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來深圳了,這次來不為籃球,只為一件“小事”——讓深圳人放下手機,每天息屏一小時。
“息屏一小時”是深圳市面向全社會發(fā)布的倡議,也是全國第一份“每天息屏一小時、讀書運動愛自然”的倡議。
“我們不反對科學進步,不反對數(shù)字化工具帶來的便利,但需要平衡線上與線下的生活”,姚明解釋,絕非反對使用手機,而是希望年輕一代走進圖書館、運動場等,體驗生活的豐富性。
誠然,手機作為當代“奶頭樂”,讓男女老少不用花費太多精力便能獲得多巴胺,導致人們不愿意嘗試更有營養(yǎng)的休閑方式,比如看書、運動。
碎片化視頻刷多了,深圳小學生們說著“yyds”“dddd”“666”來表達個人情緒,大人們用“那很有生活了”“天塌了”作為聊天的萬金油。
語言上的故意智障化,是“腦腐化”最鮮明的外在特征之一,而深圳正在努力遏制住這種苗頭,“千方百計”地讓深圳人在息屏一小時里,接觸閱讀、運動、自然,讓生活回到“正軌”。
01
深圳人均“數(shù)字移民”
日均刷屏超7小時
今年4月23日,第30個世界讀書日暨第10個深圳未成年人讀書日系列活動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啟動。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運動員姚明專程趕來深圳參加活動,為“每天息屏一小時、讀書運動愛自然”的倡議站臺。
作為體育界與公共事務領域的跨界代表,姚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的倡議,引發(fā)社會廣泛討論。
在姚明看來,“我們這代人是‘數(shù)字移民’,2010年出生后的孩子可以稱為‘數(shù)字原住民’,但再先進的科技也不能替代真實世界的溫度,孩子們需要在線下生活中尋找成長的多元體驗。”
《中國網(wǎng)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7.25個小時,相當于一天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生活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里。
根據(jù)教育部最新數(shù)據(jù),我國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時長突破5.2小時,近視率攀升至67.3%。

兒童過早“觸屏”,也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深圳更是尤為突出。
深圳有大量的雙職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電子屏幕成為了孩子們的“電子保姆”,彌補著親子陪伴的缺失。
再者,由于人均居住空間狹小,限制了孩子和大人的線下活動空間,讓不占地方的電子設備成為首選,運動成為了下下選。
而長時間沉迷在網(wǎng)絡世界里,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長期碎片化閱讀,導致他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在進行文本長閱讀上會變得吃力。此外,青少年花更多時間在屏幕上,還壓縮了現(xiàn)實的社交時間,鍛煉社交能力的機會也變少。
而且,一個特別明顯的現(xiàn)象,想必大家都有同感,當代青少年和年輕人表達情感的詞匯量大幅下降,網(wǎng)絡熱梗逐漸“洗腦”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
他們用社會搖、手勢舞代替運動,把“666”“yyds”當成形容詞,用網(wǎng)絡熱梗來代替正常說話,讓原本應該詞匯豐富的情感表達也變得單一無趣。
如何控制屏幕使用時間,讓孩子和成人重新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早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議題。
02
深圳人不擔心“無書可讀”
只擔心拖后腿
在“息屏一小時”的時間內,深圳人可以做什么?答案之一是閱讀。
在深圳,永遠不用擔心的一件事情是“無書可讀”,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跟不上深圳的人均閱讀量。
《深圳全民閱讀發(fā)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深圳成年居民年閱讀量達22本,呈上升趨勢。在地鐵上,隨處可見捧著書和手機閱讀的人。
在深圳當一名讀者,擁有一片令人艷羨的“流動書?!庇卸嗝春唵??
只需要一張“圖書館之城”讀者證,就能實現(xiàn)在全市的879家公共圖書館服務網(wǎng)點和322臺城市街區(qū)24小時自助圖書館,自行借閱圖書。
深圳人從小培養(yǎng)閱讀習慣,0-12歲的小讀者是圖書館“??汀?。
《2025年深圳“圖書館之城”閱讀報告》顯示,2024年深圳“圖書館之城”文獻外借量2623.08萬冊次,達歷史新峰,18-44歲讀者為閱讀主力軍,0-12歲也是圖書館???。
網(wǎng)友“哼媽”表示,一開始自己像其他寶媽一樣在網(wǎng)上大量買繪本,直到家里書柜放不下了,才想起到圖書館借閱,結果一嘗試才后悔來得太遲:
“圖書館里都是海量正版書籍,資源豐富,衛(wèi)生殺菌,還書也很便利。”

對于白天忙得抽不開身的深圳人,深圳也有應對之道,為他們開設24小時書吧。
在深夜的24小時書吧里,夜深人靜、悄無聲息,在安全的環(huán)境里,“書蟲”們默默啃食書本里的食糧。
除了圖書館這一類大眾閱讀空間之外,深圳的大部分社區(qū)都設立了社區(qū)公共圖書館,為就近居民提供書籍和閱讀空間。
從社區(qū)的公共圖書館,到街邊的“24小時書吧”,“處處可讀、時時可讀、人人可讀”,這便是“圖書館之城”的底氣。

在當今短視頻盛行的時代,大眾的閱讀時間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短平快”的沖擊。
對此,姚明用快餐和正餐作比較,表示“大街上不能沒有快餐店,但是你不能頓頓吃快餐,有時候工作確實忙,吃一頓快餐也無傷大雅。我們需要把快餐和正餐結合起來吃,讓二者相互平衡。”
對有的人來說,“短平快”是他們生活里的調味劑,是一種解壓方式。有的人刷一會短視頻,笑是笑了,梗是玩了,生活該怎么樣,就還是怎么樣。
而有的人,沉溺于短視頻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里,生活幾乎被這些信息掏空,“快餐”吃多了,吃不下“正餐”了,大腦跟著短視頻的信息流走,無法自主思考。
這個時候,書籍這份“正餐”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因為人們只有多讀書,才能系統(tǒng)化地了解一些知識或事件形成的邏輯,在刷短視頻的時候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不會因為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而直接形成認知偏差。

讀書日的意義,不在于此時此刻就讓人們隨手拿起一本書,培養(yǎng)一個假裝讀書的習慣,而是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常常想起讀書,在書中讀、事中讀、人中讀。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情世故是大書、社會運轉是大書、生存智慧是大書。
囿于廚房和孩子時,讀什么書?打工疲憊迷茫,思考生命的意義時,讀什么書?遭遇職業(yè)瓶頸時,又該讀什么書?
當肉體被困在原地,書也能讓靈魂出走,書是一種指引、一種救贖,對人的影響也不局限于一時,因為一本書的重量對一生來說,永遠不會太輕。
03
深圳戶外的多彩
息屏一小時不夠
“息屏一小時”,除了讀萬卷書,還能行萬里路,如同姚明建議大家多去戶外那般,參加運動或者是看看大自然。
去年,深圳教育局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落實“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的要求。起初,這樣的要求受到了質疑。
然而,時間給出了答案——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今年,在深圳市教育局針對全市196萬余名中小學生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2024學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優(yōu)良率達66.46%,相比2023年學年提升6.21%。此外,2024年深圳市中小學生總體近視率為55.5%,較2023年下降1.2個百分點。
通過每天運動,讓學生形成運動的習慣,加強學生的體質。運動的好處,想必不用多說。

對于常年久坐、缺乏運動的成人來說,“運動”在他們心里和新疆一樣,不用宣傳,有時間有精力他們自會動起來。
況且,在深圳這座“體育之城”,參加運動并不是一件難事,只需要動動手指便可以預約場館。
“i深圳”體育場館一鍵預約平臺,自開通以來已累計接入2068個體育場館,開放8528片運動場地,超過30個運動項目。
未來,深圳的體育場館還將不斷增加,根據(jù)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將新改擴建100個都市型、樓宇型體育場地設施。
除了運動,深圳人還可以觀看各種體育賽事,現(xiàn)場體驗腎上腺素極限飆升的刺激和熱血。
根據(jù)《2025深圳重點賽事100名冊》,全市今年將要舉辦的100項重點賽事,以及中超、CBA職業(yè)聯(lián)賽主場賽事,還有全運會系列賽事等焦點項目。
常年坐在深圳寫字樓的邱邱表示,只有坐在體育場館看比賽或者演唱會的那一刻,他才能真正體驗到“活人感”——調動出最純粹的情緒,獲得最發(fā)自內心的緊張和快樂,和隔著電子屏幕看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

這種不加掩飾的快樂,還有一個深圳隨處可見的場所能夠給予——山海。
不可否認,深圳的山海和公園,是深圳人心里的烏托邦。深圳人疲憊、無聊、迷茫時,第一個想法便是不如去公園里躺一下吧、不如找座山爬一下吧、不如去看看海吧。
現(xiàn)在,深圳公園總數(shù)達到1320個,千園之城并非徒有虛名,人在深圳,隨便走走都能路過一個公園,隨時隨地感受公園的“20分鐘效應”。
熱愛徒步的深圳人,同樣不會受到“虧待”。
目前,深圳已建成3406公里綠道,420公里“三徑三線”遠足徑體系,“鵬城萬里”戶外步道總里程達3600公里以上。
其中,深圳最長遠足徑——鯤鵬徑,西起寶安鳳凰山飛云頂,東至大鵬七娘山大雁頂,全長約200公里,穿越山嶺、森林、湖泊、溪澗、海岸,山川湖海、盡收眼底。
這么看來,脫離電子屏幕之外,深圳人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
所以,“息屏一小時”在深圳哪里夠用?
文丨白粥
部分圖片來源ShenzhenWeekly
相關數(shù)據(jù)來源深圳特區(qū)報、深圳新聞網(wǎng)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chuàng)發(fā)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