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23日到24日,在美國的華盛頓召開了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這次的會議,中國也派出代表進行參加,非常有趣的是,中國的財長和多個國家都進行了交流,沒見美國的財長,而特朗普卻嘴硬表示和中國進行了會談。

只是沒有想到,這些只是特朗普的一廂情愿,4月24日,中國大量取消了美國訂單,引起了美國經濟的震動,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22日至23日,美國財長貝森特在華盛頓兩場活動中反復強調“中美達成貿易協議的絕佳機會已至”。他提出,若雙方能同步降低關稅,美國愿意推動制造業(yè)復興與中國經濟轉型“合作共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這番看似積極的表態(tài)卻夾雜著矛盾,一方面,貝森特承認當前關稅形同貿易禁令,另一方面又堅稱美國不會放棄“強勢美元政策”,甚至暗示白宮可能僅將中國進口關稅降至50%-65%,而非全面取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既要又要”的套路,中方顯然沒買賬,就在貝森特喊話的同一天,中國財長藍佛安在G20財長會議上淡定發(fā)言,全程沒提美國,反而強調稱關稅戰(zhàn)害人害己,大家得按世貿組織的規(guī)矩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微妙的是,藍佛安和南非、歐盟、日韓等國家的財長都見了面,唯獨“忘了”約見貝森特。這種“選擇性社交”傳遞的信號很明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分析認為,美方釋放的信號本質上是以退為進。降低關稅的提議看似讓步,實則試圖用“局部松動”換取中方更大妥協,同時維護美元霸權地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中方未安排與貝森特的會面,顯然是對這種“半心半意”的談判姿態(tài)缺乏信任。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同期舉行的G20財長會議上明確表態(tài)稱關稅戰(zhàn)損害全球經濟穩(wěn)定,對話必須基于平等。這種“冷處理”既是對美方誠意不足的回應,也展現了中方堅持多邊框架解決爭議的立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24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拋出爆炸性言論,早上和中方代表談過了,對話一直在進行。但他拒絕透露與會者身份,僅以之后可能會公開搪塞媒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外交部當天直接辟謠稱,中美未就關稅問題開展任何正式磋商。雙方表態(tài)的嚴重矛盾,讓這場“談判”顯得撲朔迷離,并且中國的外交部也不止一次的對中美溝通的事情進行辟謠,認為特朗普這樣的行為是誤導言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外界猜測,特朗普的發(fā)言可能出于三重動機,一是為中期選舉造勢,營造對華強硬但務實的形象,二是向市場釋放樂觀信號,緩解美農業(yè)出口暴跌引發(fā)的恐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是試探中方反應,為后續(xù)政策調整鋪路,不過,中方不接招的態(tài)度表明,若無實質性讓步,單方面口頭示好難以打破僵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這次中方沒給他留面子。更尷尬的是,就在特朗普發(fā)言前一天,美媒剛曝光白宮正醞釀一套“對華稅收分級方案”,計劃對中國新能源車、光伏產品加征更高關稅。這種邊揮拳頭邊喊和談的分裂操作,連美國商會都看不下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朗普的表演不僅沒換來中方妥協,反而加劇了市場對美國政策混亂的擔憂。美股農業(yè)板塊當日下跌3%,大豆期貨價格創(chuàng)年內新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貿易戰(zhàn)的代價正在美國本土顯現,4月24日公布的農業(yè)出口數據顯示,中國當周對美國豬肉采購量暴跌72%,從1.2萬噸暴跌至5800噸,創(chuàng)下2025年最低紀錄,大豆訂單更是從7.28萬噸驟降至1800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美國大豆最大買家中國在占出口量上占據了60%,中國的轉向直接沖擊供應鏈。美國大豆協會警告稱找不到替代市場,價格崩盤只是時間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尼蘇達州農民蒂姆·杜福特算了一筆賬,往年每英畝大豆能賺50美元,如今因關稅導致的出口萎縮和成本飆升,反而虧損25美元。更致命的是,中國轉身擁抱了巴西。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同比激增40%,并簽下5年長期采購協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巴西農民樂開了花,美國農民卻只能看著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豆子發(fā)愁。美國大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格爾特警告稱中國市場根本無法替代!可能永遠失去這個超級客戶,要知道,中國之前在美國購買的農產品金額數量都是在246.5億美元。

隨著關稅的發(fā)展,訂單暴跌的影響遠不止農田。美國中西部州的港口貨運量銳減,卡車司機收入下降,農用機械制造商被迫裁員。

這場訂單取消風波絕非偶然,而是中美博弈的必然結果。中方的邏輯用訂單縮水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那就是關稅戰(zhàn)沒有贏家,想談就得拿出誠意。

特朗普政府既要安撫國內農業(yè)州的抗議,又不想放棄對華科技封鎖的戰(zhàn)略目標。但現實是,農民們的選票比遏制中國更緊迫。

2018年貿易戰(zhàn)時,中國也曾通過削減大豆進口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如今策略再現,但美國的籌碼已大不如前,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農業(yè)產能完全能填補中國需求。

美方既想通過關稅保護制造業(yè),又難以承受農業(yè)反噬,中方堅持多邊對話原則,但對美方搖擺態(tài)度保持警惕。特朗普的“談判羅生門”和貝森特的“條件式示好”,暴露出美國內部政策的分裂與矛盾;而中國訂單的銳減,則揭示了貿易戰(zhàn)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殘酷現實。

美國若繼續(xù)將關稅作為政治工具,只會讓自家農民淪為人質,而中國用冷靜的數據反擊,證明全球化時代脫鉤注定兩敗俱傷。

未來,雙方能否重建互信、打破僵局,取決于一個關鍵問題,是繼續(xù)將關稅作為政治籌碼,還是真正回歸經濟理性?畢竟,在全球化深度綁定的今天,沒有誰能獨善其身。