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同濟新村居民區(qū)里,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鄰里之間——她是居民口中的“貼心大姐”,是矛盾化解的“緩沖劑”,更是社區(qū)法治的“播種人”。從事人民調解工作8年來,崔海霞用200余件成功調解案例詮釋著居民區(qū)干部的使命擔當,用法律與溫情守護著居民區(qū)的和諧安寧,擔任社區(qū)“法律明白人”后,崔海霞積極履職,讓法律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走到居民的身邊。
以情化人:春風細雨潤民心
走進同濟新村居委會調解室,墻上掛著的是居民送給崔海霞的兩面錦旗。“真心為民辦事,傾心為民解憂”,這是社區(qū)居民對崔海霞的肯定,也見證著她用真心換真情的調解故事?!罢{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解‘法結’更要解‘心結’”,這是崔海霞常掛嘴邊的話。面對劍拔弩張的沖突,她總能春風化雨,讓針鋒相對的家人重拾親情。

居民區(qū)里的張老伯脾氣暴躁,常常與家人發(fā)生沖突,崔海霞也經常上門擔任“救火隊員”。一日,張老伯因家庭瑣事,要對妻女大打出手,女兒便打電話向崔海霞求助。調解現場火藥味十足,父女怒目相對,各執(zhí)一詞,崔海霞沒有簡單說教,而是先為受傷的母女遞上熱茶,安撫情緒,又輕聲細語地開導張老伯:“老人家,動手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傷了最親的人?!蓖瑫r,崔海霞在調解中也堅持釋法說理,在張老伯情緒緩和后,明確向他指出了暴力行為的違法性以及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在情感和法理的雙重疏導下,倔強的張老伯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連連向妻女道歉,與家人重歸于好。面對居民間的矛盾糾紛,崔海霞用“法律尺”丈量是非,用“溫情筆”書寫和解。

主動創(chuàng)新:形成“調解+普法”工作法
同濟新村居民區(qū)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qū),因房屋漏水產生的鄰里糾紛數量居高不下,崔海霞便想著將該類型的糾紛調解穿插到居民區(qū)的法治宣傳工作上。于是她把調解成功的工作案例做成課件,并抓住社區(qū)法治宣傳活動的契機,向居民傳授法律知識。她還將調解協(xié)議模板、《民法典》的相關條文規(guī)定制作成普法展板和宣傳冊,向社區(qū)居民耐心講解。逐漸形成了一套“調解+普法”工作法,法治宣傳的內容也從房屋漏水向物業(yè)管理、業(yè)委會、加裝電梯等矛盾糾紛類型不斷擴充,在她的推動下,同濟新村已形成“糾紛化解到哪里,普法宣傳就到哪里”的良性循環(huán)。

法治護航:潤物無聲入萬家
崔海霞結合各重要節(jié)點和街道的特色開展法治宣傳工作。定期組織居民區(qū)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分享工作案例。在民法典宣傳月、憲法宣傳周到來之際,她邀請律師在居民區(qū)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以及法律咨詢活動,帶領社區(qū)居民進行憲法晨讀活動,學習憲法精神。同時,崔海霞也特別關注社區(qū)青少年群體的法治教育,每年暑假,她都會組織開展《暑期法治安全》教育小課堂,2024年暑期,更是帶領小朋友走出居民區(qū),走進派出所參觀體驗,開啟一場特色法治之旅,萌娃們在派出所學習了防拐騙、反校園欺凌、反詐等法律知識,也通過沉浸式的參觀體驗,對警察這一職業(yè)有了全新的認識。崔海霞在普法宣傳上不斷創(chuàng)新,讓法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浸潤著每個居民的心田。



好Young“兩人”心得
在開展居民區(qū)法治宣傳工作中,我認為精準普法是關鍵,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設計宣傳內容,有效提升社區(qū)居民的參與度。形式創(chuàng)新是活力,在開展傳統(tǒng)的法治宣傳活動外,設計更多有互動性、體驗性的活動形式。案例結合是重點,從居民區(qū)的特點出發(fā),結合真實的調解案例解讀法律法規(guī),讓居民從身邊的案例更加直觀地了解法治的力量和作用,營造居民區(qū)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文中出現的社區(qū)居民均為化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