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紅軍懋功同樂會會址內部(2024年12月攝) 攝影:邊子捷
十八軍軍營舊址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zhèn),圖為十八軍軍營舊址大門(2022年7月攝) 攝影:陳衛(wèi)國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歷史長河中,從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下稱十八軍)到如今扎根高原的駐地官兵,雪域高原無數(shù)次地見證了“金珠瑪米”(藏語意為“解放軍”)和高原兒女魚水情深故事的誕生和傳揚。

一場托舉的北上

1935年6月,在一所位于懋功(現(xiàn)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天主教堂內,傳來將名垂青史的歡呼聲——慶祝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在小金縣勝利會師。在此之前,工農紅軍在四川涉藏地區(qū)的北上長征經歷了最為艱難曲折的階段,“三過草地,四越雪山”,高海拔的長途跋涉,最缺的便是糧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史料記載,當時紅軍在四川涉藏地區(qū),以秋毫無犯的行軍紀律、尊重團結的做事主張改變了當?shù)匕傩諏λ麄兊膽B(tài)度。軍行所至的當?shù)厝嗣瘢蓱岩?、戒備到愛戴、支援,自發(fā)為紅軍獻出了家里最后的青稞和羊毛,上演著一幕幕百姓托舉紅軍長征北上的動人畫面:當年僅有3萬人口的丹巴就籌得34萬多斤糧食獻給紅軍、在甘孜爐霍等地的百姓人均為停留月余的紅軍供應了約100斤糧食……一袋袋糧食如同那另一“半條被子”,象征的是人民軍隊和老百姓緊緊相擁的感情。

一面揚起的紅旗

時針轉到1950年10月,在金沙江咆哮翻騰中,西藏昌都江達縣崗托村迎來了一群劃著牛皮船而來的“金珠瑪米”,他們帶著偉大使命,在這里打響了“以打促和”的昌都戰(zhàn)役第一槍。歷史塵煙間,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隨之揚起的,是口口相傳的十八軍愛民親民的感人故事,是幾十年后紅色村落文旅賦能幸福家園的新篇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民軍隊的根脈,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西藏民主改革時期,人民解放軍幫助農奴翻身做主人,砸碎了他們身上桎梏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制度枷鎖。不僅如此,在人民解放軍的支持下,無數(shù)的“第一個”如雨后春筍在西藏出現(xiàn)——第一個供銷社、第一所民辦小學、第一所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第一個水力發(fā)電站……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造福人民。在西藏綿延千里的邊境線上,經常能見到由軍民組成的聯(lián)合巡邏隊伍一同巡邊,“五共五固”軍地共建活動常辦常新;《洗衣歌》的旋律響徹高原,吟唱出珠穆朗瑪峰下“愛我人民愛我軍”的長歌。飄揚的紅旗下,軍民共建新西藏的故事歷久彌新,西藏雙擁工作擁有了堅實基礎。

一條雙擁的街道

擁軍優(yōu)屬、擁政愛民,是我黨我軍我國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特有政治優(yōu)勢。在西藏林芝巴宜區(qū),有一條以“雙擁”命名的街道,雙擁主題公園立于入口,街旁雙擁宣傳展板隨處可見,百余家擁軍企業(yè)店鋪櫛比,涵蓋醫(yī)療、維修、餐飲、住宿、教育等領域。這是林芝市因地制宜打造的雙擁主題文化地標,既凝結著當?shù)丶t色文化之精髓,更映射了西藏近年來雙擁工作開新局的時代縮影。

4月23日,西藏“六市六縣”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名單。做好雙擁工作,不僅是做好擁軍服務,更重要的是,在軍政軍民間的細微小事中,以潤物無聲之態(tài)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3月1日,新疆軍區(qū)某工兵團官兵們走進阿里日土縣的敬老院,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女兵王文靜與藏族阿媽溫馨互動的畫面,成為當天最暖心的一幕。 圖片來源:中國網

在阿里日土縣,陪藏族阿媽敘家常、為百姓體檢診療、教藏族小朋友騎自行車……這是駐扎在這里的新疆軍區(qū)某工兵團的工作常態(tài),共建協(xié)議是一張藍圖,繪就的是軍民團結一家親的雙擁畫卷;在山南玉麥鄉(xiāng),溫室大棚內官兵為群眾傳授種植技術、官兵對口幫扶帶動家庭旅館經營能力……原來的“三人鄉(xiāng)”搖身一變成為小康鄉(xiāng),離不開一茬茬官兵的持續(xù)接力;在日喀則亞東縣,“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官兵和藏族百姓守望相助的贊歌久久傳唱。這些軍愛民、民擁軍的故事如點點微光匯成星芒,軍民同心合力共鑄高原長城的事跡代代相傳。

逐夢新時代,奮進新征程?!靶滦蝿菹?,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绷暯娇倳洀娬{,軍地雙方要密切協(xié)作,鞏固發(fā)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共同續(xù)寫愛我人民愛我軍的時代新篇。在珠穆朗瑪峰的見證下,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雪域兒女心向黨、雙擁情深耀高原的時代光輝。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奮進拼搏下,雙擁工作必將在祖國廣袤大地上更加璀璨閃耀,激勵我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凱歌而行?。ㄖ袊鞑鼐W 文/邊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