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麾下有三員大將,邵榮、徐達、常遇春。無論是勇武,還是功勛,甚或謀略,三人在明朝開國將領(lǐng)中都屬于出類拔萃者。他們是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將領(lǐng)。邵榮反叛之后,徐達、常遇春兩兄弟便成了眾將之首,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不管是平定陳友諒、張士誠,還是北伐元朝,都是以兩人為首統(tǒng)兵。朱元璋曾經(jīng)說過:“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當時攻打元朝,常遇春任副將軍。可見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之高。不僅朱元璋如此,明初猛將如云,眾將都非常佩服常遇春。朱元璋與他們討論天下奇男子,眾人皆以常遇春為對。“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也。”從勇武這一點上論,徐達都要比常遇春稍微遜色??删褪沁@樣一位聞名史書的大將,當初投靠朱元璋時,卻遭到了嫌棄。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人。史書上稱,他相貌奇?zhèn)ィ铝^人,猿臂善射。常遇春容貌不是很帥氣,但是夠奇特,在古代屬于異相,必能成大事。這與朱元璋有些相似。勇敢無畏有魄力,力大無窮。臂展驚人,擅長射箭,百發(fā)百中。如果不是碰上元末戰(zhàn)亂,群雄并起,常遇春可能永無出頭之日。
最初,常遇春跟隨劉聚嘯聚山林,占山為王。不過常遇春覺得英雄遇時勢,應(yīng)當做一番大事。當時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占領(lǐng)城池,稱王稱霸。但是劉聚等人卻只想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毫無上進心。常遇春認為與他們不是一類人。他聽說朱元璋當時在安徽一帶攻城略地,善于用人,手下猛將如云。于是他獨自一人下山,準備投靠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已經(jīng)攻下和州,準備渡江,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尋找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和真正的立足之地。
常遇春在往和州去的路上,一日困倦,便在田間睡了過去?!睹魇贰飞险f,他夢到神人披甲舉盾,在他耳邊大聲呼喊,“起,起,主君來”。常遇春大驚之下,一下子醒了過來,然后就看到了朱元璋正領(lǐng)軍經(jīng)過,他納頭便拜,口稱主公。其實這是史書上的神話之語。常遇春一直為盜,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他對于危險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和警覺。有大軍從旁經(jīng)過,本能感到了危險,自然就會驚醒。這屬于一種危機意識。

朱元璋
朱元璋正行軍間突然看到一個鐵塔大漢從田地里跑了出來,跪下就稱主公。而且還直接稱想要當大軍的先鋒官。朱元璋自然詫異至極。而且當時常遇春光顧著趕路,并沒有注意衣著跟清洗,相貌又不怎么好,朱元璋第一眼看到他認為這不知道是哪里冒出來的流浪漢,想要從軍討口飯吃。他不僅沒有怎么重視,反而有些厭惡。他對常遇春說:“你是饑餓難耐,過來討飯吃的吧。我不能留你?!惫烙嬛煸跋肫鹆嗽阱┲莩菚r,從徐州過來就食的彭大、趙均用二人。這類人不僅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負面效應(yīng)很大。當然常遇春一人,還無法與一支軍隊相比。而且江淮一帶躲避饑荒的流民非常多,朱元璋應(yīng)該是不止一次遇到過這種情況。這些人大多只是想有口飯吃,便想著加入朱元璋的軍隊。普通士兵也就罷了,但是常遇春張口就想當先鋒。朱元璋當時應(yīng)該覺得,想要要飯就直說,還這么大言不慚。他一開始對常遇春的印象其實很差。朱元璋也是普通人,沒有后世小說中那樣,預(yù)測別人前途,慧眼識人。
朱元璋讓常遇春離開,但是常遇春卻堅持留在軍中。朱元璋無奈,于是便對他說:“等渡過長江之后,我再決定要不要任用你?!边@算是給他一個考驗,勉強應(yīng)付過去。

采石磯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集結(jié)船只,率領(lǐng)大軍渡江。牛渚磯是和州對岸的一個重要軍事?lián)c。朱元璋軍隊想要登岸,必須要占領(lǐng)整個據(jù)點。當時元朝在牛渚磯上設(shè)軍駐守,此地也易守難攻。朱元璋軍隊的船只離牛渚磯還有三丈之時,便遭到元軍的激烈反擊,船只寸步難進。朱元璋這時看到常遇春所在小船,便讓他過來,沖鋒陷陣。不是夸下海口,要當先鋒嗎,這就給你一個當先鋒的機會。常遇春二話不說,手持長戈便奮力上前,與元軍戰(zhàn)于一處。常遇春使了一計,讓對方將長戈抓住,自己則借力,乘勢一躍來到岸上,大殺四方。朱元璋手下將領(lǐng)趁機催動船只登岸,與元軍展開激戰(zhàn),迅速便把這一股勢力給消滅了。
朱元璋順勢率軍占領(lǐng)了采石城,往太平府進發(fā)。而常遇春也真正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被授予總管府先鋒。朱元璋用人其實都是經(jīng)過一番考察的,不是像史書說的一見就知道對方大有前途,給予重用。這有些夸大其詞了。
參考文獻:《明史》。
本文由@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討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