互動史。
20歲不到,已經(jīng)能和一堆教授掰手腕了。
畢業(yè)回國,不挑肥揀瘦,直接進了某重點大學歷史系,蒙古史沒多少人研究,白清揚一上來就站在浪頭。
這事傳出來之后,網(wǎng)上炸鍋,有人說他是“含話筒出身”,有人說“拿冷門專業(yè)當特權試驗場”,甚至還有人,挖白巖松過去說過的“留學不如留人”。
可誰都攔不住白巖松支持兒子的態(tài)度。
那句話他講得明白:“人生是他自己的,專業(yè)是他選的,我買單?!?br/>說得輕巧,其實背后放棄了,太多父母想掌控未來的執(zhí)念,成績好又怎樣?沒讓去學經(jīng)濟,也沒硬塞個名校商科,他知道,強行改變興趣,遲早爆雷。
這教育理念聽著“佛”,操作起來一點都不躺平。
小時候看武俠、踢球、看閑書——別人家爸媽焦慮得發(fā)瘋,白巖松放著不管。
作業(yè)不寫沒關系,書一定要讀完,功課掛了能補,思考能力斷了可補不回。
最絕的那句,是他說的:“中考考第一就斷絕關系?!?br/>聽著像玩笑,背后是對“唯分數(shù)”的明目張膽反抗,這么多年,社會反復喊“素質(zhì)教育”,真落實的有幾個?
白清揚的成長經(jīng)歷,成了這口號的反例證明:不盯分數(shù)也能贏。
當然,爭議也真不少,有人拿他跟普通家庭孩子對比,說他家底厚、能試錯、不怕就業(yè)。
誰沒點現(xiàn)實?關鍵在有沒有真才實學。
畢業(yè)后白清揚沒吃“啃老飯”,反倒靠著專業(yè)做出成績,不靠臉、不靠姓,靠論文和項目拿下教職。
足球解說、蒙古史研究、還兼職給紀錄片寫腳本,業(yè)務跨度比電視臺節(jié)目還廣。
有人酸他走父親老路,其實這路走起來更難,白巖松是誰?新聞戰(zhàn)線頭牌,這路不夠硬,扛不下來。
這事最值得琢磨的,不在“冷門專業(yè)也能成功”,而在——教育到底該聽誰的?
白巖松的方式不是放養(yǎng),是選信,他清楚:孩子不是工具,教育不是流水線。
興趣擺第一,能力慢慢養(yǎng),挫折不躲,順勢而為。
這種理念,魯迅試過,王朔也提過,但落地太難,大多數(shù)家庭沒耐心、沒資本、沒勇氣。
蒙古史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非得學。
真正該學的,是怎么在偏門中找到支點,把冷門做成熱事。
白清揚做到了,不靠風口,也沒等熱度。
那些說“冷門無用”的人,忘了大多數(shù)好工作都從小圈子長出來,真正的稀缺,往往藏在被輕視的角落。
教育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場選擇,選的路對了,就算是無人區(qū),也能跑出風聲。
參考資料:
馮瑋.《冷門專業(yè)熱起來:蒙古史青年學者白清揚訪談錄》.《中國青年報》,2023年12月15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