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而一些地方的美食都是千奇百怪的。而這千奇百怪的美食文化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比如有些美食明明難以下咽,為什么會流傳下來。而這里就有一個美食口訣,那就是一個地方的菜越野,那么這個地方的人就越窮。下面,我就用三道地方特色美食,來揭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往事,而這些歷史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而這些地方美食背后,更多是因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下面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炒淇,如果你是一個山西人,這點想必你不會陌生吧,其實說白了就是把土混在面里面炒,但這還算是好的。因為在古代有一種食物叫觀音土,而人為什么要吃土呢?其實很簡單,你想一下自己會在什么時候吃土。而對于山西來說,常年的災害和賦稅誕生出了兩批人,一批是移民比如走西口,就是要么去內(nèi)蒙經(jīng)商,那么去內(nèi)蒙生活。而留下來的為了生活就先得保證自己不會餓死,那么怎么才能保證自己不會餓死呢?很簡單,就是有吃的東西才能讓自己不會餓死。
而當他們面食不夠的時候,他們只能把面食和土混在一起充饑。除了可以增加份量,還有一種飽腹感,吃過這種東西的人都知道它特別硬,優(yōu)點是能飽腹,缺點就是對人的身體傷害極大。尤其對一個人的腸胃傷害,這也是老一輩有胃病的原因,而那些留守在當?shù)氐娜司褪强窟@種東西活了下來,因此很多人不理解,這么難吃的東西,為什么會流傳下來,因為這都是祖輩的苦難史。只不過伴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這種野路子美食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

其次,就是四川的折耳根。而這也是當?shù)氐拿朗常缓笪兜谰拖耵~缸里的水一樣充滿腥氣。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這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吃慣了這種東西,因為當一個地方發(fā)生災害的時候,他們先要面對的就是糧食的短缺,然后他們就會出去挖野菜。比如我們小時候吃的洋槐花和芨芨菜疙瘩都是老一輩吃過的,甚至上上一輩還會做樹皮炒面。因為他們在三年災荒就是吃樹皮度過來的,只不過環(huán)境好了他們不會再用難吃的楊樹皮做,而是用槐樹嫩皮,這都算打了折扣了。
而四川也是一樣,他們的父輩用折耳根續(xù)命,他們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各個他們吃折耳根,因此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折耳根的味道了。而在氣喘一些地方還是特別貧困的,折耳根仍然是他們的主菜。我一個同學去四川支教,一個學生的家長就用折耳根招待他,他勉強吃了幾口然后吐了一路?;蛘呶覀儾荒芾斫馑麄?yōu)槭裁闯赃@個,不過我想當一個人餓的受不了時他應該不會考慮一個東西好不好吃,而是能不能吃的問題,不是嗎?說它有營養(yǎng)都是騙人的,折耳菜再有營養(yǎng)也沒有肉有營養(yǎng)吧。

最后就是高粱面,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那里的人基本都吃這個東西。記得小時候爺爺說過,當時白面都給了工人,而農(nóng)民只能吃高粱面,而且吃不飽。工人在當時不只是一個職業(yè),更是一個階級。父親那時候也講到吃高粱面上廁所拉不出來。我一直覺得不信,于是后來有一回老一輩做了一頓高粱面,當時沒有愛過還覺得挺好吃的。但當我吃第二頓是馬上就覺得不好吃了,首先就是這種干硬的高粱面特別難以消化,再加上我當時是小孩胃本來就弱,于是就把胃給傷了。然后就是便秘拉不出來,然后我們的村醫(yī)開了一點胃藥和開塞露才好轉(zhuǎn)了。
而我們縣志也有過記載,清朝時期就有吃高粱面的記錄。那么人們?yōu)槭裁闯愿吡荒兀恳驗楦吡凰a(chǎn)量高,一畝地小麥可能只養(yǎng)活一個人,但一畝地高粱卻可以養(yǎng)活三個人。小時候見過高粱和玉米差不多,只不過玉米棒在中間苞谷里,而高粱則像絮一樣長在頭上,而且產(chǎn)量也特別多。只不過和現(xiàn)在的高粱面相比,那時候是百分百的純高粱,現(xiàn)在則是大部分是白面的嘈雜品。既保留了和高粱的味道,也避免了高粱的弊端,其實作為一個旅游美食來說其實也是挺不錯的。

其實最好的美食就是白面和肉,比如你為什么吃羊雜心里沒數(shù)?是你喜歡吃羊雜嗎?當然不是,而是你窮,畢竟誰有錢不喜歡吃羊肉,甚至連饃都懶得泡。當然也有反客為主的,本來是窮人吃的,但卻發(fā)現(xiàn)味道真的不錯,比如羊蝎子。傳說羊肉泡饃就是趙匡胤逃難時饑寒交迫,于是一個賣羊肉的給了他一碗羊湯,于是他把攜帶的干糧泡在里面吃,在饑寒交迫的加持下他發(fā)現(xiàn)這就是美味啊。當然這也是一種傳說,不過同一道美食,如果能知道它背后的歷史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味道。這便是美食與歷史融合的魅力,不是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