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敬剛

“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雄奇秀麗的嶗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美稱。嶗山以其山海奇觀“神仙窟宅”蜚聲海內(nèi)外,歷代帝王將相、達(dá)官貴人、文人雅士、著名僧道紛至沓來;或攀援游覽,或煉丹求藥,或誦詩作賦,或即興題刻,或設(shè)館授徒,或修真?zhèn)鹘?,足跡遍布諸名勝,嶗山亦因之名聲大振。

百余年前,旅居青島的康有為自沙子口乘坐“金星號”輪船至嶗山太清宮灣,游覽了太清宮、龍?zhí)镀?、上清宮、巨峰等名勝古跡,并賦詩《嶗山》一首,鐫刻于太清宮后的巨石上。詩中對嶗山的山海奇觀倍加贊賞,譽(yù)之為:“天上碧芙蓉,誰擲東海濱”,氣勢恢宏,立意新穎,把嶗山寓意為天上的碧芙蓉;“青綠山水圖,樣本李將軍”兩句又把風(fēng)光無限的嶗山比作唐代以專攻山水畫而著稱的李思訓(xùn)的畫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前筆者從青島奧帆中心碼頭乘坐游艇出發(fā)前往嶗山太清碼頭,重溫康有為當(dāng)年的“海上嶗山之旅”。一路劈波斬浪東行,右舷激浪排空,煙波浩渺,但見茫茫的大海與寥廓的蒼穹。自左舷憑眺,卻是一幅嶗山秀美姿容的長卷:紫氣靄靄的峰巒座座相連,如劍戟排列,披掛著如絲如絮的白云;云朵閃處,則是蒼茫的林木,青翠欲滴,間或幾叢野花,紅白黃紫,有如珍珠瑪瑙鑲嵌于翡翠錦屏上。山根接近海面處,多為陡崖峭壁,如同斧劈,滔滔海浪在這里撞個粉碎,飛花碎玉般濺向半空。極目遠(yuǎn)眺:山與海之間由層層飛舞的波浪連接,恰似一條光彩四射的白玉項鏈,纏繞得嶗山雍容華貴。

我心戚戚。嶗山的海不像三潭印月似的水平如鏡;這里的山也比不得五岳獨(dú)尊那般峰巒雄偉??蓫魃降南蓺獠辉谟趩渭兊纳剑吧讲辉诟?,因海而名”:如果不在海邊,它不過是內(nèi)陸一座普通的山而已。因海的滋養(yǎng),嶗山有了靈異之氣。如果不在海邊,它不過是內(nèi)陸一座普通的山而已。反之,如果沒有山的映襯,東海之濱亦不會譽(yù)滿天下、聞名遐邇?!吧綗o海不奇,海無山難觀?!鄙胶F嬗^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誕生了大自然匠心獨(dú)運(yùn)、鬼斧神工的曠世之作。

溫潤的氣候造就了嶗山獨(dú)特的云海景觀:此時恰逢初春季節(jié),嶗山的云如輕柔的薄紗,隨風(fēng)蕩漾于山峰之間,山似淡墨濡染,一派如詩如畫的仙山景致。若是在盛夏,云漸濃,往往成團(tuán)成片,翻滾如潮。此時登上巨峰極頂,云浪蕩起層層波濤,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將一座百里大山整個壓在腳下,空山靈谷中涌滿了滾滾白云,陣風(fēng)吹過,云浪隨之翻卷淹沒,只留下嶗頂,恰似一座大海中的孤島。偶爾閃露出幾座山尖,顯得更加崢嶸險奇。山里的風(fēng)向變幻莫測,若一陣急風(fēng)掠過,云浪便順谷而下,層層山巒也各顯秀姿;倘若風(fēng)自谷底向上吹來,道道云河急劇升騰,匯成茫茫云海,涌上峰頂,眼前就像遮上一道嚴(yán)嚴(yán)的帷幕,人也只聞其聲,不見其貌。而到了秋高氣爽之季,云的輪廓十分分明,片片白云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閃耀著銀光,層層鋪展開去,又是一片浩瀚的云海,云海卻在天上。

在沈從文的筆下,青島的海和云都是獨(dú)一無二的:前面已是一片碧綠大海,海上船只駛過時在淺紫色天末留下那一縷淡煙。不僅是海,青島的云更加不同凡響:云南的云變化最快;河北的云是一片黃;湖湘的云是一片灰;四川因高山將云分割又加濃……論色彩豐富,青島海面上的云應(yīng)當(dāng)首屈一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遐想間船速驟然減緩,將我從浮想聯(lián)翩的詩意幻境拉回現(xiàn)實(shí):原來船只已臨近此行的目的地——嶗山太清碼頭。驀然回首,不遠(yuǎn)處岸邊山崖上鐫刻的明代巡撫趙贊的手書“海上名山第一”幾個氣勢磅礴、筆力蒼勁的大字映入眼簾。

面對此情此景,低吟著顧炎武的《勞山歌》:“勞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dú)獍櫇??!被腥婚g醍醐灌頂般頓徹:往昔“不識嶗山真面目,只緣未曾海上游”……

(本文作者為影視創(chuàng)作人,青島市影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